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晖:父亲手书的启蒙读本,影响了胡适一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57 次 更新时间:2023-03-08 15:21

进入专题: 胡适  

沈晖  

1995年6月,应台南成功大学校长吴京之邀,笔者赴台出席“苏雪林九秩晋五华诞暨学术研讨会”。会后,我到距成大一箭之遥的东宁路15巷五号拜谒苏雪林先生。在与先生难得相会的四天里,我们进行了三个上午轻松而难忘的交流。我在研究先生十几年间里一些不得而解的疑难,先生都不厌其烦、耐心地一一予以解答,拜会聆听,如坐春风。回程辞别时,先生要我同她到书房,说要送我在台湾出版、而大陆又不易寻觅的十几种她的著作。我在她书房的书架上仔细寻找,其中有一本极小、极薄、册页式的彩色袖珍掌中书——《学为人诗》,是夹在先生1974年光启社出版的《读与写》一书中的,我第一次见到这种别致玲珑小巧的异型本书,久久摩挲展读,不忍放下。先生看我这么喜欢,说道:你喜欢,就送给你吧。


这本袖珍小书,是胡适幼年的认字读本,长13厘米,宽7.5厘米,册页全部展开,只有六页,长度也仅76厘米。册页小书自右至左翻看,每页两面,每面上下各四句工楷墨书四言八行,笔笔精到,凝重端庄,加上朱笔句读,摇曳生姿,墨色生香,叫人爱不释手。封面左上楷书四字“学为人诗”,右下红底墨书四字“胡嗣穈读”,为胡适父亲铁花公手泽。


自1995年至今,时光已匆匆逝去近30年。想到当年这卷册页的撰写者、认字者与赠书者,都已作古,令人不胜唏嘘。这本小小的掌中书,蕴含着胡适父亲胡传母亲冯顺弟,以及胡适与妻子江东秀两代人辛酸苦难的记忆密码,于我而言,这本小册子,更是弥足珍贵的纪念品,故当视作长物,宝而藏之。


胡适父亲胡传(1841—1895),字铁花,号钝夫。《学为人诗》为胡传撰著并工楷书写的一本四言韵文小书,是用来教授胡适开蒙认字,同时也是胡传对儿子从小开始道德教化与“幼承庭训”为目的的启蒙读本。胡传一生非常重视对家庭成员的识字教育,尤其是对尚在母腹中的胡适。自从48岁的胡传娶了目不识丁的17岁的冯顺弟后,他一边用红纸写一个个两寸见方的方块字,教妻子认字,希望妻子日后能粗通文墨,读通家书。结婚第二年冯顺弟怀孕后,胡传一边教妻子读书,一边也在对腹中尚未出生的胡适实行胎教。等到胡适两三岁时,胡传特别撰写了《学为人诗》这本识字读本,教母子俩一道念书认字,可以说这本小册子是母子俩共同的识字教材。妻与子共同认字读书,在读书中涵养如何修身处世,亦即中国先贤所提倡的“五伦”关系中的忠、孝、悌、忍、善的行为准则——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学为人诗》全书共80句,320言,因是四言韵文,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适合背诵。开头八句,即开宗明义简明地揭示这本小书的主旨——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做人:“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


胡适是铁花公与第三任妻子冯顺弟所生。胡传的前两任妻子,第一任冯氏结婚后不久,死于“洪杨兵乱”,未留子嗣;第二任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后,不幸病亡。第二任妻子去世时,胡传才37岁。正值盛年的胡传,因为家贫,加上孩子多,自己又有志远游,故久未续娶。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仕途稍顺,48岁的胡传才利用探亲假期,回故乡上庄娶了16岁(虚岁17)的冯顺弟。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亲了。那时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儿子,大姊比我母亲大七岁,大哥比她大两岁。二姊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姊比我母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兄弟)比她小四岁。这样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十七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或许是年近半百的胡传对晚来的第二春特别珍惜,抑或是体谅年轻妻子在大家庭中小心翼翼生活、精神压抑与不快等原因,婚后不久,胡传就把新婚妻子接到上海自己的任上居住。“她脱离了大家庭的痛苦,我父又很爱她,每日在百忙中教她认字读书,这几年的生活是很快乐的”(同上)。据《胡适年谱》:胡适1891年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其时胡传的官职是淞沪厘卡总巡。由年谱透露出以下信息:其一,冯顺弟原是大字不识的乡下女人,结婚后逐步识字看书,全靠胡传一个字一个字教的;其二,胡适是这对老夫少妻结婚第二年出生的,换言之,胡传在教新婚妻子认字的一二年中,怀孕后的妻子一边读生字,一边无意间对腹中的胎儿施行了“认字”的胎教。夫妻恩爱、老夫少妻、幸福圆满,用今天的话来说,胡适是一位优生优育的宁馨儿。据此可以得知,胡适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学问宗师和现代少有的伟人,成为民国时期知识界中万人仰慕的“澄澈温厚”的“谦谦君子”,除了他幼时自身刻苦用功,奋发努力外,先天的优生优育和父母精心家庭教育与培养似乎也不无关系吧。


