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刚:胡适之子缘何未去台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99 次 更新时间:2024-11-18 21:31

进入专题: 胡适   胡思杜  

林建刚  


关于晚年胡适的隐痛,何炳棣在他的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有过描述。当时,两人见面,正聊得海阔天空,胡适忽然问他:你相信胡适的儿子在大陆会骂他的老子吗?何炳棣不假思索地回答:不会。讲完这段往事之后,何炳棣意犹未尽,他还写道:

当1962年早春得悉适之先生遽归道山的消息,我对我们之间最后一次谈话重作反思时,才感觉到当时胡先生的一种相当神秘的迫切感——要把多年想说而不肯说的话说出,平常不会提出的问题提出。最后问我有关思杜(胡先生留在大陆的次子)的问题,内中似乎隐痛。(《读史阅世六十年》第322页)

由此可见,晚年胡适最大的隐痛就是儿子胡思杜在大陆的遭遇。这一时期,先是上演了儿子批判父亲的人伦悲剧。后来,关于胡思杜的各种各样的消息都曾传到胡适耳朵里,但胡适都半信半疑,他不能确定消息的真假,这对正处于衰老期的老胡适而言,也无异是一种别样的煎熬。造成这一惨剧的最重要原因,源于胡思杜不听父亲的劝告,没有跟随父母一起坐飞机飞离北平,离开大陆。

胡思杜为何做出如此选择呢?一般认为这源于胡思杜思想的左倾。这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过,除此之外,我发现还有其他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他们父子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他们之间不和谐的父子关系,可以从一封书信中得到验证。

笔者偶然从雅昌艺术拍卖网上发现一封胡适写给杭立武的书信。这封信是上海道明有限公司拍卖的。经查,此信并没有编入《胡适全集》,胡适的其他文集中也未见收入,而这封信对于我们理解胡适与胡思杜的父子关系很有帮助。胡适的字娟娟可喜,非常好认,兹抄录如下:

立武吾兄:

前在会场中,承见面告小儿思杜护照满期,之迈兄有电问我应否叫他回国。当时我匆匆未及索阅原电文,即说应令他回国。

昨回校后始见尊函附来去两电,始知之迈原电说小儿请求回国旅费,我很诧异。当我1942年下任时,政府已付我与两儿旅费,共三份,每人两千余元,我即将两儿的旅费购买美国战时公债,各用两儿本身名义。思杜的一份,已于我回国前托人转交给他了。他已领过旅费,不应再请求回国旅费。此儿甚不安分,或曾向之迈诡辞请求,以至之迈有此电。

此事使我甚不安。如当可挽回,乞兄告之迈勿付款。如已付款,乞告他托妥人将款取回。我已函告纽约友人将此儿遣送回国,绝不敢冒领公家第二次旅费。

此事竟致烦劳吾兄,十分感愧!此儿在学校成绩甚不佳,故我在八月廿七日曾由沪去电叫他回国,万不料他会向之迈出此“花头”,匆匆奉陈,敬谢厚谊,并祝大安。

弟胡适敬上 卅六,九,八。

胡适的这封信写于1947年,收信人杭立武当时是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通观此信,从内容来看,胡适写这封信的目的,主要是阻止他的儿子胡思杜从国家冒领回国的旅费。他发现胡思杜通过自己的老朋友陈之迈骗取回国的旅费,这是他绝对不能忍受的,所以特地写这封信向杭立武说明事实真相。后来,胡适特地通过美国的朋友,给了胡思杜一笔钱,没钱回国的胡思杜才回到国内。面对这样的儿子,清廉自守的胡适不生气才怪呢。

更要命的是,不仅父亲对儿子生气,儿子对父亲也很不满。事情源于胡适对胡思杜的职业设计。据邓广铭回忆,胡思杜回到北平后,有很多人给他介绍工作,或请他到大学任教,其中山东大学历史系最为积极,但此事被胡适拒绝。胡思杜在美国读书读的就是历史系,山东大学历史系邀请他去教历史,胡思杜是很乐意接受的。然而,对于这件事,胡适却坚决不同意。

