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木:陈白尘的“文革”日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95 次 更新时间:2013-03-27 07:56

进入专题: 陈白尘   文革  

散木  

一、一部几近“全本”的日记

笔者好读日记,最近又重阅了陈白尘的《缄口日记》(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此前剧作家陈白尘于“文革”前期被打成“牛鬼蛇神”时所写的《牛棚日记》,已由三联书店出版,记得出版时曾火爆一时,但陈白尘“文革”后期所写的《听梯楼日记》,却一直未见单独出版,当然,这是事出有因的了。大象出版社后来合两本日记为《缄口日记》出版,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正如董健先生在序言中所说:所谓历史文献,是“回忆录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这是因为:回忆录是作者多年之后对记忆的重新“检索”与整理,有的东西早被遗忘,有的东西则被作者以“此时此地”的观点加以“筛选”,因而失去了许多丰富和复杂的“原生态”东西;日记则不同了,它往往保留着作者的一事之迹、一时之感,有些稍纵即逝的思想情绪的“火星”,也许因此会被文字固定在纸页上,因此我们可以说日记是文化考古学的宝贵资源。

陈白尘的“文革”日记,不仅真实记录了那个噩梦般的年代里文化名流们被触及皮肉的同时又被触及灵魂的“改造”过程,留下了一段真实的毫无伪饰的历史记录,又发人深省地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素材。前者,可谓留下了许多悲惨的记录:如其时北京的文艺界名流,“于村、赵慧深皆三次自杀而未果;孙维世最后以拒绝服药而死;金山则在卫戍司令部未释;蓝马妻子离去,人财两空;路曦一度精神失常”,其他各处的名流呢?“舒绣文、赵慧深、冯酷、徐韬、陈天国、上官云珠、孙维世、老舍等等,都是并无死罪而被迫自杀或折磨以死的!呜呼!”“夏衍腿折目盲,是禁闭时折磨所致;曹禺自方瑞逝后,神经一度分裂;金山放出后则独处一室,燃红白蜡烛各一,以纪念与维世的婚礼和她的忌日;关肃霜自谓她以四小时写了四张信纸,花了四分邮票,换来了四年不自由;赵燕侠只因为不穿某女人设计的衣服,乃打入冷宫;李少春有高血压,去年忽然要他演猴子戏,大翻跟头,返家即病,遂死……这批当年的精英啊!”此外,关于“文革”中的许多谜案,如“五一六”,如“《总理遗言》”等等,作者都有所记录。至于作者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所谓历史问题的困惑,作者曾听说纪登奎在组织会议上讲:1935年之前在白区被捕且有一定问题的,一律按叛徒处理;此后毛泽东有所澄清:历史问题有过结论的,都应维持原结论;发现新问题的,属一般性枝节方面的不论,若重于旧问题的才另做结论,但要从宽从缓,等等。由此,整个“文革”中被牵涉者不知凡几,到了后来邓小平“出山”而大抓干部问题,曾提出以四个人为“样板”来代表四种类型:“以阳翰笙代表所谓‘叛徒’,以肖三代表所谓‘特务’,以聂绀弩代表所谓‘反革命’,以艾青代表所谓‘右派’,以进行彻底的复查和平反。”

以上的叙述,当然大可成为记叙“文革”历史的素材,然而,出于一些具体的原因,陈白尘的这部“文革”日记仍是一部摘抄本,而在最初出版的《牛棚日记》中,其中提及的某些人物是被隐去了姓名的,为此日记的整理者、陈白尘的女儿陈虹曾在后记中说:“为了不给更多的人增添麻烦,摘抄的内容仅为原文的十分之一。凡是文中有关议论他人他事之处均删之。”应该说,这对于有些读者而言是最不满意的,因为这要花费他们很大的精力去“考证”,甚至是“穿越式的想象”,而大象出版社的《缄口日记》部分恢复了日记的原貌,把一些隐去的姓名标了出来,省去了许多阅读时的障碍,这也是“版本学”应有的妙处了吧。