胡传老来得子,自然很高兴,他给这个“老汉儿子”起名“嗣穈”,是寄予厚望的。“嗣穈”的“穈”,取自《诗经·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穈维芑”,句中的“穈”字,是粟的一种,苗呈红色,又名赤粱粟,“芑”也是粟,苗为白色,又名白粱粟。胡传用《诗经》中苍天给生民降下嘉谷,惠及百姓,以此来寓意自己的儿子也是个好苗子。故从小即精心加以培育,希望儿子将来有出息,能成为对家族、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胡适两岁时,胡传被台湾巡抚邵友濂奏请调往台湾,胡未携带妻子去赴任,胡适与母亲冯顺弟仍留在上海。一年后(1893),胡适与二哥嗣秬、三哥嗣秠随母到台湾,初住台南。是年底,胡传官授台东知州,全家迁往台东。1894年,还在咿呀学语的胡适就在父亲怀中认字。中年后,胡适在《四十自述》中特别回忆道:


“我小时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纸方字教我认。父亲作教师,母亲便在旁作助教。我认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他太忙时,她就是代理教师。我们离开台湾时,她认得了近千字,我也认了七百多字。这些方字都是我父亲亲手写的楷字,我母亲终身保存着,因为这些方块红笺上都是我们三个人的最神圣的团居生活的纪念。”


可惜台东这一段温馨的家庭生活,因中日甲午之战结束了。1895年初,胡适随母离台返回上海,过罢正月十五,与母亲动身回绩溪上庄,入四叔胡介如的家塾读书。旧时儿童入私塾读书,一般是五六岁,谓之“开蒙”,读的是浅显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由于胡适年纪太小,还不到四岁,不算“破蒙”,加之又已经认得近千字了,故胡适入塾时,未读童蒙读物,而是读他父亲留给他的一本四言韵文《学为人诗》。这本认字启蒙小书,对胡适幼年时勤勉刻苦求知,长大后进入社会、为人处世乃至后来的学问研究,影响都极其深远。何以这样说?我们只要看看《学为人诗》最后十几句的总结,就能理解胡传为什么会那么煞费苦心地从小就对儿子进行道德与人格塑造:


“古之学者,察于人伦。因亲及亲,九族克敦,因爱推爱,万物同仁。经籍所载,师儒所述。为人之道,非有他术。穷理致知,返躬践实。黾勉于学,守道勿失。”


胡传是一位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一生深受其业师、扬州硕儒刘熙载的影响,笃信宋儒,崇奉程颐、程颢及朱熹的“道心、人心”的理论。《学为人诗》从头至尾都体现儒家人伦观与程朱理学的精髓,表达了他作为一位“理学”信徒,希望通过认字教育,把胡适培养成像二程与朱熹那样的人,后来胡适自己也承认:我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点程朱理学的遗风”。完全可以说,这本《学为人诗》的小书,影响了胡适的一生。1895年7月,也就是胡适离开父亲才半年时间,胡传就病逝于厦门。临终前,他给爱妻冯顺弟留下“穈儿天资聪明,要努力读书上进”的13字遗嘱。“(父亲)给我的遗嘱也叫我努力读书上进,这寥寥几句话在我的一生中很有重大的影响。”(同上)


如果说父亲对胡适的影响,是通过《学为人诗》对其进行人格的培养与塑造,那么把亡夫的希冀一点一滴播撒到胡适幼小的心灵里,却是他慈祥的母亲——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农村妇女冯顺弟。这位以勤劳、朴实、谦恭、忍让等传统美德集一身的伟大母亲,在胡适成长过程中,自始至终遵循丈夫的遗嘱,督促胡适“努力读书上进”。正因为有这位淑德懿范的母亲,胡适一生对慈母充满感激之情:“我母亲二十三岁就做了寡妇,从此以后,又过了二十三年。这二十三年的生活真是十分苦痛的生活,只因为还有我这一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我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这一点希望居然使她挣扎着活了二十三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同上)


《学为人诗》被冯顺弟视为传家宝而一直精心珍藏了20多年,去世前又亲手交给儿子保存。胡适在母亲过世13年后(1931年),又将其裱褙成册页,以资永远纪念。胡适在这本小书的卷后有一段跋:


“先父铁花公手写他自己做的学为人诗一卷,是我三岁时他教我读的,先母替我保藏二十多年。先母死后,又已十三年了。裱装成册,含泪敬记。 胡适 民国二十年九月”


1969年2月24日,为胡适逝世七周年忌日,胡适妻子江冬秀将《学为人诗》复制印刷为册页式袖珍小书,赠予与胡适相处过的一些至亲好友,以示纪念。苏雪林先生的这一本,就是那年专程由台南赴台北福州街26号胡适故居祭奠时,师母江冬秀赠予她的。


    进入专题: 胡适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书评与书讯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32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23日 07 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