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大有作为的中日关系

——在第三届“北京-东京"论坛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31 次 更新时间:2008-04-06 12:18

进入专题: 中日  

吴建民  

本次论坛召开的时机很好。中日关系在去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和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之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进一步推动中日战略互惠的关系向前发展, 是中日双方, 乃至亚洲和世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我愿意就本次会议的主题——《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与亚洲未来》讲几点看法。

一、全面认识中日关系

全面认识中日关系包含以下三层含意。首先, 要把中日关系置于中日交往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来看。

中国领导人都一向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的。周恩来总理曾经这样概括中日关系:“两千年友好, 五十年对立。"中日之间五十年对立, 中国方面受到的伤害是巨大的。在历史上, 外国加害于中国、给中国造成最大伤害的可能要算上个世纪爆发的中日战争。胡锦涛主席强调, 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并指出:“ 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周恩来总理的两句话突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就是中日两国在2000多年交往史中友好是主流。

第二, 三十五年来, 中日关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五周年。三十五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可是,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三十五年, 两国关系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在中日关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孙家正部长在今天上午的开幕词中强调, 在过去35 年里, 中日关系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这是符合事实的。1972年,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 两国人员来往每年不过1万人, 两国贸易额不过10亿美元, 日本在华没有任何投资。可是, 35年后, 中日之间的人员来往每年达到460万人, 两国贸易额在2006年为2073.6亿美元, 去年底日本在华投资总量达到580亿美元, 在华生活的日本人有12 万, 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人有35万。如此迅速的发展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 要把中日关系置于世界变化的大局中来考虑。

在21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 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正在出现一个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大潮。这股大潮将会改变21世纪世界的面貌。现在世界到处都在谈论中国的崛起, 其实正在崛起的国家不只是中国。在亚洲, 还有印度、东盟; 在拉美, 有墨西哥、巴西;在非洲, 有南非等国家。你把上述国家的人口加在一起, 就有33亿人, 相当于全球人口的一半。请问,在人类历史上, 什么时候有过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国家在崛起? 没有, 这是第一次。

在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大潮中, 毫无疑问, 亚洲是主力军。把中国、印度、东盟的人口加在一起, 就高达28亿人。所以, 今天世界对亚洲正在刮目相看。今年1月,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讲话说, 欧洲中心主义在世界上时兴了两百年, 现在结束了。今年4月, 基辛格博士到外交学院与我们的学生座谈了两个小时。他认为,“世界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欧洲中心主义结束也好,世界的重心向太平洋转移也好, 其根本原因都是亚洲在崛起。

回顾战后亚洲崛起的进程, 可以清楚地看到, 战后在亚洲第一个崛起的国家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日本。随着日本的崛起, 在60年代, 亚洲“ 四小龙"也随之而崛起。70年代初, 东盟国家, 特别是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 也走上了崛起之路。1978年,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加入到了东亚崛起国家的行列中来。中国发展成绩是显著的, 全世界都在称道近30 年来中国现代化所取得的进步。然而, 熟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士都很清楚, 在中国取得的成功中, 东亚崛起的大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都知道, 外国直接投资( FDI)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作用巨大。迄今为止, 进入中国并已到位的外资达到7500亿美元, 其中大约55% 来自东亚。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东亚崛起的大环境。反过来, 中国的崛起又增加了东亚崛起的势头。中国与东亚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深化。

综合上述三点, 并将以上三点联系起来看,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条结论:

一是中日关系中, 尽管有困难, 但有利于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众多, 我们对于中日世代友好有充分的信心。

二是中日关系不仅对中日两国重要, 而且也对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十分重要。我们有一切理由来推动中日间战略互惠关系不断往前发展。

二、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思路中日关系既然如此重要, 那么, 如何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呢?

