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亮:“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不合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46 次 更新时间:2013-04-11 12:47

进入专题: 中等收入陷阱  

赵亮亮 (进入专栏)  

最近一两年,很多人都在谈论“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认为中国很有可能会陷入这样的陷阱之中。但笔者认为,我们至今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概念的真实含义,也没有弄清楚到底那些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存在哪些问题,从而阻碍了经济继续增长。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分析,给出的解释也各不相同。比较常见的有: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导致社会冲突加剧,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贸易条件恶化,存在制度缺陷尤其产权保护不力、腐败盛行,金融自由化和宏观不稳定,人口红利消失等。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原因,例如拉美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严重脱节等等。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难成立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能不能在学术上成立,有学者做了专门探讨,认为能够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成立,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讨和解释。理由是,当一国的经济水平达到某个阶段之后,就会出现一些阻碍经济继续增长的力量,这就好比物理学中的两种力达到了平衡,向上推动的力和向下的拉力同时作用,导致经济停留在中等收入水平上不能自拔。强调的主要因素是,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剩余劳动力耗尽,人口红利消失,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从而高储蓄、高投资的增长不能继续维持,这就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但是,笔者并不能同意这种看法。首先,“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能否成立,需要从各国发展的经验事实去提炼。如果大多数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确实发生了增长的停滞,那么在经验上,这一概念具备了成立的基础。但是,有很多研究发现,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一国能否继续实现高增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有人在对大量经济突然减速或者突然提速的例子作了研究之后,发现一国突然进入减速或者提速的概率大约各占50%。也就是说,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并不是都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者减速。至少在经验上,减速与否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直接联系。

其次,要使一个概念成为规范研究讨论分析的对象,就必须在理论上能给出合乎逻辑的、具有统一框架的解释。理论的目的在于解释和预测现实,但是造成中等收入国家增长停滞的原因并不具体,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几乎各种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有可能用来解释增长停滞的现象,例如,分配不公、社会矛盾冲突加剧、政治动乱或者战争、人力资本匮乏等。我们很难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经济学领域还是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这些因素相互缠绕,无法厘清,以至于我们很难找出一个严格的内在机制,解释清楚为什么会存在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不能解释经济发展缓慢

我们看到,各国的经济差异很大,发展模式、历史背景各不相同。用一个“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把经济增长停滞的现象悉数囊括其中,很不合理。例如,拉美发展缓慢有制度因素、历史背景因素的作用,有发展战略失误的原因。而在东亚,政府干预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这种干预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良好作用,人们很容易同时找到政府干预的优越性和弊病,支持政府干预模式和反对它的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在南亚的一些国家,投资率过低、积累不足,是长期停滞的原因,似乎这些国家的缓慢发展用贫困陷阱来解释更合理。

在大量的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中,也有一些学者不支持这种提法,如徐康宁就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目前普遍将中等收入水平界定为人均GDP5000—11000美元,这是十分模糊的,根本无助于分析问题。而胡祖六则告诫,我们不应该自设“中等收入陷阱”。

笔者认为,目前对一些所谓的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增长问题,研究还很不充分。由于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数量很多,存在很大的异质性,较为可行的思路是,分别研究不同增长模式的优缺点,比如对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东亚内部,日本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后,成功实现了突破。而亚洲的另外一些国家,马来西亚和韩国大约同时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在发展的初始期,收入水平基本相当,后来却出现了明显的分野,这是值得探讨的。

“中等收入陷阱”能否成立,目前似乎难下定论。我们更不能因为这个提法而造成一种印象,似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必然会出现经济发展停滞。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进入 赵亮亮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287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43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