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文学史家对他评价历来不一,毁誉参半,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1〕徐志摩一生发表了二百八十首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花雨时期
它是指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间,这时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曾经指出,在康桥这段时间里,他的“诗情真有些象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到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憾,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头间散作缤纷的花雨。我那时是绝无依傍,也不知顾虑,心头有什么郁积,就付托腕底胡乱给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那还顾得了什么美丑!我在短期内写了很多,但几乎全部都是见不得人的。”〔2〕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他诗歌创作的花雨时期。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在短期内写了很多的“缤纷的花雨”,并没能全部如数保存下来,仅仅收集到了二十三首诗,目前我们只能把它作为这一时期的标志。
这时期诗人抒写的主潮之一是热爱祖国的情怀。他创作于一九二二年八月归国途中的《马赛》就是这样的作品。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法国马赛今不如昔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炽热的爱国情怀。他在诗中一再呼喊:“不如归去!”因为生他养他的“家乡有长梗菜饭,/ 米酒肥羔”;他一再呼喊:“不如归去”!因为祖国有“干净人道”和“真挚人情”。
诗人在这一时期,抒写的主潮之二是争取自由。他创作于一九二二年六月的《笑解烦恼结》(送幼仪)就是这样的作品。徐志摩在诗中,通过对封建礼教的忠孝节义和封建的婚姻制度所造成的“泪迹血迹”的控诉,抒发了他向往自由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此诗是描写他与夫人张幼仪于一九二二年三月在德国柏林离婚之事的。
徐志摩这一时期的诗作,也就是诗人所说的“那半年”的时间(即一九二二年的二月至九月)的作品,反映了“青春的呼唤,燃点着希望灿烂”。〔3〕它的艺术特色是声调流利好听,形式轻盈柔美, 但是还显得稚嫩,这是尝试时期留有的印痕。
二、成熟时期。
它是指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五年间。徐志摩由于受到了缪斯的垂青和偏爱,仅仅只经过了半年时间的学步,诗作就显得十分成熟,这在当时的诗坛是一个奇迹。这以其在一九二五年出版发行的诗集《志摩的诗》为标志。在这个集子中,诗人收录了一九二二年十月回国后两年内所创作的五十五首作品。一九二八年八月由新月书店再版时,虚心地听取了诗人朱湘等人的正确意见,删去了其中的十五首,又新增加了一首,共收四十一首诗作。
在这一时期,徐志摩抒写的主潮之一是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它在诗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既有初恋的美好心情,又有期待爱情的焦灼,既有对爱的欢快幢憬,又有爱情破裂时的痛苦。在这类吟唱人生风景线的诗作之中,创作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三十日的《雪花的快乐》是诗人的代表作,它位于诗集的首篇,可以看出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程度,因为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地体现了徐志摩诗作的风格和情趣,有着其他诗作不可替代的特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首短诗,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一位青年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最后获得爱情的甜蜜和欣喜。奇妙的想象是《雪花的快乐》这首诗的显著特点。诗人把“我”幻化为“雪花”,让它能够张开翅膀,在宇宙自由的飞翔,去寻找“那清幽的住处”,去探望那梦寐以求的“有朱砂梅的清香”的姑娘。让它认清“方向”飞扬:“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诗人这种步步深入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爱情到来的迅猛,爱情的甜蜜和幸福。诗人把雪花喻为爱情,又具有象征的意义。它象征着爱情的纯洁无邪,美丽温柔。
《雪花的快乐》是诗人“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的多层次的组合,充分显示了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雪花轻柔的声音化为乌有,心灵的音乐还在记忆深处颤动,让人看到了美,触摸到了美,那富有人的灵性的雪花,给人以明丽而又飘逸的恋爱,它是一首独特的抒情诗。正如著名诗人朱湘所赞颂的那样:《雪花的快乐》“简直是全体诗中坐红椅的一首诗——全本诗中最完美的一首诗”,〔4〕它“的确是值得称赞的”。〔5〕