( 一) 推动中日关系发展要多做符合和平发展时代潮流的事。

当今世界是从20世纪充满着战争、冲突、对抗的世界演变过来的, 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长达40多年的冷战。这样的经历对人们的思维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 在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两股潮流: 一股是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潮流。它代表着未来、代表着21世纪世界人民的希望。另一股潮流是冷战、对抗、冲突的潮流。它代表着过去。在今天的世界上,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股潮流正在进行着激烈地较量。第一股潮流要推动世界进步, 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第二股潮流要把世界拉向过去, 拉向黑暗,要让人类回到过去无休止的厮杀。21世纪人类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两股潮流较量的结果。中日关系的发展、亚洲的崛起都是第一股潮流的反映, 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处理中日关系时, 要多做符合和平、发展、合作这股时代潮流的事, 而不做与之相悖的事。

( 二) 千方百计发现、发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并使之最大化。

中日之间有着众多的共同利益。然而, 也毋庸讳言, 两国之间也存在着不少分歧。只要按照中日间三个政治文件去做, 分歧是能够得到妥善处理的。当然, 我们也要看到, 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经历、又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两国国情很不一样, 出现一些分歧是很自然的。我们现在有分歧, 过100年之后, 可能我们之间还会有分歧。我想, 要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不断往前发展就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现双方的共同利益, 发展双方的共同利益并使之最大化上。

中日之间到底有哪些共同利益呢? 我想我们的共同利益主要是在四个方面: 经济、贸易、金融领域; 政治安全领域; 构建东亚共同体; 弘扬东方文化。

在经济领域, 中日关系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进展,相互依存度在加深。在中国内地有两万家日资企业, 用工大约1000万人。中国自2004年超过了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经济结束了10多年的徘徊, 走上新的增长道路, 与中国的合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日经济合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从长远看, 还有巨大的潜力有待开发, 比如, 环保、能源、金融等领域。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功是世界公认的。但是, 任何成功都是有代价的。中国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是十分沉重的。由于高速发展, 空气、水、土壤被污染。北京不刮风, 空气质量不好。民航飞机飞到北京上空, 可以看到盖着北京上空的一个大锅盖, 这就是污染的云团。中国的大江大河、水系、湖泊均受到了污染。农村有三亿两千万人喝不到清洁水。日本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也经历过污染严重的困难。丰田章一郎先生告诉我说, 由于汽车尾气污染十分严重, 中学生在运动场上运动时, 由于吸入了大量的被污染的空气, 竟然晕倒。日本是过来国家, 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有全世界最好的技术, 有很多经验。中日之间开展在环保领域的合作, 不仅可以推动两国经济合作的持续发展, 日本可以取得巨大的市场, 而且会大大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感情。我希望有一天, 人们会说, 由于中日之间的合作, 空气质量好了, 水比过去清洁了, 蓝天多起来。当老百姓看到中日合作的具体成果, 他们一定会更加从心底里支持和实践中日世代友好。

能源是另一个重要领域。我觉得在对待能源问题上, 有两种思路。一种认为中日两国都需要能源,因此必将争夺能源, 要为能源吵架, 甚至打架。另一个思路则是, 中日两国都需要能源, 这是中日两国的一大共同点。2006 年, 中国GDP 总量占全球的5.5% , 但中国能源的消耗量却占了全球的15%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太低了。而日本恰恰是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双方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互补性。如果中日开展合作, 中国能源利用率提高了,中日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加深, 中日之间的共同点会增加, 而不是什么相互为争夺能源而吵架或打架。胡锦涛主席多次强调,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这是中国现实的需要,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这方面, 发展中日合作有着巨大的空间。

在金融领域, 中日之间的共同利益在发展。中国大约有1.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日本大概有9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我们的外汇储备有相当一部分在美国, 美元出了问题, 双方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保持美元汇率的稳定是中日双方的需要。目前, 世界经济状况良好, 但在金融领域的风险依然存在,前不久美国出现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就是一例。加强合作、抵御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是中日双方共同利益的所在。

