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扬之水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印象
昨晚(11月3日)10时,深圳宝安机场,扬之水女士出现在记者眼前—短发,白发隐隐,面容略显疲惫但精神还好。穿着一双“颇有历史”的花布鞋,背着一个蓝色的袋子,上面绣着一只猫。
眼前的她让记者忽然想起描述她的一段文字:“执着而安静,有股子钻劲和韧性。常年素面朝天,朴实无华,体型也不窈窕,极不注重外表装束,却嗜书如命,潜心学问。”这样的她将对读者说些什么呢?
赵丽雅
笔名扬之水,自学有成,现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誉为“京城三大才女”之一的学者。
“文化大革命”时期,她曾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一食品店卖西瓜开货车。1986年至1996年,任《读书》编辑部编辑;1995年,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物或物象考据精彩杰出,著有《古诗文名物新证》、《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脂麻通鉴》等。
其实我不是什么传奇
晶报:张中行先生《负暄三话》写了一篇有关你职业变化的文字——从开货车、卖西瓜到现在的书斋学者,令读者满是好奇。这句话是否概括出了你的传奇经历?
扬之水:其实我不是什么传奇,北大的李零他们也是如此。我们同一个年代的人都走那样一条路。后来也都一样读书。只是他们考上了大学,我没有考上,后来结婚了,我的读书生涯是在《读书》编辑部的十年里完成的。在《读书》编辑部认识的人就更多了,都是顶尖的人物。这个对于我来说是“师从众师”了,不限于某一个老师,这样就不会有一种思维定势,视野就更广阔了,等于是在他们中间熏陶出来。在《读书》编辑部的这十年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最推崇《红楼梦》
晶报:儿子小时候,您给他推荐什么书看?
扬之水:我一直都最推崇《红楼梦》,这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
晶报: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读《红楼梦》的?
扬之水:还没上小学吧?我记得当时正流行小人书,上面有很多有关故事情节的图片,每看完一本我都觉得意犹未尽,就一本本地读下去。当时我整整一个大箱子里面装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小人书,其中也包括《红楼梦》,我视它们为宝物,可惜后来在“文革”时没了……到现在我都常常觉得,学英语还不如多抽时间看《红楼梦》。
按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
晶报:听说您嗜书如命,而儿子也特别支持。您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扬之水:总体而言,我儿子是按照我想要的方式成长起来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对他附加什么条条框框的东西,因为我从来不会专门地有意识地教他这个该做那个不该做。可能我只是在默默地用我的价值观我的生活方式来无意识地影响他,让他在一种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自由发展正常做人。
现在的人太不自然太不正常了。古文里有很多教人如何接人待物等生活准则态度。我相信,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别人就会用相同的方式来对待你,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自然对你好,人人都这样想,这个社会就成其为一个和谐的社会了,对待子女也是如此。
来深圳谈吃说喝
晶报:您上次来深圳是什么时候?
扬之水:应该是1988年吧。十几年前,我记得当时是和一帮朋友坐在那个年代深圳最高的建筑国贸大厦15楼那喝茶聊天。
晶报:这次来,您最想去哪里?
扬之水:我最想去博物馆。明天我将到深圳青瓷博物馆看看,听说是全国最大私人博物馆。我想看看深圳古陶瓷方面的东西。
晶报:能否透露一下您作为深圳读书月第一场报告嘉宾的演讲内容?
扬之水:还是讲“喝的”、“吃的”。《古诗文中的艺术与生活》,这是个大框架题目,一个半小时讲不了很多。“喝”是指喝茶。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文化结构,人们对待吃喝的讲究也就不同,而其间的文化韵味不一样,就是其间的“雅”。比如喝咖啡,现代人总喜欢喝速溶咖啡,简单快速方便,可味道怎么能跟磨咖啡豆的咖啡相比呢?(记者 丁光莹 秦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