诗人抒写对恋爱自由渴望的诗作还有写于一九二五年二月的《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这首诗通过对“容不得恋爱”的现实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勇于斗争的精神:他不怕“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不怕“冰雹劈破我们的头”,以及他要拉着她的手,“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的决心。《落叶小唱》则抒发了诗人祈盼爱情时的焦灼心情,而《问谁》这首诗通过对新坟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爱侣逝去的哀伤。这一类诗作都具有反封建争自由的激情。
徐志摩描写爱情的作品,是“走过了哲理诗的枯寂的此巷不通行的荒径,走过了散文诗的逼仄的一条路程很短的小巷,走过了土白诗的陌生的由大街岔进去的胡同,到了最后,走上了情诗的大街上,有挂满了美丽幻妙的小灯笼的灯笼铺,有雕金门面浅兰招牌的茶叶店,有喷出晚香玉的芬芳的花厂,并且从堆满了红边的黑漆桶的酸梅汤店里飘出一片清脆的敲铜片的声音”。〔6〕朱湘的评价是生动具体的, 也是十分中肯的。尽管朱湘对徐志摩有偏见,也不妨碍他对徐志摩的诗作作出公正的评价,他所面对的是徐的作品,而不是其他,这就是那个时代文人的作人的风范。
诗人在这一时期,抒写的主潮之二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徐志摩是通过对爱情的歌颂,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他创作于一九二五年三月的《我有一个恋爱》就是这样的作品。它通过对明星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理想的强烈追求。明星,这一鲜明的意象,一经诗人感情的投射,它的深层底蕴就被激发出来。在灵魂与明星互相感应的过程中间,就提升出了一个共同指向,即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此诗以低回咏唱的手法,倾诉着“我”对明星的挚爱。明星和人虽然相距遥远,却阻挡不住物我情感的交流。《我要寻一个明星》也是这样的作品。它通过对“我骑着/匹拐腿的瞎马,/向着黑夜里加鞭”的形象的描写,赞颂了为追求理想而顽强地探索,勇往直前的精神。
徐志摩在这一时期,抒写的主潮之三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创作于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八日的《先生!先生!》就是这样的作品。一九二三年冬,诗人居住在故乡硖石镇东山麓三不朽祠,附近的东寺戏台脚下有一群乞丐,诗人曾送去冬衣、食物和药品,并与他们一起席地喝酒交谈。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在寒冷的冬天,穿“单布褂”的要饭女孩和“戴大皮帽”的坐车先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边是飞奔的车轮,一边是紧追的呼声,两者交织成了一幅令人颤慄的行乞图。那“飞奔……先生……/飞奔……先生……/先生……先生……先生……”的苦苦哀求声在冰冷的空气中回荡,人世间的冷漠已经浸透到了骨髓,诗人对社会的不满之情也从中巧妙地表现了出来。这首诗写出了社会的贫富,画出了人间的不平,反映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徐志摩从各个角度描绘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愤慨。只要有谁处于“被侮辱与损害”的地位,有谁遭受到“痛苦和不幸”,都会激起诗人的哀怜之情和侧隐之心。诗人曾在《志摩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只是个乞儿,轻拍着人道与同情紧闭着的大门,妄想门内人或许有一念的慈悲,给赐一方便——但我在门外站久了,门内不闻声响,门外劲刻的凉风,却反向着我褴褛的躯骸狂扑,——我好冷呀,大门内慈悲的人们呀!”这首诗通过对叫化的描写,反映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
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的《毒药》,它是一首诅咒现实的名作。诗人所面临的是一个人欲横流,兽行发作,充满各种病态的疯狂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到处是奸淫的现象:贪心搂抱着正义,猜忌逼迫着同情,懦怯狎亵着勇敢,肉欲侮弄着恋爱,暴力侵凌着人道,黑暗践蹭着光明。”在这个社会里,听到的是“一片淫猥的声响,一片残暴的声响”,看到的是“虎狼在热闹的市街里,强盗在你们妻子的床上,罪恶在你们的深奥的灵魂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军阀混战时代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他在愤怒感情的催动下,展开丰富的联想,把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完全形体化和人格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由于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因而寄情山水,流连寺庙,向往清静幽美的所在。