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昭奎:中日历史问题的症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79 次 更新时间:2005-05-19 23:45

进入专题: 中日  

冯昭奎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历史认识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历史牵连问题;历史根源问题。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一、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倒退。中日间的历史摩擦在复交谈判开始那一刻就开始了。1972年,为复交谈判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抵京当天出席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讲到那场战争时,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给中国“添了很大的麻烦”,为此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在整个复交谈判中,中日围绕历史问题等,多次展开激烈交锋。

30多年过去了,中日政治摩擦的中心问题依然是当年周总理与田中首相最初争论的那个问题──历史问题。

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表现虽常有起伏,但总的趋势应说是有所进步的,特别是前首相村山富市在1995年8月15日发表谈话说,日本在一段时间里实行了“错误的国策”,“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与痛苦”。这一讲话可以说是一次有诚意的表态,至今仍为历任日本首相所承袭。

不过,自2001年4月小泉任首相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明显倒退,其表现之一是小泉首相固执地年年参拜靖国神社,与之相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曾根和桥本也曾作为首相参拜过靖国神社,但由于遭到中、韩等邻国的反对,第二年就停止了参拜。与前任相比,小泉对邻国的强烈反对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反映了他坚持错误历史观和藐视周边邻国的顽固立场。

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明显倒退的另一表现,是给日本右翼炮制的严重歪曲历史真相的所谓“新编历史教科书”大开绿灯,“审定合格”。

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严重倒退,理所当然地遭到中、韩、朝等邻国政府和人民,乃至世界各国有正义感的人们的强烈反对。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联合国改革之年。同是二次大战战败国、也是日本在当年的轴心同盟国德、意,都以谦虚的态度迎接这个“历史敏感之年”,惟有日本居然摆出傲慢的外交姿态,一方面以在历史问题上的倒行逆施来“迎接”60周年;另一方面又大言不惭地声称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他们似乎忘记了,联合国的诞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他们也似乎忘记了,小泉首相连年顶礼膜拜的甲级战犯之所以受到历史的审判,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果。

人们质疑日本争当常任理事国的资格,并不是反对日本人民,而是针对当政的小泉内阁在历史问题以及源于历史问题的各种现实问题上的一系列倒行逆施。

日本要真正走出“战败国”的阴影成为负责任的大国,惟一的途径就是放弃与邻为敌的政策,诚实而谦虚地对待过去那段历史,对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表现出诚意和善意。

二、如何看待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显然,中日两国围绕历史问题发生摩擦的责任在日本方面,无论是修改历史教科书,还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内阁成员及右派政治家频频“失言”等,都是日方首先挑起的。日本有些人倒打一耙,说中国打“历史牌”,老揪住日本的“历史辫子”不放,把历史认识问题的责任推到中国方面,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与德国相比,日本对战争历史的认识已经做成了“夹生饭”,很难再重新煮成像样的熟饭。其原因是:(1)分别是德国和日本发动战争的主要责任者的希特勒的下场与日本昭和天皇所受到的待遇完全不同;(2)二战后美国对德国实行直接统治,德国国内政治彻底翻了个儿,反法西斯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而在同时期,美国对日本实行的是间接统治,即利用日本原有的政府机构进行统治,让岸信介这样的战犯也当上了首相。总之,由于美国占领当局的占领政策,使战后日本失去了正确历史观的健康发育成长的机会。

过去,中日关系特别是历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日本的“国内政治问题”。每当日本政府在对华关系及历史问题上出现错误言行,不仅会受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批评,而且立即会成为日本国内的政治问题,遭到日本国内革新势力的严厉批评,对执政党形成为一种巨大的政治压力。

