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的重大调整都将对全球经济形势产生重要影响。两国经济目前均处于关键时刻——美国迎来复苏,而中国则出现放缓,因此有些人便迅速得出结论称:这一相反趋势表明,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根本性、持久性的变革,中国经济放缓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而美国将恢复在世界经济中更加突出的引擎地位。笔者对此不以为然,尽管世界经济的确正处于重要节点,但以上观点却忽视了美国和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进展和变化。
美国经济还没能“向前冲”
尽管外界大肆宣扬美国所谓的复苏,但美国经济仍处在疲软的复苏轨道上。在2014年第二、三季度经历强劲增长后,去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又回落至2.2%,2015年第一季度增长同样疲软。这延续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缺乏活力的经济复苏态势。自“大衰退”于2009年年中结束以来,美国实际GDP的平均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3%左右,比通常所说的复苏——经济增速4.3%左右要低两个百分点。
这与某些人所说的美国经济“向前冲”并不一致。诚然,过去几个月中,美国的就业增长率大幅提升,但产出增速并无大幅提高。这凸显了美国再次出现一个严重问题——工人人均产出值的大幅下降,或者说是生产率增速大幅下滑。正是由于生产率增长面临如此大的压力,美国目前还很难像某些人所坚称的那样,重新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更加重要的引擎。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生产率大幅下滑期间,情况便是如此。面对今天极具挑战性的形势,我们不应忘记这一教训。
中国经济再平衡潜力被忽视
笔者还认为,许多人现在都忽视了中国经济及其相关政策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中国经济放缓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完全)是有意而为之,这表明中国政府正在精心地推动再平衡,向增速更慢的服务业和消费倾斜。同时,中国最近的货币政策调整旨在确保GDP增速不低于7%。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这个增长目标很具挑战性。
然而,短期的货币政策调整以及推动消费再平衡的重大改革举措,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某些人所说的“渐进主义”。相反,中国在把控经济的过程中既有战略考量(经济再平衡),也有战术考量(短期增长风险)。与美国和其他西方经济体不同,中国还没打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弹药库中的所有弹药。如果形势需要,中国能够采取相当规模的刺激举措,这些选项将使中国保持在改革与再平衡的轨道上。
尽管对于推动美国与中国经济发生重要转变的因素存在误解,但在考量这些发展变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时,我们不能再犯错误了。而这正是我们现在评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如何影响全球经济时面临的问题。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这一经济增速放缓反映出来的是制造业活动贡献率不断下降。通常,制造业要严重依赖能源、铁矿石和其他工业原材料的支撑,因此这种趋势确实给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巴西、新西兰以及许多非洲国家带来困难。
但这也为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带来一线希望,并将推动中国实现消费导向的再平衡。新的国内消费需求的出现,不仅将为中国更具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同时也将为后危机时代亟待增长的世界经济带来相同效应。
中国服务业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中国在4年前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雄心勃勃的目标,提出将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从43%(2010年)提高到47%(2015年)。而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服务业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48%,提前一年就超过了既定目标。如果中国继续保持这种再平衡的趋势,那么从现在开始到2025年,中国服务业的整体规模还将扩大约12万亿美元。在一个相互连接、信息科技扮演重要角色的世界中,以往不可买卖的服务业正在变得愈发具有贸易性,这将在未来10年中为中国的贸易伙伴创造规模在4万亿美元至6万亿美元的新市场。
世界经济大格局并未改变
因此,与许多人的臆测不同,中国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放缓并非是对全球经济的威胁,无论对其自身还是整个世界来说,它都是一个重要机遇。由于中国服务业单位产出所需的人力比制造业和建筑业多出约30%,再平衡后的中国经济无需达到现在这么快的增长便能维持社会稳定。在新的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中,7%的增长速度能够为中国提供以往制造业经济10%增速才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而环境退化和污染也会变得更少。
以消费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中国经济增长,或许就是疲软的全球经济需要的药方。由于美国消费者一直都是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薄弱环节,中国以消费为导向的再平衡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球需求新的重要来源。
有句话叫“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肯定都会不断发生变化,但据此便断言说全球两大增长引擎的地位已经发生根本改变,似乎并不正确。至少从当前来看,美国还无法对世界经济发挥更大拉动作用,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积极引擎,世界经济大的格局不会因为美中两国经济当前阶段的表现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