陈虹在《缄口日记》的校后记中又说:这部日记,从初版到合订本,“这十年来社会在不断地前进,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回想最初编选《牛棚日记》时的情景,不觉可笑亦复可叹——其摘抄的内容不仅只为原文的十分之一,而且涉及到的一些人名均以××代替之。以‘恕道’而言,这一做法确实‘保护’了不少有一定劣迹的人物;但从‘史料’来看,则无疑是在‘掩盖’或是‘抹杀’这段噩梦般的历史。徐友渔先生曾写过一篇题为《记忆即生命》的文章,他说:‘在暴力和邪恶过分强大,反抗已不可能或无济于事时,不甘凌辱的最后方式就是捍卫记忆。’因为‘记忆不但有维系生存、延续历史的作用,还和尊严、道义等价值准则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尤其是站在讲台上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连‘文革’是怎么回事也搞不清楚的学子们时,我不能不感觉到肩头担子的分量。虽说老祖宗们曾经围绕着当世人能否修当世史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是我最起码的也应该为后世的修史者们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吧?——那些曾经被我删去的十分之九的内容,这次是没有机会补充了;但是那些个××们,则无论如何也应该恢复它们的原状。先哲们早就说过:‘知耻者近乎勇。’为了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留下‘过来人’的那些幼稚而又蹒跚的脚印,我的这一做法想必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吧。”又可谓信然。董健先生也在序言中说:这部日记,“为了出版,不得不把一些‘碍眼’的文字拿掉。为了‘现实’,人们不得不去‘遮蔽’一些什么。这是悲剧——人为什么不敢面对现实?又是喜剧——一旦‘遮蔽’被揭开,出洋相的总是‘遮蔽’者本人。”

笔者出于好奇,对照先后出版的这部日记,仔细检核那些隐去又出现的日记中的人物,可以说大多涉及“文革”中的各色人物,包括文联等单位中的“造反派”。那么,不妨公布一下这个名单,因为“社会在不断地前进,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对于历史,谁能全无幼稚,以及全无任何渣滓,而反省、忏悔应该成为我们灵魂中的应有之义,否则,我们何谈社会的进步呢?(其中的芸芸众生,兴许有的已不在人世,有的则不过是当年被作者随兴点到,当然不能被认为是“定性”式的文字了,他们是:大、小“周明”,以及姚以铮、毛承志、郝芬、荣正一、高玉书、马继远、尹一之、杨志一、胡德培、雷奔、徐东晓、甘棠惠、杨九江、郑茂达、陈默、李基凯、许敏歧、刘德风、许翰如、冼宁、朱祖雄、王迪若、侯聚元、张会武、王葆华、方超、叶勤、谢明清、张开达、马肇元、邹正贤、陈忠经、刘小珊、张金禄、许以、田野、潘德润、王朝银、冯振山、杨五铭、孙琪峰、王光、孙德海、赵素行、王真、徐贻亭、朱革非、祖秉和、柴鸿逵;还有阎纲、涂光群、葛洛、谢永旺、麦青、杨匡满、王文迎、古立高等。以上的一些人,多为中国作家协会的成员,其中的部分人参与撰写过《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五十年文坛亲历记》等反思性的回忆文字。)

《牛棚日记》,笔涉今天“80后”、“90后”们所不熟悉的“干校”,当年中国作家协会下放湖北咸宁干校,其中包括了冰心、臧克家、张天翼、张光年、严文井、李季、郭小川、侯金镜、冯牧、葛洛等知名的作家,连同家属百余号人马,而最终倒在那片土地上的,侯金镜可谓是最为不幸的一个。张光年曾沉痛地写道:

多少个风雨之夜,我们从远处稻田摸黑回村,泥深苔滑,一路上跌跌碰碰,相扶而行。金镜是高度近视眼,穿大堤、过小桥、越沟坎时候,往往要爬着走一段。我当时也常闹笑话。回到宿舍,我是疲劳不堪了。金镜洗脸更衣后,照例把小马灯拨亮,坐在小马扎上,俯身床边细读《列宁全集》,直到深夜。

1971年8月8日,湖北农村的高温季节,一向患高血压症的侯金镜同志,因连续从事重体力劳动脑溢血猝发而无法救治,终年才51岁。他死的时候还背着“四人帮”强加于他身上的诸如“文艺黑线人物”、“反党喉舌文艺报”负责人、敢于咒骂林彪、江青的“现行反革命分子”这些可怕的罪名。他死得太早,没能看到“四人帮”的覆灭,没能参加文艺界拨乱反正的斗争。

1974年12月,咸宁干校被撤销,“作协”没有结束专案审查和没有安排工作的人员被并入文化部天津静海(团泊洼)的“五七干校”,郭小川著名的作品《团泊洼的秋天》就是在那里创作的。一如有人所说:中国作家协会指导下的中国文坛历来就是政治斗争敏感的神经和制胜的突破口,因此,中国作家协会十年“文革”中长达六年之久的干校生活构成了“文革”时期的一个缩略的人生,而陈白尘的日记于今天则不啻是重修“中国作家协会发展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第一手资料,王蒙先生也在《中国作家三代纪实》的序言中说:“我早就对文学机构说过,如果把他们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的历程写下来,会很有意义,很有故事,很有——刺激。”当然,有了陈白尘日记中的这些具体的故事和人物,想必更加会不同了吧。

二、“专案”是如何进行的

今本《缄口日记》的难得,还在于披露了一些本该“删节”的“桥段”。其实,历史往往是会呈现出荒诞的色彩的。就在日记作者记录并控诉了自己被莫名其妙地“专案”之后,出人意料,所谓剃人头者,最终亦被人剃了头,于是,陈白尘日记中就有了于悲愤中见幽默的一些情节(所谓“桥段”)。

那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他却被莫名其妙地幽禁在北京民族饭店,此前他应邀来揭发历史上张春桥的“罪行”,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出现了意外。“意外”,委实并不意外,那是彼时运动中惯用的一套方法,即使运动场上的各种角色其位置发生了变化,惯性使然,运动的作法仍然是传统的招数,此时主其事者,则是公安部副部长于桑了。

于桑,公安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他也是老红军。参加过长征,长期在保卫局、公安局、保安处、社会部等部门工作。“文革”结束时,他又参与组织审查林彪、“四人帮”两个集团的成员,为后来的“两案”审判奠定了基础。于桑还成功领导了“文革”中的几个大案,如“中国共产党中央非常委员会案”、“西单爆炸案”、“人民大会堂窗户枪击事件”等。但是,在陈白尘揭发张春桥“罪行”的问题上,于桑暴露出他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这些问题无疑也可以反映出彼时在公安系统“审案”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由来已久,甚至可以在战争时期的“抢救运动”中见出端倪,于是,反思这些问题就不是那么轻松的了。

1976年10月,即当年的“红十月”之际,陈白尘在日记中记录了其北行的前前后后:

文化局来人,态度变得和蔼之至,大异。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召见,省委负责同志即革委会副主任召见,中央来电要其赴京写揭发‘四人帮’的材料,为省里立功,当夜出发,体检,血压升高,一时兴奋之故,加派省委组织部人员同行,软席车厢,不由回想起1966年9月11日第一次离宁赴京时的“起解”情景。

晚,办公厅刘局长来,甚热情,说请我来北京的原因是怕在南京不安全;任务则是写揭发“四人帮”的材料,要住一段较长的时间。目前暂不与外界接触,因阶级斗争复杂,一切以安全为重。

