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5日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对大陆访问之后,连战的政治生涯再次进入高潮,但连战是否竞争党主席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为此,台湾《新新闻》杂志在952期中注销「放手吧,拜托」的专刊,在杂志中黄创夏发表了《连战,不要恋栈!》的重量级文章。笔者认为这主要是连战对于媒体的运作方式不适应才造成的新闻效果,现在连战的大陆之行已经为未来国民党的发展定调,就是两岸的政党是竞争与合作关系,不是敌对关系。
台湾执政者有定调传统
笔者认为这次连战主席的大陆之行是为台湾未来的发展定调,而连战为台湾所定的调就是两岸和平发展与互助双赢,两岸的政党是竞争与合作关系,不是敌对关系。自台湾领导人蒋经国以来,台湾的三任领导人都有为后来接班领导人定调的习惯,在蒋经国执政的后期,尽管蒋经国本人开放政党注册、解除报禁,但蒋经国同时还开放两岸的交流,这使得两岸发展进入完全不同的境界。
试想如果是李登辉的话,他是否有这样的魄力呢?那非常有可能台湾与大陆的发展一定是走走停停,按照李登辉的个性,一定是自己单赢,而不是双赢。在李登辉执政的后期他提出「两国论」,为后来的接任者陈水扁的执政定调。对于这一点,台湾星光法师在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中也提到:陈水扁也曾经试图改变民进党只有「台独」人士支持的窘境,但在旁边人的影响之下,使得陈水扁动弹不得。看来李登辉的「两国论」在台湾尽管已经没有太多民众的支持,但李登辉却利用自己在「台独」人士的影响力而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使得「两国论」还在苟延残喘。现在国民党面临党主席换届选举,但两位党主席候选人严格上讲他们并不是国民党精神的继承者,甚至有的候选人还提出国民党改名、「制宪」在某些时候是可以作为选项的。另外马英九作为最热门的候选人,在媒体的大量报道之下看来好像是马英九有拯救国民党的能力,但以笔者长期的观察,马英九即使是当选党主席甚至是在最后时间当选台湾「总统」,他也会更多的受到美国因素的限制。
作为领导人其最终的特性基本上有两点,第一,就是领导在上台之后就要为国家或者政党挑选未来的接班人,其实这并不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特例,在美国,据资料显示,老布什早就在为培养小布什而费尽心力;克林顿在职期间也在为培养自己的太太希拉里创造条件;俄罗斯前领导人叶利钦也在培养接班人上费尽周折、三易人选。第二,就是领导人对民众所展现的群众魅力,对于这一点台湾前领导人蒋经国做得最为出色,直到现在台湾很多民众都很怀念蒋经国到下面视察时的风采。
领导者挑选接班人
连战主席在这次8天7夜的参访过程当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但其中最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连战的踏实个性却意外地与大陆媒体有了良性互动。首先,中央电视台在现场直播连战整个参访与讲话时没有任何广告,这使得大陆观众能够较为平静和全面地了解连战。相反,连战在台湾的讲话从2000年国民党下野后就没有过全面播出了。同样,如果陈水扁也有同样情况的话,那他在媒体时间段也会变得非常少,这使得陈水扁现在更加擅长情绪性语言的应用。其次,央视以完全的待客之道来礼遇连战,央视的主持人完全不介绍连战在以往的讲话中不好的习惯,相反,台湾的记者更加关心连战在讲话中的小问题,譬如,连战这次是否有眨眼的习惯,连战是否还有看稿的习惯等等。这使得台湾媒体看起来更加充满刻薄、不厚道的感觉,这充分暴露了台湾社会现在两极对立、充满矛盾的现实。
小岛竟有5个全日新闻台
连战本人在台湾不受媒体的重视是非常明显的事实,这基本上属于台湾媒体自身发展当中自身问题的部分体现而已。台湾电视媒体在解禁后十几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在有线电视台加入媒体大战之后,电视媒体进入恶性发展,其中尤以24小时新闻台的出现为甚。这样一个小岛,如何能够支持5个24小时的新闻台的运行?台湾是否有这样多的新闻可以报道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譬如香港这样的都市都无法支持一个24小时的新闻台,在整个欧洲除英国BBC外,也只有「欧洲新闻」一个24小时新闻台。在俄罗斯这样大的国家,尤其在前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更加需要一个新闻台来宣扬现在俄罗斯整体国家的价值,但俄罗斯直到现在并没有一个24小时的新闻台,中国大陆也只有中央电视台所拥有的一个24小时新闻台。这么多新闻台的出现应当是李登辉的政治布局。因为李登辉知道在他下台之后,他所倡导的很多政策都将会是非体制性的,需要更多非传统性的电视台传达自己的声音。
法国已故社会学大师布赫迪固(Pierre Bourdieu)对于记者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解释。记者之所以重要,因为他们事实上拥有大篇幅制造和传播咨询工具的独占权,而记者透过这些工具控制了一般公民和其它文化生产者,如学者、艺术家、作家等可达到公共空间,即达到扩大传播的通道。记者在文化生产领域占据的是一个低阶层的、被宰割的位置,记者却掌控了公开表达、具有公共存在、被人认出、出名的工具(对于政治人物和某些知识分子而言,乃是一个重大的争夺焦点)。但在结构上而言,记者与某些知识分子仍属于结果上的弱者,因为这些人依然需要依靠媒体来传达自己的声音。对于这一点,电视媒体尤为突出,记者与在电视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分子对于电视媒体的依赖尤其严重。在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为何在中国多数的具有博士学位以上的知识分子更加愿意进入通讯社与报社,而不选择电视台。
连战与大陆媒体合拍
台湾的电视媒体发展在进入恶性竞争的环境之后,连战所具有的始终如一的个性对于台湾的有线电视而言并不具有任何商业价值,那么我们在看到连战演讲的具体内容也许还不如在他演讲中出现的枯燥、令人昏昏欲睡的场面似乎更有价值。笔者在1998年7月就曾亲自聆听过连战先生的演讲,当时就感到连战先生对于经济问题非常精通,但在整个演讲的某些时候的确出现了非常枯燥的场面,记者如果只抓住小问题,那么,对于连战先生的认识和报道就会流于偏激与不准确。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连战先生对于台湾记者的回答基本上是以一种教训的口?来进行。并且,大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与台湾记者或者学者的对话中,台湾记者或者学者对于连战先生进行所谓的平衡性的报道与分析时,大陆记者基本上采取打断或者不听的态度,例如:央视的「东方时空」的节目中,台湾东森的记者希望在该节目中大谈连战在台湾中正机场出行时受到抗议一事,但大陆记者认为连战是大陆请来的贵宾,抗议一事是台湾自己的事情,因此该名记者的讲话被当场打断。
连战先生此行为台湾的发展定调,是连战成为台湾历史上著名领导人必然要走的一步,因为前政客李登辉定出的「两国论」现在看来已经基本破产,如果台湾现领导人陈水扁再坚持不承认「九二共识」,那只有死路一条。大陆媒体意外地与连战的气质合拍,使得连战为台湾发展定调变得非常成功,两岸的政党是竞争与合作关系,不是敌对关系,这也是平衡美国因素必要的条件。
作者为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2005-6-22大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