诗人写于一九二三年十月三十日的《沪杭车中》,就是寄情山水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沿途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受。全诗共有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力在写景。第二小节重在抒情。它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受。自然景色的隐隐现现,明明灭灭,是如此的迅疾,竟勾起了诗人的人生易老的伤感情怀。“催催催”,这双关诗语感喟着窗外风光的瞬逝,也暗示着在漫长的人生列车上,别无选择,只有随时光一起向前,才能够享有一个完整的生命。流连寺庙的作品则有《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去吧》、《天国的消息》和《五老峰》等。
三、波折时期
它是指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间,以一九二七年九月出版的诗集《翡冷翠的一夜》作为标志。这个诗集共收录作品四十首,它是诗人送给新夫人陆小曼的珍贵的礼物,也是他们结婚的纪念品。诗人对这个诗集是满意的,他说:“我的第二个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可以说是我的生活上的又一个较大的波折的留痕。我把诗稿送给一多看,他回信说:‘这比《志摩的诗》确乎是进步了——一个绝大的进步”。〔7〕
这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更加黑暗,这就必然激起诗人更多的不满,他的“爱、自由与美”的单纯信仰不断地碰壁,他的理想与现实不断地发生冲突。诗人自己“又有不少烦心的事”〔8〕:一是母亲的逝世,一年内有六个月奔波在上海与北京之间。二是他与“有夫之妇”的陆小曼的恋爱闹得沸沸扬扬,社会舆论的压力铺天盖地向他袭来。这时,徐志摩的心理是异常复杂的。他既有对社会的抗争,又有对社会的恐惧;他既有对家庭的不满,又有对家庭的可怜;他既有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又有对爱情的担忧和绝望。于是便把“满头的血水”〔9〕注入到《翡冷翠的一夜》中去, 表现出“实际生活的重重压迫下透出一些声响来”。〔10〕通过这些诗作,让读者“记得有一种天教歌唱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它的歌里有它独自知道的别一个世界的愉快,也有它独自知道的悲哀与伤痛的鲜明;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成的”。〔11〕
诗人在这一时期,抒写的主潮之一是对爱恋的疾情。诗人创作于一九二五年九月九日的《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就是这样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莲蓬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心上人儿的深切思念和真诚的期待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第一小节描写思念的情怀;第二小节描写往日的温存;第三小节描写长夜的苦痛;第四小节描写人心有变。它向心上人儿表白了自己的心迹:依旧柔情一片。它写出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它是诗人“拿自己血管的血”〔12〕写给陆小曼的,叫她知道自己爱她“是怎样的深!”〔13〕
诗人写于一九二五年九月十三日的《客中》则是徐志摩客居两湖时怀念陆小曼所作,正如诗人所说:“西湖上见得着我的眉(小曼)吗?我本站在一个光亮的地位,你拿一个黑影子丢上我的身来,我没法摆脱……十日在栈里做了一首诗”。〔14〕这首诗通过对下弦月、玉兰花、夜莺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和痴情。诗人不论写月、写花,还是写莺,都是为了写人,写人的痴情。
这一时期,诗人抒写的主潮之二是对现实的愤懑。创作于一九二六年三月底的《梅雪争春》(纪念三一八)就是这样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梅雪的描写,愤怒地挖诉了中国反动政府的滔天罪行,沉痛地悼念了死难的烈士。诗人在诗中以“残落的梅萼瓣瓣在雪里腌”,暗示了反动政府枪杀无辜群众的罪行;又以“但梅花是十三龄童的热血”,热情地赞颂了烈士们的凌雪傲霜的高洁品格和抗击风暴的顽强精神。诗人以梅比喻烈士,是最恰当不过了,梅花就是烈士品格的真实写照。诗人以雪比喻反动政府的罪行,也是贴切的。“大雪”与“春梅”这一对立的矛盾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雪的残酷,更衬托出春梅的风骨。从而深刻他描示出敌人的暴行。
四、云游时期
它是指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一年间,是诗人创作的最后一个时期。以一九三一年八月出版的《猛虎集》和一九三二年七月出版的《云游》作为标志的,其中《猛虎集》收录诗作四十首,《云游》收录诗作十三首。这一时期,在“遍地的灾荒,与现有的以及在隐伏中的更大的变乱”〔15〕的中国,诗人所看到的是“千万人在大水里的身子浸着”〔16〕的惨象,诗人所听到的是“千千万人在极度的饥饿中叫救命”〔17〕,使得诗人“难受又难受”,便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18〕
