郑永年:道德外衣下的真实国际关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65 次 更新时间:2016-09-27 23:03

进入专题: 国际关系  

郑永年 (进入专栏)  

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国际关系的实质就是各独立国家之间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为了追求权力和财富而进行的无止境的斗争。这一情况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上从未改变过,将来也不会改变。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形态下,国家间的斗争形式是大不相同的。例如现代国家间的关系不同于前现代国家间的关系。进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像个人一样,追求权力与财富。所以我们可以把国家定义为一种特别的组织,它一方面从社会提取经济和其他各种资源以支持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向社会提供安全和福利。它还必须和其他国家互动。正因为国家间的互动,国际关系由此而生。


国家间的地位不存在平等关系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尽管我们承认各国间的一律平等,承认各国为主权国家。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如同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一样,国家间的地位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可言的。国际关系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关系。这种等级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尽管国家与个人一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追求利益和财富,但和个人不一样,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之上不存在一个政府。在社会中,我们经常有各自组织,尤其是政府来调节我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能解决我们之间的冲突,国家就会以仲裁者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用强制力量来约束我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但国家间的关系就不同了。每一个国家都是主权国家。没有其他国家能够名正言顺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国之上。就是说,不存在高于主权国家的政府,没有一种组织能够凌驾于国家之上。这种情况在国家之间关系中就是通常所说的无政府状态。

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权力关系是通过某种控制形式来表现的。对另一个国家的控制可为一国带来利益,对整个国际体系的控制会带来更大的利益。那么,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何以能控制他国呢?这是因为权力在各国之间的分配是极其不平衡的。大国和强国扮演领导者角色,组织和维持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控制各自的势力范围。国际权力分配的不平衡决定了国际关系的等级性。如同国内阶级关系,国家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如同国内政治生活,赤裸裸的权力控制往往很快失去其合法性。在国际政治上,大国的统治也往往披着某种道德外衣。英国史学家卡尔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这种道德外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威望。弱国服从强国,但强国总是赋予这种服从种种道德含义。服从变成了应该服从。当然,在等级国际关系中,小国和弱国没有其他的选择,它们不得不和大国结盟,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什么因素导致了大国的兴衰

如同国内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样,随着环境的变化,国际等级关系也随之变化。大国的兴衰是国际关系中的普遍规律。没有永久性的大国和等级关系。各国家总是在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其他因素调整自己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那么,具体来说,国际关系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或者说,是什么因素导致大国的兴衰呢?又是什么因素致使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进行挑战的呢?

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肯尼迪认为,国际关系的变化动力在于一国经济和技术的变化。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及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具有深刻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一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和战略地位。很显然,这种观点类似于马克思。尽管马克思的经济发展决定论不断地受到挑战,但迄今还没有人提出比马克思的经济观点更强有力的理论来解释国际关系的变化。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在国际关系舞台上,没有其他因素能和经济因素相提并论。

从马克思的经济观中我们可以推出一些关于国家和经济互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的动因来。第一,追求经济利益是任何国家最重要的目标。如果现存国际关系结构不能满足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那么它就要千方百计地去改变这一结构。一国的经济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国际关系结构中的地位。第二,国际关系的等级权力结构最终决定于国家的经济基础。一国的经济增长表明其财富和其他资源的增加。随着这一国家经济效益的提高、工业结构的变化和国际贸易方式的变化,其国际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里,追求经济利益和国际政治权力是一致的。经济利益之所以成为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动力,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资源的贫乏。任何国家,如果要想生存下去,它必须以某种方式去获得更多的资源。所以,只要有可能,任何国家都想以自己的意愿来组织国际关系。自近代以来,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越来越成为国家外交政策的重点。国家间的冲突也往往因为经济利益而发生。在前现代社会,国家间的战争往往是因为宗教或政治因素。但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主题。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往往压倒对其他利益的追求。现代拜金主义对国家的外交政策有很大的影响。


经济的增长为什么导致国家向外扩张

那么,为什么一国经济增长会导致其向外侵略扩张呢?经济增长本身是否包含有扩张的动力?一般说来,有三种类型的经济发展经常使一个国家变得具有扩张主义性质。第一是规模经济的发展。规模经济包括市场规模、生产单位规模和交易成本减少等方面。因为规模经济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交易成本,国家就会千方百计地把经济规模扩张到其他国家。第二是经济活动的国际化。任何国家,特别是大国,总想通过控制国际关系来剥削其他国家,迫使其他国家来负担维持现成国际关系的成本。第三是因为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根据这一规律,如果要维持经济增长,所有必要的生产要素都必须成比例地增长,否则经济产出就会下降。所以,如果这种比例不能在国内市场中达到平衡,就要在国际舞台上开拓新的市场以满足国内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政治变革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静态的社会政治制度与动态的工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后来的学者把这一原理应用到国际关系领域,寻找国内经济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列宁。列宁在其《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研究了国家与战争的关系问题。列宁认为,因为利润率下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普遍现象,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试图通过扩张殖民地来弥补国内利润率的下降,通过海外殖民地来吸收国内多余的资本。这就是国际战争的根源。列宁还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列宁认为,经济发展在各资本主义国家是极其不平衡的。权力在它们之间的分配因此也是不平衡的。权力分配的不平衡决定了国际关系的格局不可能是稳定的。各资本主义国家在海外占领的殖民地的多少也反映了它们之间权力分配的不平衡。最发达的国家在海外占有最多的殖民地。随着其他国家国内政治经济的变化,它们就要求对海外殖民地进行重新分配,改变现存国际关系的格局。对海外殖民地的竞争经常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并且随着殖民地空间越来越小,资本主义国家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它们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强烈。

马克思、列宁的这些思想被当代的一些国际关系学者发展成为系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吉尔平。吉尔平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了马克思和列宁的关于经济发展对政治影响的思想来解释霸权的兴衰。政治经济学家赫希曼对马克思、列宁的政治经济互动的思想也有很好的发挥。赫希曼下面的一段话对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变化是很有帮助的。

在任何历史阶段,经济制度总是在特定的政治制度构架内活动的;在这一构架内,并且正是因为这一构架,经济力量会自动地向前发展。但是超过了某一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困难,并最终为静态的社会政治制度所限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仅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而且也具有了可能性,因为经济发展会产生出一些强大的社会力量,他们追求社会政治的变革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这就是说,第一,任何社会都受到报酬递减规律的支配。任何社会政治制度都会在一定的时候阻挠经济的发展。经济如果要发展,社会政治制度就必须改革自身或最终被新的力量所推翻。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不是通过改革自身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土地的贫乏、资源的奇缺是现代社会的特点。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经济产出的减少和国内社会福利的下降,最后是国家力量本身的衰落。为了维持现政权,保护经济的发展,国家往往不得不通过种种经济扩张方式去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活动以缓解国内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第二,经济的发展导致新的社会政治力量的兴起。它们是新经济活动的产物,必然致力于改变现成社会政治秩序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国际关系中,经济的发展往往改变经济权力在各个国家之间的分配。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倒退,而另一些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财富和权力急剧增长,它们必然要向现成国际秩序挑战,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原则,增进自身的利益。

——摘自郑永年《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民族国家向何处去》



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际关系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155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民族国家向何处去》,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