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科举制度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政府每过几年就要组织如此大规模的选拔考试,有如此严密的组织和程序,有如此庞大的衙门和如此之众的官员参与其中,政府却始终没有建立与科举相应的学校教育作为支持。中央政府只组织考试选拔官员,而从来没有建立学校制度教育培养官员。科举和教育似乎完全是不搭界的两回事。我国的学校制度是在废除了科举制度的同时才艰难建立起来的。
我国封建科举的中心目的就是选拔官员,既然科举是为了选拔官员,那么政府投入财力建立学校制度,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政府官员不是更好吗?除去选拔的目的以外,更主要的是,学校教育可以培养更多的人读书识字,提高国民素质。但是,事实上是,我们正规的学校制度是在科举制度被废弃的同时才开始建立。科举制度与大众平民受教育完全没有联系,它只是选拔官员,几个读书人也只是为了科举。至于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从来就没有纳入封建帝王的视线。
因此,在封建时期读书受教育就有以下两个十分功利的目的;
第一,希望能被选拔上的人才去读书,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被选拔。如果没有被选拔上的可能,或者根本就读不起书,那就不必读书。政府希望的并不是提高国民素质,只是选拔官员。不但封建主流意识认为读书就是为了科考,普通百姓也这么认为。如此以来,读书在科举制度下变得十分功利,已经完全蜕变为一种功利的投资。读书是为了科考,科考是为了做官,做官后就会有相当可观的回报。读书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自觉地投资读书,而且是极少数人的事,政府没必要建立学校制度作为科考的支持。如果十年寒窗苦而科举考试落地,就是十分失败的,书也就白读了。蒲松龄七十多岁了还要科考,他的小说写的再好,只是小道,科考失败,就不能纳入利益集团,他就是失败者。因为政府在制度设计上只给读书人这么一条生路,读书人会年复一年地,锲而不舍地科考下去。读书人会自觉地攀附在科考的十字架上。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建立学校制度,何况建立学校制度,普及教育,要花费大量财力,得不偿失。除极个别登科者以外,科举制度也在制造大量的失败者。
第二,在科举的制度设计下,能够达到科考目的的知识,也就是能够使你被选拔上的知识,才是知识。政府借科考规定了知识的范围和种类,简单说就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其余的,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哲学、经济,等等科学,都被排除在知识的殿堂之外。这些不是科考的内容,也就根本没有用,也就根本不是知识,也就没人去研究探讨。这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系,几乎没有一个是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因为科考不认为它们是知识。读书人研究它们自然就毫无意义。如此以来,政府通过科考将知识划定在一个十分狭隘的范围里,达到封建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必要建立学校制度呢?读书人看似各读各的书,彼此毫不相干,实际上他们比在学校里统一受教育还要统一,他们自然会围着科考的内容读书,政府不必担心他们还会去读那些启迪思想的书、科学的书、或者是什么不利于封建专制的书。就像先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封建专制时期根本不可能出现,现代科学体系也不可能在封建中国诞生。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穷十几年工夫只背诵四书五经那么几本书,政府何必投入大量财力建立学校制度培养官员呢?
我国封建时期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自觉地屈服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话语方式,否则就无法步入利益级层。科举制度极大地压缩了读书人的思想空间和人生发展的可能性,限制了知识分子的话语能力,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读书人也在科举制度之下从根本上丧失了独立思想的能力,丧失了对社会的批评能力,也丧失了社会责任心。十年寒窗苦,只是为一朝选在帝王侧,为“帝王谋”。也因此做人上人,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因此,为了达到科考仕途的目的,学子只能遵循科举制度下形成的官场潜规则,放弃自己的道德追求和道德底线,将文本说教与现实行为完全分裂开来。
要说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发明创造是什么?恐怕非科举制度莫属。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以及对读书人的戕害和对思想文化发展的破坏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科举就是选拔,除了几个被选拔上的以外,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失败者。反观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其在制度设计上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真理。虽然其政府官员也从学校受教育者之中选拔,但是学校教育不以选拔政府官员为目的,而且他们走上从政之路也决不是通过简单的考试,政府更不会为了选拔官员而规定哪些是知识,那些不是知识,哪些是必须学习的,那些是不必要学习的。因此,在西方的学校制度中,科学家可以从容地自由地研究我们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并且乐在其中,各种现代科学体系也就诞生在西方。他们的人格始终处在独立的、自由的状态,受教育者无论走向政治舞台,还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经商办实业,都是他们的精彩人生。因此,学校教育在给社会培养各种成功者,给受教育者提供了各种人生的可能性,从政倒显得十分次要了。
受科举制度的影响,我们民族有相当重的考试情结和选拔情结。这种考试情结和选拔情结似乎已经深植于我们民族的灵魂之中。综观我们的社会,各种考试充斥在我们的各种研究机构和大学中,也充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职称英语,职称计算机等级,各种资格证书,学历资格考试等等等等,几乎是活一辈子,考一辈子。一个读书人不能从容地应付这些考试,就无从得到利益保证,甚至什么都不是。目前的高考、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可以说是变相的科举考试,人们趋之若骛,争前恐后,因为利益悠关,不可等闲视之。而这些考试除了浪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对学术研究几乎没有任何益处,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唯一称得上学术研究的就是炮制文章,而这些文章是评定职称、获得学位的硬性要求,职称和学位又是利益大小的衡量标准。因此,这种学术研究就完全蜕变为利益符号,而几乎丧失了学术价值。
今天我们的教育制度设计,就是层层考试、层层选拔,与科举考试的功利目的十分相似。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研究生、博士,选拔的结果,并没有真正选拔出人才。除了那几个被选拔者之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失败者。中考淘汰一批,高考淘汰一批,他们是最底层的失败者;上了大学的也感到很失败,因为没有考上名牌大学;考上名牌大学的也感到很失败,因为没考上第一名。科举考试还培植出民族的状元情结,各省有各省的状元,各校有各校的状元,文科有文科的状元,理科有理科的状元……。那么这几个“状元”似乎就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有这些考中状元的才是人才,其他人似乎就是为了“状元”陪考的。其实这些“状元”也是很值得怀疑的人才,他们在层层考试选拔中,除了练就非凡的应付考试的本领和刻苦攻读那些规定的考试书目以外,基本上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我们培养的是考试机器,除此之外就是失败者。
现在的大学生疲于奔命,参加各种名目的考试,除了应付各种考试以外,几乎没有精力再去学习其他东西。至于科学研究、探索真理,几乎等同与天方夜谭。在这种考试选拔教育下,普遍产生厌学情绪。由于厌学,也几乎丧失了从事研究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各种考试换取相应的利益,几乎成为我们教育制度的唯一目的。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我们还比较贫穷,只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这种选拔式的精英教育上。这是毫无说服力的解释,因为无论西方还是日本,其学校式的普及提高教育,都不是在资金十分充裕的情况下才开始的。从什么原则和目的出发,建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不是资金问题,跟资金充足与否没关系。相反,我们的考试制度所花的财力物力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现在以至于产生考试产业。
从近代以来,无论中国、日本、西方各国的情况,都证明教育制度的进步与落后,决定着国家的进步与落后。我们的选拔考试教育误国误民,改革应是迫在眉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