一九二九年诗人创作了《拜献》。这首诗通过对拜献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对“挣扎的小草花”,“无告的孤寡”,“想归去的雏燕”,以及由社会造成的“一切无名的不幸”,给予深切的同情的怜悯,并要为他们“织造快乐”和消除“无穷的苦厄的美好心愿”。这是诗人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如果说,《拜献》充满了诗人深切的同情,那么,创作于一九二七年九月四日的《俘虏颂》则满溢着诗人的愤慨和嘲讽。在诗的最后一小节,诗人采用了以美写丑的手法,用“挂彩”来说明身上脸上的伤势,用“玫瑰”的鲜艳来比喻眉眼的伤情,用“山水”的纵横来说明口鼻的伤残,用“牡丹”的硕大来比喻脑袋伤势的严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诗人的嘲讽之情也在其中自然地显现出来。结尾一句更为精彩,“夫子庙前”和“秦淮河边”,本是和平、安宁、祥和、幸福之所,而现在它们的身边却站着一批挂彩的俘虏,这强烈的反差,就具有讥讽的意味,这强烈的对比,就反映了诗人的愤怒之情。
诗人一直祈冀生活在理想的爱河之中,而这种理想的爱却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天国,是一种极其虚无飘渺的东西。诗人一旦接触实际,一旦与那个心爱的美貌女子自由结合,幻想立即破灭,原来的爱变成了怨,原来的自由变成了束缚,于是又重新开始追求心目中的“爱、自由与美”,这样周而复始的继续进行下去,一直到死。诗人爱的不是某一个女子,他爱的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理想美人的幻象。
创作于一九二八年初春的《“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就是这样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风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爱的温存中的甜美沉醉的情绪和在爱的负心中的伤悲苦闷的心态。此诗共有六节,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前三节为第一部分,后三节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温馨甜美的情绪。第二部分描写了失望之余悲怆苦涩的心情。两个部分情绪对照明显,起伏有致;诗情委婉细腻,波动流转,有着一种韵律美。这首诗,与其说诗人是在描写如梦心境中的情绪,不如说诗人是把现实与梦境混为一体,他的梦境就是他的现实,他始终生活在如梦的世界里。
如果说,徐志摩的艺术灵感是被爱情所激活的话,那么,他那种贯注理想而讲究和谐的审美趣味,便是从剑桥闲适、优雅的环境中熏陶出来的。诗人创作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六日的《再别康桥》就是这样的代表作。正如他指出的那样:“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在那里,徐志摩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对它充满了感激之情,《再别康桥》就是诗人真挚感情的醇厚表达。诗人采用了自然景物人情化;主观感情自然化的手法,使得这首诗成为一幅精美的画卷,一支美妙的乐曲。
诗人创作于一九三一年六月前的《阔的海》则反映了人类的希望。这首诗通过对暗屋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光明、自由以及生命的向往,同时也巧妙地反映了人类的希望。诗中“暗屋”表现了社会的黑暗和压抑。而“小孩”这个意象,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活力,“爬伏”则反映了人类生存的状态。一俟“小孩”能够站立起来之时,人类的希望就会实现。
综上所述,徐志摩在十年的创作生涯之中,以自己的作品开拓着我国新诗的荒原,以自己的作品充实着我国的诗坛,这些丰富的诗作“有三条积极的主线: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这三条不是什么‘先进’思想,但是这讲起来似乎显得陈腐的三条,在我们的今日和今日的世界,实际上还是可贵的东西。”〔20〕这些丰富的诗作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山的空灵,水的浪漫、柳的轻柔,鸟的啼鸣。徐志摩在十年的创作生涯之中,留下了一串串珠玑,留下了一片片辉煌,但是诗人却勿勿地远去了,正如他自己所说: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释:
〔1〕赵景深《徐志摩年谱•代序》
〔2〕〔7〕〔8〕〔9〕〔10〕〔11〕〔15〕〔16〕〔17〕〔18〕徐志摩《猛虎集•序文》
〔3〕徐志摩《春》
〔4〕〔5〕〔6〕朱湘《评徐君〈志摩的诗〉》, 《小说月报》十七卷一期。
〔12〕〔13〕〔14〕徐志摩《志摩日记•爱眉小说》
〔19〕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20〕卞之琳《徐志摩选集•徐志摩诗重读志感》,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