然而,随着“1955年体制” 崩溃后革新势力日渐式微,日本社会上的保守主义思潮日趋盛行,在对华关系及历史问题上,日本国内对其政府、政客的错误言行的批评声音日趋减弱。比如小泉四拜靖国神社,虽然也曾遭到国内和平主义力量的批评和反对,但对小泉内阁的支持率没有影响,而在日本陷于政治混沌、经济低迷、前景不明的现状之下,“敢于说‘不’”、“敢作敢为”恰恰成为受到日本国民欣赏的领导人政治风格。

三、历史问题的困难性、复杂性、情绪性、长期性。中、韩、朝以及其他遭受过日本侵略与殖民统治的亚洲国家或地区,同日本之间的历史问题仍是一个实际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的困难性、复杂性、情绪性、长期性。

第一,历史问题的困难性表现在,在遭受过日本的侵略战争、殖民统治的亚洲各个邻国方面,战争和殖民统治给受害国人民带来了极大伤害和痛苦,所激起的民众中间的仇恨感情是根深蒂固的;在日本方面,尽管广大日本人民并没有故意否认、美化侵略战争历史,但他们对日本军队在中、朝等地如何加害于当地人民,无法感同身受,加之战后日本在学校教育中故意“忽视”近代史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忘历史将可能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风潮。

第二,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表现在,它不仅包括如何正确对待历史的“历史认识问题”,而且包括诸如处理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等的“历史遗留问题”,钓鱼岛、独岛等由于历史问题和美国安插所引起的现实的领土争端,日本政府在这些现实争端上的表现与其对历史的认识紧密关联,而对受害国来说,现实的岛屿争端则与历史问题互相“火上浇油”,导致举国民情激愤的局面。由于历史问题与“遗留问题”、“现实问题”相互牵连导致的纷繁复杂性,极可能导致日本与受害国之间的关系摩擦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局面,或者像“8·4”毒气事件那样,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会突如其来地冒出来。

第三,历史问题的情绪性表现在,由于日本右翼否定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中国人民至今还没有愈合的历史伤疤上撒盐,激起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应和愤怒;而中国方面的反应传到日本,又在日本一部分民众当中引起了“中国在没完没了地抓日本的‘历史辫子’”,“又在打历史牌”之类的情绪性反应。这样,围绕历史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两国部分民众之间的“感情摩擦”。

第四,鉴于上述历史问题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可以预料中日间的历史问题将可能延续很长时期。日本的所谓“新生代政治家”与对过去战争怀有负疚感和赎罪感的老一辈政治家相比,他们的“习惯用语”就是“那场战争在我们出生前十几年前就结束了”,对过去的侵略战争历史相当缺乏负疚感和责任感,而且在诸如修改宪法、审定历史教科书、自卫队派兵出国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表现出老一辈政治家未曾有过的强硬立场。小泉首相或许正是所谓“新生代政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可能接替小泉担任首相的政治家则早早表示一旦当上首相也要参拜靖国神社。这预示中日历史摩擦很可能趋于长期化。

四、双管齐下发展中日关系。笔者断然不能同意有些作者关于中日间历史问题“已经解决”的判断。我们要坚持“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原则,对原则性问题要一以贯之,永远坚持。坚持什么?就是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就是既要继承两国友好交往的传统,更要汲取发动侵略战争带来的深刻教训。“以史为鉴”,不是要重新算历史旧账,而是为了共同面向和开辟未来,为了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从现状看,当今日本国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的力量虽比起过去有所削弱,但仍然是主流;至于一部分人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这种思想认识问题最终要靠日本人民自己来解决,我们相信人民总是要自己教育自己的,对一国人民的自我教育,别国至多发挥积极的“外因”作用,却是无法代替的。

在国内,我们对民间的感情必须尊重,但是,国家的对外政策应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只要是以国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所制定的理性的对外政策,不管在一时如何得不到一部分人理解,终将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

在对日关系上采取“双管齐下”的方针,即一方面认真解决包括历史问题在内的中日间各种重大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包括经贸、政治、安全、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内的中日关系的发展。这种“双管齐下”新局面很可能成为今后中日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进入专题: 中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4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