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大学精神,谁都会想起很多先哲的名言,如梁启超先生说的大学在于其“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所以在抨击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的时候。人们也都看到了其根本问题在于束缚了人的自由、独立的精神,今天我们这种通过划一的招生、教育与工作分配形式的高等教育制度,使人的创造力和全面发展都受到严重的抑制。所以,有必要从人性解放的高度去分析现行高考教体制的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人性解放的标准是自由、平等、幸福
什么是人性呢?人道、人性、人文这三个词可以通用,人性一词的出现,是人道主义运动的产物。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哲学作品给了人道主义一词新的意义。出版于1928年的《牛津英语辞典》概括了下述三层意思:1、道德意义,指仁慈与善行;2、反神学意义,否认神的存在与至高无上的地位;3、知识意义,对语言学与人性的探索。(大卫.戈伊科奇、约翰.卢克、迪姆.马迪根编著,杜丽燕等译:《人道主义问题》,东方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389页。)因为在那个年代,只有通过反对神对人的存在的否定,才有可能进一步谈论人性解放的具体内容,所以当时的所谓人性解放主要是指第二种意义上的。把人看得最重要,所以人道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人是什么 ?”或“人性是什么? ”,人道主义哲学家通常有自己的人性观,或者叫“人性论”。
现代社会,人们对人性解放的内容已经逐渐明确。著名的人道主义者、美国人道主义协会的名誉会长拉蒙特这样评述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不论称作什么,人道主义不外是这样一种主张,即认为人生只有一次,人们应当充分利用它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追求幸福,人的幸福本身就是对它自身的确证,而不必通过超自然的途径去寻求许可和支持;通常以上帝或天神的形式想象出来的超自然的东西,无论如何是不存在的;人类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相互间的自由协作,在这个地球上建立起和平美好的永久城堡。” 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恩选集》 42 卷 ,第96 页)(拉蒙特:《人道主义哲学》,华夏出版社,1990,第279、13—14页。)我国学者认为,“无论人们在理解上有多少歧义,我们仍可看到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重视人的价值,视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为最高价值;我们的这种概括,对于各种人道主义思想,无论古希腊的人道思想还是中国的人道思想,无论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还是当代的人道主义,无论无神论的人道主义还是宗教人道主义,无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都是不错的。这就是所有人道主义的共性。”(雷永生:谈谈人道主义问题,学而思网,http://www.yangzhizhu.com/leiyongsheng8.htm)
在不同的时代,人道主义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 80 年代初的中国,人道主义是对“文革”中的神道主义(个人迷信)的批判和兽道主义(对所谓“牛鬼蛇神”的迫害)的控诉。“在90年代,人道主义是对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的拜金主义的抵制和社会不公的抗议。自然,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不止这些;象保障人权,提高国民素质,保护环境等,其性质也是人道主义的。”(王若水:人道主义辨, http://www.wangruoshui.net/CHINESE/rendaobian.HTM,1994 年 10 月)。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物对人的奴役,这就是异化。但是马克思不赞成用道德的眼光看历史,他认为尽管资本主义有许多不人道的地方,它的产生却是必然的,正如它的消灭是必然的一样。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抛弃人道主义的理想,但他认为他的任务是赋予这个理想一个科学的基础,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在现代社会,人性解放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作为精神层次的教育和受教育,是比仁慈更高意义上的人性。我认为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重视人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幸福都是最大的人道主义,如果一种制度违背了这些基本的价值,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不人道的,违背人性的。