晚8时,正入浴,公安部副部长兼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于桑来访,急更衣而出。于态度潇洒,先问我是否认识他,然后则详细询问江青及张春桥在上海时期(1935—1937年)情况。张事问得较详——要我来京的目的大概在此了。但于对我所提供的江青同唐纳在六和塔的结婚照片的下落及1951年江对宋景诗历史问题的讲话大感兴趣,立索我在1951年所写的几页日记残片以去。

已经写毕的材料被告知不合体例,因改写。

张(春桥)的材料昨日已写完,共六个问题。

修改昨日所写的有关江青的单一材料。1966年写交代时恐群众追问,则把江青所说的话都推在了周扬身上;但同时又另附了一密件,要求只给中央看,说清周所说云云均为江所言。这一做法的目的,当时是怕江处于被动,但忘了她本人亦是文革小组负责人,是完全能够看到这一密件的——我是做了一件蠢事!但是没想到“塞翁失马”,如今它终于成了她的罪证了!要写的有关江、张的材料已经完成,但来京之前省委说要作三个月的准备,则以后干什么呢?

重写材料,重抄1951年日记,关于江对宋景诗“投降是其策略”的“指示”。

再留一个月。我要求给点工作做,肖说张的材料可再写份更详细的,我言有困难——已尽其全部记——再也写不出更多的东西来了!

江青专案组来人,问崔万秋情况,所知有限。1935年顷,我只知他是一个文坛上所谓的掮客之流,不了解他政治上的真面目;抗战后到重庆,他的国民党身份才完全暴露。

出示照片,江青和日本女子,男子有唐纳、崔(万秋)。

9时许,于桑等四人来,才知他们要会议室,并且派了一个不相识者召我去见,老徐亦破例列席,心中颇知有异。见面时,于先向我介绍了同来的某局长和某处长,我则与其一一握手。但言归正传后,口气便大不相同了,而且是一再重复要我打消“顾虑”。他的“王牌”随即摔了出来——一是14日那天给我看的照片,他们告知后排的那个男子,好些人都证明他是崔万秋,而惟有我说不是;二是我在材料上说,张春桥于鲁迅逝世后表现淡漠,但另有材料证明他仍有活动。对于前者,我说我没认出来,可能是用以后在重庆时的印象去印证,故不能肯定;对于后者,则可能是自己的记忆不准确了。但于及某局长则硬是以此为据,说我有“顾虑”。我情急中顶撞他们道:“我不会把自己绑在四人帮的战车上的!如有重大问题被我隐瞒了,我可以用生命作担保!”于急说:“战车之类的话可是你自己说的!”遂不欢而散。回到515室后愤然垂泪。“文革”中自己被审查七年,在任何压力下未曾流过泪;如今我这个被“四人帮”迫害的对象竟反被无端地怀疑,实心痛也!片刻某局长又来我室中,命令道:最近勿与外界(包括自己的家人)通信。这是在施加压力了,默然应之。下午写一关于崔万秋的材料,空洞无物。虽不满意却也无奈。

昨晚老徐劝我头脑要清醒,则今日再改写崔万秋的材料及另外一份有关张春桥的补充材料,其实仍很空洞。没有想到像于桑这样的老干部,也不免有逼供式的行为!

将张春桥的材料交徐,请代转。同徐、瞿诉述了自己的心情,要求与家中通信。下午老胡来,说通信事已向上面请示去了。

江青专案组的二同志来,以“南国社”照片相示。是120相机的小幅照,已灰黄,约为1930年前所摄。以放大镜看之,其中三女人,一为黄大琳,一似俞珊,一可能是李尚贤。来人疑黄为江青,为其排除之。黄,易漱瑜之同学,易临危时以之荐田汉作续弦者,识之者少,几误断。

全国美展,一幅漫画画的是张春桥从苏州反省院中出来。闻之颇以为怪——难道瞿最终也相信了我在材料中所写的张并未被捕而在当时却一直不被专案组所相信的话了?

