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太阳花学运”占领立法院已经三周,虽然反服贸学生表示会在今天傍晚六时退出立法院议场,但学运将如何结束还是个未知数。与此相关,支持学运者也普遍有民主意识型态的幼稚化现象,竟然轻率的就认为可以否定民意代表的正当性,且认为政府以警力驱赶占据行政机关的群众时“打人就是不对”。
这类以为撒娇就有糖吃的幼稚思想与行为,是以“亚细亚的孤儿”自居的台湾独立意识型态的变形。并非台独思想一定会出现此一结果,而是面对美国与崛起的中国,如果不以撒娇自我建构,就很容易面对独派青年领袖之一的吴叡人所说的,当台湾不得不被卷入必须“为有尊严的死亡蓄势”的“由强者与弱者共同演出的‘无路可出’(huis clos)的悲剧”当中。只是对于多数人来说,与其“尊严的死亡”,不如撒娇,这可以说是台湾政治心理整体的幼稚化的一个背景。
宣称“不想当中国人”的学运领导人,领导的学生当中很有一些“统一是迟早的事”的现实或悲观主义者。或者说,正是由于群众感到“统一是迟早的事”,所以要掌握机会展现“人民的力量”,以此当政府(无论其为马英九的蓝营政府,或者已经不大可靠的、卷入两岸经贸利益中的绿营政治精英掌握的政府)“卖台”时,可以被再度有效动员。许多学运、社运健将抱持着“演习”的心态面对近年的几次运动;白衫军之后是黑衫军,彷彿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问题在于,如此锻鍊所依靠的群众并不准备流血流汗,他们更喜欢的是运动的嘉年华氛围。核心群众或许可以把反中当精神食粮,但多数群众却更多是茫然与无助,他们需要的是保障与指引;他们是台湾现象的具体化存在,需要被视为幼稚的个体加以抚慰。
其实大陆也想努力扮演好这个角色,虽然面对“孩子的吵闹”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面对“两岸服务贸易”这样引起争论的议题,究竟“妈妈”该怎样向孩子表白才是适当的?是“让利”吗?当一个妈妈对孩子说“妈妈让利给你”时,那是怎样的场景?
有时笔者不禁担心,中国的未来是不是将由于众多父母不懂得如何正确的面对子女以致半途而废。教育子女与面对台湾甚有相似之处,父母必须坚定立场,不能事事商量;要建立生活规矩、给予足够的关怀,但不能包办一切,限制成长。谈“服贸”的重点不在于让利,而在于那是一条台湾必须走的路,重点不是谁一时得了多少优惠,而在于台湾的产业将如何向上转变。
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大陆的考虑是不充分的,且在其他场合也表现出此种缺憾。例如在“十二五规划”的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第五十七章”标题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其第一节为“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继续支持香港发展金融、航运、物流、旅游、专业服务、资讯以及其他高增值服务业,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支持香港发展高价值货物存货管理及区域分销中心,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增强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加快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第二节则为“支持港澳培育新兴产业:支持港澳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支持香港环保、医疗服务、教育服务、检测和认证、创新科技、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发展,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范围。支持澳门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会展商务、中医药、教育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然后第三节才是“深化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
与此不同,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节就是“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第二节是“全面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第三节是“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其中的内容固然都字斟句酌,显见苦心,但似乎看不出台湾的产业究竟该往何处去?前年笔者在《联合早报》的《从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谈起》一文中,曾经提到宜“将台湾列入‘十三五规划’的通盘考量中”,即是对于此一缺憾的反思。当然,港澳已经回归,台湾还在“统一”之外;但是“规划”不是“计划”,何况既然可以对港澳“支持”,自然也可以对台湾“建议”与“支持”。
很多台湾人害怕统一,很多流浪在外的小孩也害怕回家。当台湾逐渐衰弱,来自大陆民众的嘲笑、讥讽将愈来愈多;我们必须正视其中的心理机转,正视其中的历史,包括日本的殖民背景,也包括国民党打压台湾本土化的过往,甚至包括大陆过去之所以大幅落后的各种原因。这些原因既造成台湾内部不同阵营间互相讥嘲的对立,也包括两岸之间的互相讥嘲与对立。
一般人也许做不到正视这些历史,甚至知识份子也不一定做得到,但大陆的中央政府必须做到,因为凡夫俗子最多是台湾人不愿面对的兄弟姊妹,而中央政府则扮演“妈妈”的角色,必须展现出该有的胸怀。大陆应该告诉有了服贸之后的台湾,应往什么样的产业转型,以贡献于“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同时不妨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的“十三五规划”中,更具体的提出对台湾经济的建议。
作者是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