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参看《马恩选集》 3 卷 572 页),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一要生存,二要享受,三要发展。要生存,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最起码的权利。发展和享受也是人的权利。人的最高层次的追求是发展,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就是自由和人性解放。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它是属于人的最高需要的层次,当然,教育目的中显然也有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在获取知识和自由创造中还能获得人作为高等动物的、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殊享受。
在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被异化。 “学而优则仕”的目的使教育成了单一的皇朝取仕的手段,人的个性被压抑。在西方国家,以人性解放为目的的教育始自资本主义启蒙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成为以往一切身心全面训练的人道主义范例。在佛罗伦萨,由诡辩主义开启的自由研究之风,在罗马的教育中已经制度化,并且在13世纪成为大学运动,使创造浪潮勃发而出。作为大学文科七类的身心全面训练,现在不再仅仅是哲学、神学、医学和法学的汇合;它渗透到整个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古典修辞学与浪漫文学语言口述传统的惬意轰隆声产生共鸣。人民大众的主要教育者 -----全部艺术是它的主要来源。经过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多那太罗以及其他人的努力,西欧人获得了一种与哥特人和罗马人完全不同身心全面训练。在现代, 人道主义”关注用科学和哲学去理解自然,包括人的自然,即人性,这种关注并非来自于那种无所事事的纯粹智力上的好奇,而是为了用这种智慧作为人生的实际指导。” 。(大卫.戈伊科奇、约翰 .卢克、迪姆.马迪根编著,杜丽燕等译:《人道主义问题》,东方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389页。)因此,无论古代、近代还是今天,教育本身是探索和指导人性解放的手段,人和人的解放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之弊,最大的问题就是束缚了人性解放。这种教育“缺乏一种尊重、关注个体生命的人道意识......缺乏一种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验人类一体、去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尊重人类的共同规范的精神,缺乏有助于不同民族和文化相互沟通、理解和彼此尊重的内容。相反,有意无意地灌输一种惟我独尊、与其他文化形成壁垒的不健康精神。”(《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萧雪慧教育随笔》,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版,第12页、38页。)
今天,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当我们的受教育者必须要去学习和接受他们并不相信或者并不愿意去接受的东西、教育者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就是不自由;受教育者不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也不平等、不同高校的教师的地位不平等,等等,就是高等教育的不平等;教师不能创造性的传播知识、独立思想,学生不能创造性地学习、在自由宽松地教育环境中享受受教育、探求真理、使身心受到全面的训练,就是不幸福。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以自由、平等、幸福作为目的,分析我们的高教体制上存在哪些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革。
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束缚人性解放
大学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是体现在其所承载的功能上的。我认为,我国进行统招的大学承载了五种功能。一是政治教化功能,与宗教、舆论等工具一样,它是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二是人事指标的分配功能,即从考入统招学校起,统招生就有了由国家计划部门配给的一个人事指标,在90年代,甚至还与高校教职员工一样享受公费医疗;三是计划内教育资源的分配功能,即在大学教育非义务教育的情况下,资源的有限性使只有一部分人能够进入由国家投资的大学,所以只有用统一考试的形式这最公平的方式:它缺陷很多,但是是最不坏的一种方式;四是思想和知识的传播功能。在国外的大学,前三种功能是没有的。所以不用统招,由各高校自己组织考试,这种考试起到一个在众多的报考者中选拔适当人选的作用。五是在各种质量不同、专业不同的大学中,为学生提供竞争录取的方式。我国大学对人性的压抑体现在它不应当具有的功能上。
(一)现行高等教育体制限制自由