中央6号文件,张的结论,是特务而非叛徒,这证明我所写的材料是正确的。

“四人帮”第二批材料。张在1935年至1937年间,除与宋振鼎有关系外,只提了他与崔(万秋)的关系,而无其他的活动,这证明我的材料是可靠的。江的材料中,虽说她与崔来往密切,但也只讲崔如何捧她,而未提其他活动。想想于桑当时的态度,真恼于他的主观主义!

省委材料组,组织部,接至省公安厅招待所,北京来人。“四人帮”专案还未最后结案,还需继续做大量的工作。据称此次谈话将改变以往的方法——可以插话,可以讨论,并一再强调要我消除顾虑。

与张(春桥)的接触,彼插话订正。均是在某些小事上加以订正。如张在上海曾住过吕班路、薛华立路;我在搬出吕班路120号之后所租的房子叫幸福坊;在环龙路居住时的门牌是196弄4号,(张)天翼则住的是204号;张到上海是1935年5月12日,离沪是1937年9月15日;张在上海谈对象,我曾经向之提过意见;对于张认识崔万秋一事,我在向别人介绍张时还曾经提到过……这可都是我完全忘记了的,闻后大为惊异。在谈话开始时我曾说,在“四人帮”的第二批材料中,关于张到上海后的二年多时间内,除崔(万秋)、宋(振鼎)二人事外,是个空白。我在京128天未能填补它,实感遗憾。温欣然曰:“老陈,这个空白你应该努力填补上呀!”夜间反复思考,睡不宁。

今天又谈了一整天。我对老温说:“以前我对张春桥的材料有如走进了一个黑胡同,两眼漆黑,找不到一点线索。昨日的谈话,使我看到了一线光亮;今日的谈话,则如同大门打开了。”上午,他引出了我对张办的《文化新闻》的回忆;下午,又从朱凡等人在夏令配克电影院从事难民救济等事联系到了张在“八一三”后的行为等等。晚饭前,他提出了四个问题让我思考。饭后又增加了张静庐的上海杂志公司一事,以及有关吴稚晖的一些情况,共六题令作回忆。老温在谈到张春桥于解放后同我第一次见面的情况时说:“张当时为什么要回避你?害怕你?这是因为你知道他的底细——介绍人问题、杂志公司问题,特别是他与崔万秋的关系问题,只有你知道呀!”接着他又提醒道:“江青为什么要找黑大汉?要找当年在环龙路为她烧饭的女工秦某?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她的底细!老陈,你不能太书生气啊,你现在是应该积极进攻了!”心中颇感奋然。

晨起即写材料,除去张春桥化名狄克写文章向鲁迅进攻一事因不了解情况无从下笔外,共完成了五份材料……

以上日记的片断,足以说明当年政法系统断案中存在的问题了,特别是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的审案,因为是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的,免不了会采取“传统”(肃反、抢救等等)的“经验”,而日记中关于历史上江青、张春桥等等的若干问题,其实如今多已获得澄清,如其为“叛徒”等等,确实是“过度阐释”了(见《炎黄春秋》等等的文章,包括日记中提及的崔万秋,也有文章指出其并非是“文化特务”云云)。又如当年张思之在公审“两案”时是李作鹏的辩护律师,他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辩护,最后终于除却了李的两条罪名:另立中央、企图暗杀毛泽东,事后李作鹏表示感谢,他告诉张思之要在二十年后赠其一诗以谢,后果然如愿,李将一诗馈赠给了张思之:“尊敬公正人,天知无偏心。官方辩护词,和尚照念经。遵命防风险,明哲可保身。边鼓敲两下,有声胜无声。”对此,张思之诠释说:“所谓‘公正、无偏’,在那个年代,承办那样的政治性大案,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个中况味,天人共知。”

好一个“个中况味,天人共知”。看来走上法治的大道,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来源: 《随笔》2013年第2期

    进入专题: 陈白尘   文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文革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247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