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政商之间关系的理解出现了理想化现象。政商关系的异化无疑是中国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不过,要对政商关系作现实主义的和科学的理解。二战之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经济体发展迅速,被称之为“东亚奇迹”。这些经济体都形成了和西方不同的政商关系,批评者将之称为“裙带资本主义”,而支持者称其为“战略性资本主义”或者“发展性政府”。不过,一种更为科学的方式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东亚经济体的成功是同时发挥了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政府和市场的有效配合使得东亚社会仅仅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百多年的历程。相比之下,西方的发展的确是以市场为主,但这并不是说政府就没有发挥作用。大多数西方国家,尤其是那些后发展起来的国家,发展的早期也盛行重商主义,即通过政治和行政力量,保护民族产业,等民族产业成长起来之后,再让企业成为主体,并向外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说,东亚模式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走了类似其他东亚经济体的道路,促成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就像东亚其他经济体所经历过的,或者仍然经历着的,过于紧密的政商关系导致了严重的腐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转型?这需要理性思考。政商关系必须得到改变,但把所有的政商关系都视为是腐败的根源并不确切。从东亚的经验看,通过改制,可以大大减少和控制腐败,但要避免过分理想化的政商关系。即使在西方,人们仍然在探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商关系,规制型政府的演进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经济层面,中国也面临很多的问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的市场发育并不成熟。中国的困境是处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起更好的作用,这是三中全会的主题。问题是市场在哪里?从前是政府深度卷入经济运作,现在要退出来。的确,如果政府不退场,市场永远发育不起来。但现实的情况是,政府的退出并不表明市场的成熟。政府的退出和市场的成熟,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更大的麻烦是,从法律上来说,很多应当归属企业的权力现在仍然在政府机构手中,但现在因为种种(例如反腐败)个别政府官员不作为。这样就出现了政府有权不作为而企业没有足够的权力来作为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把国家的改革发展蓝图转化成为现实呢?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