为什么在我国会有人事计划功能呢,第一,最主要目的还是以人事计划这一十分重要的利益,保证政治功能的实现,因为不是这样,思想就会在大学生中走向自由化,这是很危险的,这种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控制迫使教育训练政治的工具人,它所强调的道德是一种实现政治同一性的模式化工具,它限制人们的道德判断力和自由度,灌输既定的道德知识、道德目标和道德理想,通过控制人们的精神、思想、个人和行动而达到政治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毁坏着日常生活的道德。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常的道德高调与道德指控恰恰就是破坏人们的道德生活的一种有效的方式。”(金生鈜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道德教育困境,http://www.nsddys.cn/second.asp?lb,2005.4.20)在77年恢复高考以前进入大学甚至于要经过严格的政审,就和参军一样,参军升学被认为是中国人改变自己命运由底层迈向中上层的最重要的途径。这与科举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以有科举以来就有的对科举的猛烈抨击的理由都适用于对高考制度的抨击。第二,现在我国的大学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即不是每个想上大学的人都能上大学,在此前提下,最不坏的是统招考试。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方法,过去我们对科举制度的肯定也主要是这个意义上的。这个意义可以独立存在,即既使没有附带人事指标,如果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的教育资源有限,也可采用全国统一招生,宏观调控的办法,使各国地区、各国民族的公民得到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
这样的体制有其公平选拔人才的合理的一面,但限制了学术自由。有人认为,学术自由可能来自政府对于学术自由的限制,可能来自学校行政当局的限制,以及目前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限制等。但是一般人可能忽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来自于教授自身对学术自由的限制。 (张维迎:学术自由、 ”官本位”及学术规范。http://www.yannan.cn/data/detail.php?id=3292。 来源 《读书》2004年第1期)我认为,对我国的学术自由的问题,现在还不是谈论教授自身原因的时候。公办大学的垄断局面,具有限制学术自由的天然土壤。因为公办学校的优势地位,使这些学校的教师获得了来自政府的计划性资源,如科研项目、学术头衔、政治发展的机会、经济待遇等,利益的诱惑使人性的弱点中的依附性膨胀,无法独立自由地思想。
这种特权和依附身分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如公办学校的教师相对于民办学校的教师、统招生相对于自考生和民办大学的学生而言,不仅本身违背了人性解放所包含的平等价值,而且其存在的束缚也对于产生自由思想非常不利:每一个人在决定释放自己的自由思想和选择正义行为的时候都会因为担心失去既得利益而犹豫,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大学本应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要有“人不敢言我敢言之,人不敢为我敢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但是人们却因为这种束缚和患得患失而迟钝;既使已经知道也不会付诸行动,成为整个社会普通看客的一部分。
所以只有消灭身分依附制度,人性才能解放。只要有人身和身分依附,就难有思想的独立和自由。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因此大学改革,要从解除教师和学生的身分特权(同时又是束缚)做起,这既是平等的标志,也是发挥大学功能,产生自由独立思想的基础。
从将来的发展和有利于高校的民主自由来看,普通高校全部改成类似于自考式的方式更好。美国的高校就象我们的自考班。因为现在统招生的管理方式培养人的奴性,开放式的学校才能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现在大学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废除其第一二种功能。让其思想自由,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让其从人事计划中解脱出来,所有的统招生的身分和档案管理与自考生和民办大学的学生一样。这样一来,高校在样生就没有自考生、民办大学学生与公办统招生的区别了。民办大学和公办大学也只是投资人不同了。
南京大学中文系一位著名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大学应存在一股强大的‘清流’,它标志着一个民族之文明与良知不可磨灭,标志着一个民族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即使十分艰难的时日也不能放弃。” (转引自蒋树声:大学精神与办学传统,http://www.nju.edu.cn/cps/site/ndxb/868/bjlt.htm,2004.9.10)但现行高教体制,使教方和学方两种惰性互相作用,使独立自由思想的产生受到束缚。
(二)现行高教体制违背平等
我国的大学因为它对教师的类似于国家机关的身分附加,使其变成了与国家机关没有任何区别的衙门,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定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身分的评定,虽然他标榜学术标准,但因为其特殊的功能承载,实际上变成了学术标准与政治标准结合。政治标准不仅是前提,而且在满足这个前提下还是重要的内容。我们所痛恨的高校内部行政官员在高校评定职称时的特权就是一例,现在更兴起了一股专职政府行政官员在高校兼职的风气。这种体制使民办大学和国家公办的大学成了两个政治地位不平等的单位,而大学里工作的教授而言,如果说公办大学的教授分为三六九等的话,那么,民办大学的教授就变成了十等。