明眼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胡思杜之所以获得去山东大学教书的机会,并不是因为他有多高的学术水平。毕竟,留学美国的胡思杜没有拿到毕业证,而且胡思杜的许多科目是不及格的(胡适书信中多有记载)。胡思杜获得去大学教书的机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他的父亲是胡适。胡适原本就对胡思杜冒领回程旅费不满,现在胡思杜又要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来获得大学教师一职,这是胡适绝对不能忍受的。

胡适是一个爱惜羽毛、珍惜名誉的人。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自食其力,绝对不能容忍儿子靠老子的关系,获得去大学教书的机会。在这方面,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普遍都有基本的道德底线。当时,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在考清华大学时因成绩不理想,照样不能录取。要知道,当时的梁思成可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台柱,而冯友兰则是清华大学文学院的院长。规矩就是规矩,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基本信条。

对胡思杜的工作,胡适有他自己的设想。他希望胡思杜去图书馆做工,熟悉各类书籍,以便成为自己学术研究的助手。早在1944年7月1日给赵元任的信中,胡适就写道:

小三(按:指胡思杜)七月六日就上课了。我叫他选一科爱读的历史课,用全力去试试看,余力去学写中国楷书,预备替我做抄手。他这学期五门课,四门全不及格。大概“正途出身”,他是没有希望了!

在这封信里,胡适向他的老朋友赵元任吐露了他对胡思杜的职业规划。他希望胡思杜成为他学术研究的抄手。按这一要求,胡适让胡思杜进了图书馆做工。1948年8月30日的日记中,胡适只写了一句话:“思杜今天到北平图书馆去做工。”

此时,毛子水恰好是北平图书馆馆长,因此傅斯年才说“托毛子水管教胡思杜”。胡适对胡思杜的人生设计,很可能遭到了胡思杜的反对。从胡思杜的角度来看,他明明可以去山东大学做大学教师,但父亲却安排其进图书馆做工,这种落差,可能让他心里不太好受。

胡适与胡思杜在这件事上的矛盾,不禁让人想起胡适与罗尔纲之间的一段插曲。众所周知,罗尔纲是胡适一手带起来的学者。1936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蒋廷黻书生从政之后,打算邀请罗尔纲去清华代替他教书。

得到这样绝好的机会,罗尔纲自然大喜过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胡适的态度——胡适坚决反对他去清华教书。对胡适的这一态度,罗尔纲也很不理解,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心存芥蒂的罗尔纲不再去胡适家问学请教了。

后来,罗尔纲去向胡适辞行,知道罗尔纲心里不痛快的胡适向他解释了原因。胡适说道:

尔纲你生气了,不上我家。你要知道,我不让你到清华去,为的是替你着想。中国近代史包含的部分很广,你现在只研究了太平天国一部分,如何去教人?何况蒋廷黻先生是个名教授,你初出教书如何就接到他的手?

听了胡适的解释之后,罗尔纲才最终释怀,两人的这段小矛盾也由此化解。1948年,胡适与胡思杜的小矛盾,可能正是胡适与罗尔纲类似矛盾的重演。

胡适从北平乘飞机来到南京之后,暂住在南京鸡鸣寺的中央研究院招待所。当时,胡适的小老乡胡其伟在他舅舅的带领下,专程拜访了胡适。据胡其伟回忆:

胡适谈到飞机在天坛公园迫降,仓猝起飞的经过情况,谈到二儿子思杜拒绝登机南来时,江冬秀红了眼圈,胡适见状说:“难过什么,人各有志嘛,他会有后悔的日子的!”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胡适,似乎也对胡思杜有些闲气。生气之外,胡适的这段话,也算是一语成谶了。生气归生气,父子毕竟是父子。时间可以淡化这一段小矛盾,但是,父子之间因为不同的人生抉择,却很可能再也不能见面了。这成了晚年胡适心中的一道伤痕,也是他心中永远的隐痛。


    进入专题: 胡适   胡思杜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774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方周末,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