东亚是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增长最快的地区。然而, 东亚一些地方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投资, 而东亚的钱目前还没有流到这里去。东亚外汇储备多, 储蓄率高, 如何使我们的钱流向东亚最需要的基础设施, 这需要中日的合作。东亚的基础设施完善了, 会极大地促进本地区的增长, 有利于东亚, 也有利于全世界。

在政治安全领域, 中日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利益, 我们都希望这个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中日两国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框架下进行了良好的合作, 就是基于共同的利益。从长远看, 中日双方在这方面的共同利益还有扩大的空间。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安全需要该地区各国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立必要的机制。六方会谈框架内已经成立了“ 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机制工作组"。

在构建东亚共同体方面, 中日之间同样存在共同利益。我们都记得在2005年12月12日, 10+3领导人共同签署了联合声明, 一致同意把建立东亚共同体作为长远奋斗目标。中日两国总理, 尽管当时双方政治关系僵冷, 但都在联合声明上签了字。这说明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也是中日双方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的两大动力是谋求和平与繁荣。欧洲联盟的经验告诉我们, 发展共同利益, 深化相互依存关系, 是建立永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东亚共同体建设将会给东亚地区带来持久的和平和更大的繁荣。中日两国在这方面的共同利益将会随着东亚共同体建设不断往前推进而发展和扩大。

在弘扬东方文化方面, 中日合作的潜力同样也是巨大的。欧洲文化近几个世纪以来对人类贡献巨大。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 东方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 世界对东方文化的了解不多, 随着亚洲的崛起, 世界对了解东方文明的兴趣在上升。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 弘扬东方文化这是世界的需要, 中日合作对弘扬东方文化有很多事可做。

中日双方在上述四个领域的发展共同利益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从长远看, 还有巨大的潜力。中日的共同利益越发展, 中日关系的基础就越巩固。两国关系基础巩固了, 这就会使两国在出现分歧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处理, 过去五年的中日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001年到2006年, 中日之间的政治关系跌入了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低谷。尽管两国政治关系僵冷,中日双方的共同利益还是向前发展了。2001年, 中日两国贸易额为887亿美元; 2006年却达到了2073.6亿美元, 五年间贸易额增长了134%。回顾中日关系渡过难关的过程就会发现共同利益对推动渡过难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日政治关系经历的困难时期里, 在座的众多日方人士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 大力推动中日关系转圜。小林阳太郎先生作为新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主席, 为此作了很多的工作。

( 三) 积极促进两国人民之间, 特别是青年之间的往来。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人民之间的关系。尽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有众多进行交流的现代化手段, 但是, 人和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和接触仍然是相互了解的最好方式。胡锦涛主席对于中日青年来往十分重视, 日方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我们外交学院就有不少日本留学生, 我们也派了不少学生去日本。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 我们的学生与日本学生相处得很好。外交学院还打算进一步扩大学生和老师方面的交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 中日青年之间的友谊增进了, 相互了解加深了, 中日关系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三、“北京—东京"论坛是增进中日双方了解的重要平台

论坛已经举办三届了, 我本人是第一次出席, 我认为通过这样的论坛来进行交流是有益的。我们的论坛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中日双方出席论坛的人士层次高, 都是有影响的人士。而且, 论坛得到双方政府的重视。二是交流的方式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很少有外交辞令和套话。正如工藤泰志先生所说, 在这个论坛上讨论问题, 可以争得面红耳赤, 吵点架也不要紧, 因为双方都怀有促进中日互惠战略关系发展的共同愿望。这对于增进相互了解是大有裨益的。三是这个论坛有中日双方的媒体参与。虽然我们交流的规模已到了几百人, 不算小, 但通过媒体把在论坛交流的情况报道出去, 影响就扩大了。综上所述, 中日关系不仅对两国, 而且对亚洲乃至世界都十分重要。我们论坛的宗旨就是为了不断推动和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因此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是值得做下去的。

最后, 我谨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这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2007 年8 月28 日在第三届“北京—东京"论坛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本刊编辑发表。

    进入专题: 中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824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外交评论》2007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