与现在民间学者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一样,民办大学的教师、学者也难以有发展的机会,他们得不到国家的科研项目、政府评奖、也没有政府所给的经济待遇。因此,现在民办大学的教师无论在学术地位和收入方面都和公办大学存在很大的距离。民办大学不仅不能获得国家的科研经费,而且在学术上因为缺少政府对其成果的重视,学术上不仅不能发展,学术地位在各种排名中始终在公立大学之后。当然民办大学的教师收入也很低。这种情况与美国的情况恰恰相反。据美联社4月18日报导,根据美国大学教授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在星期一(4月18日)公布的最新年度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所有机构、所有等级的平均教授年薪为 68,505美元。私立大学全职教授的年薪调涨 4%,达到127,214美元,而公立研究机构的全职教授年薪则调升3.5%,达到97,948美元。(美国大学教授薪水知多少, http://secretchina.com/news/articles/5/4/20/92850.html,2005年4月20日 )私立大学的教授比公立大学的教授收要高。
就学生而言,统招学生带人事指标的身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学生,也是一种不平等的特权。美国的反教育歧视案例中(布朗诉教育局案,1954年5月17日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法官说: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违反宪法。 布朗一案裁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公立学校的范围。它爲法院对美国生活各方面的种族隔离提出挑战提供了法律基础。该裁决废止了各州实行种族隔离的权力,把美国黑人引入政治进程,从而比以往任何一项最高法院裁决更多地改变了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在一九五四年就该案所作的裁决突破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为后来几十年在种族平等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奠定了基础。现在我国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虽然这种不平等不是来自于种族上的差异。
现在的自考生和所有的非公办普通高校统招生就需要公平,为什么非普通高校统招生不能参加公务员考试,根源还是在于他们不具备国家给的那个自统招生入学起就有的身分,导致了对同样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的人的不同等待遇。(公务员拒绝自考生 ,40万自考生呼吁公平,http://edu.sina.com.cn/l/2004-09-20/85570.html。)在一个大学内,如果办有自考班和成教班,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身分。自考生和成教学生没有学籍,不参加高校活动,没有借书证,甚至没有正规的教学。没有人能说清楚他们的身份 ——该校学生或非该校学生。然而就是有这么一些人的存在使高校内出现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使高校无法为自己的一些矛盾行为辩护,现在很多高校为了避免这些“学生”给学校带来负面效应,又不想失去他们带来的可观的经济利益,便纷纷在校外购买或租用一些废弃的小学、工厂、仓库作为“教学点 ”。在教学点附近租房、同居,形成一条特殊的风景线。两种不同的学习和管理方式与当年美国的种族隔离下的“隔离但平等”的人一样,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只不过美国当年的不平等是因为种族,而现在我国大学校园里的情况是因为那一次人为规定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
非统招的学生取得文凭以后,这些学生作为个体有很多不见得比统招生差,而且有些大学有些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整体也不见得比自考生好,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为什么大部分地方公务员招考拒绝自考生呢。还是现行体制的原因,非公办学校普通统招生的人事指标的渠道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身分不仅使受教育的过程不平等,在毕业以后取得的文凭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至于民办大学,因为其没有国家给其学生的从事计划指标,其学生的地位作为整体就和公办大学中的自考生相同。
现行的教育体制,使我国的大学成了难学以自由独立地进行学术和教育活动的另类衙门;高校教师、学生人为的被分为三六九等,以追求自由、独立、平等著称的大学自身就在这种不自由不平等的体制下生存和发展。
三、以人性解放为目标改革高等教育
(一)废除计划统招制度
教育体制要改革,关键是废除身分制度,也就是配给统招生的那个人事指标;然后才能使高校产业化,使各高校有招生自主权。对后者,可能会有人认为,这不让高校权力更大,更容易腐败了?这就要从法治化来解决,一是内部的招生程序应当有形式正义和形式规则,这些规则是可以由法律规定这些单位如何制定的,国外的大学极少有哪个大学校长因招生而受贿的,在人性上各国的人应当无差别,所以产业化前提下最不坏的内部制度已经证明是可以产生的;二是全国不同的标准会导致不太优秀的学生进名校,优秀的学生进一般学校,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出产品和提高人的素质(既使他不去找工作,只是读书,本身也是目的),在进行人事体制改革、用人标准科学化的前提下,哪个学校毕业的只是标准之一,个体的特殊情况就会得到考虑和重视,不见得开放了以后清华北大就会挤破门。
从77年高考制度的改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对于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高考恢复以后,使过去唯政治标准的选拔人才变成了德才并重;也正是在这种改革之后,过去招工招干主要面向城市的做法改变了,城市人的后代不再理所当然安排工作,而广大农民的子女通过高考使自己的发展有了机会。所以,77年高考不光是使国家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增加了社会公平程度,使每一个人不管其出生的地区、家庭成分如何,都有机会得到发展。
当然,高等教育改革应当与人事体制一起改,如果不是这样,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如:废除了现代科举 --高考制度,每个人拿一张轻而易举就可以拿到的文凭却不是平等竞争,这岂不是为那些“关系都打通了,只差一张文凭了”的人提供了机会吗。这就把我们现在高等教育制度中公平选择人才的合理功能也一起废除了。所以前不久有人争论科举的利弊时就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所有岗位向所有有一定文凭的人开放,但录用的程序必须公平。值得借鉴的是,现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单位的任何岗位实际上是向全国所有地区和各种有文凭的有能力的人开放的。在以后,高校的文凭如果不再附带人事功能,全国任何一个国有机关事业单位就不得不向所有高校毕业生开放。
前面提到的重庆部分自考生的维权活动意义重大 ,因为这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不公平体制终于有人叫板了;二是这可能为我们长期以来的人事体制和政治体制撕破一个口子,使人事和政治体制会相应作出一些新的调整,因为真能在全国公平对待自考生,那个国家计划指标就事实上失去了意义,逐渐形成政府全员雇员制度和大学的产业化。
从这一点来说,现在在校自考生的教育方式是将来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它的意义在于所有的人机会平等,正象有人说的“用高考成绩来等认定一个人的一生,就好比用处女膜来衡量一个女孩的好坏 ”,人的机会平等从来就应当包括重新选择的机会的平等,让人只能选择一次的机会平等本身就是不平等。合理的大学体制应当没有身分差别,管理尊重个人自由,文凭受到平等尊重。平等、自由的大学也这样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文化基地。
所以,废除统一计划招生制度,是高校进行其他改革的前提。
(二)高校教育产业化
高等教育产业化实际上已经在各地有一些尝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产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学校捞钱的结果是产业化,捞钱的手段却是国家给他的垄断地位,包括实有投资和无形资产。所以产业化的前提是所有的学校--公办、民办,名校和一般的学校都应当地位平等,没有这个前提,那就会形成类似于90年代的官倒:粮食局和粮食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它能不赚钱吗?最近,社科院的萧翰博士的(萧翰:《中国的教育灾难是怎样来的》,《中国新闻周刊》,2004-11-7日)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产业化确实是高校改革的方向,但前提是各学校之间地们平等,即他们都只有教育的功能,不附带人事计划指标的功能,这样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才不会只有在读不了公办学校的情况下才不得已选择只能拿一张文凭,而不能平等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其他国有机关事业单位用人竞争的机会。
所以,现在产业化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趋势--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这种竞争却是在有一些主体对人事计划指标的特殊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国家不能完全放开,将事业单位象企业一样去自由发展呢。因此,现在的教育、人事、学术体制都面临着当年经济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的局面,造成了人事、教育、学术资源的严重垄断,这种垄断当然会产生教育腐败。
(三)学生管理多样化
一旦全国的各种高校平等了,管理方式上也就会变,所有的学生象国外大学生一样,不必在学校不得不统一住宿、过步调一致的生活。自己租房,自己决定生活方式,现在的统招生在住宿、食堂等方面享受了国家的一些福利,所以不能放开管理,当然这一点现在在变;考试也可没有期限,就象自考一样,现在之所以规定期限,是因为国家给的资源要平等,如果学习时间超过一定期限,资源分配就不公平。当然这两点的改革与身分制度的改革不一定要同步,也就是说,可以从考试方式、时间等技术性规则改起,然后进行根本制度的改革。
全国统一分配人事计划指标的功能没有了,就不需要与其划一条全国统一的分数线,当然也有自主权决定招考的方式,学生也不必参加全国统考,不必压抑自己的兴趣去紧跟高考指挥棒,中学阶段的学习压力也就没有了,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招生制度的改变也能改变现在的教育管理方式。这也能触动中学的改革,改变中学生紧跟指挥棒,以考试为中心,得不到全面发展的现状。外国人感叹说,中国的青少年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高考了,他们这样大多数不就是为了那个身分吗,为了这个身分我们去死记硬背。经过这些改革以后的大学,就全部变成了自考班式的大学,考试只是各大学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选拔人才的手段;只是因为天资上的差异竞争更好的大学的手段,当然也包括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选择个人兴趣所在的大学的手段。
(四)学术行为民间化
有竞争的大学就不得不以教师的真才实学来客观地评定职称,真正以培养优秀学生为己任,学校就必然会内部实行全员雇员制度,自己决定教学的体制和职称评定方式,教师也更加自由独立。另外,因为民办学校的地位上升,两种性质的学校的教师在政治、经济待遇和学术地位就会真正以学术水平为标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教师也会自由流动。就不必参加指标量化的职称评定,目前指标量化的做法是一种不得已的最不坏的做法,因为每一个省给的指标有限,不这样做只能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各大学自己的学术委员会由自己评定职称,就象高考不决定学生的终身一样,国家统一的职称也同样决定不了教师的命运,学术就会更有活力。
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理想的大学,它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西方大部分国家的大学就是这样的。因此,在改革的模式上可以移植。二战结束后,美国大学调整了结构,规模和数量迅速扩大,学校种类和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在满足新需求的同时逐渐形成现在这样在体制上公、私立学校并存共荣,教育目标上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职业培训等可供选择的丰富多彩的高等教育模式。美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中教师和学生在种族、国家、文化、性别、观点、意见等有诸方面的多样性。
多样性使人们不必在接受什么样教育的问题上无可选择,而是提供了广泛选择余地。一是多样性有利于开发从未充分利用的全人类的才能和经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保护和发展多样性乃是大学开发人类潜能这一根本使命的内在要求。二是由多样性师生群体提供的不同的文化视角、教育经验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多维的思考方式、通过交流达致共识以及容忍分歧和异类的精神素养,这不单关乎对更广泛、深入的人类智慧的利用,而且关乎民主的命运。可以说,对于美国大学,多样性承载了卓越和民主两大目标。对这在现实中往往发生冲突的两大目标的追求贯注于美国大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也贯注于美国大学的教育环节之中。(肖雪慧:学术自由: 学术的生存之本http://www.yannan.cn/data/detail.php?id=6528,燕南 , http://www.yannan.cn ,2004.4.21更新)所以,在我看来,美国的大学的文化环境是自由、平等、幸福的,同时又是影响这个社会去追求自由、平等、幸福。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和学术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国家放弃对教育与学术体制的垄断权,走向产业化。二、学术产品和大学培养的人才能有平等的机会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使用。三、平等使用的前提是人事体制上所有国有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全员雇员制,这些单位的人都是不带人事指标的国家雇员。当然这又要与社会保障制度一起改革。现在的国家计划指标和国有事业单位工作公务员的特殊身分制度与封建分封制度是性质相同的,分封制以一部分人有特权的人的支持和没有特权的人的忍受维持了不公平状态下的稳定,束缚了人的自由,人为造成机会不平等。
这里要说明二个问题是:一是改革中的细节与方向的问题,方向对了,细节会在调整中完善。二是如果这样改革了,还会不会存在国有事业单位,是不是要将它们私有化,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国有不一定国营,国家权力只应当存在于应当有国家权力的单位,现在的国有企业不会象多年前一样有国家行政权力了,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这种分开是可能的吧。
这种改革的意义不可低估:自由、平等本身就是目的;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是一生中思想和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能够身分独立、机会平等,会对整个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的自由独立,奶锅改变这个社会的精神状态,社会的人性就能更加解放,也能更大程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幸福感。
2005.5.6改定于丹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