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兴壮:唯物主义有神论的结构功能前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46 次 更新时间:2012-12-26 21:12

进入专题: 唯物主义   有神论  

苗兴壮  

唯物主义有神论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个是认为灵魂和神等精神实体是有物质和能量基础的,另一个是灵魂和神等的功能表现是依赖于其内在的结构的,没有结构的支撑起所拥有的功能是无法存在的。

一.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某物或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功能依赖于结构,结构决定了功能,这几乎是自明的公理。虽然笔者自己一直是这样想的,但后来发现并非所有人都这样想,例如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笔者曾对一个挪威学者讲了自己的观点,当说到结构决定功能时他反问“为什么不是功能决定结构呢?”这才发现这个笔者一直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还真是个问题。因此这里对此问题做一些说明,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

这里所讲的功能是指某物或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在适当外部环境下对其外部或内部产生某种作用的属性和能力。

在哲学文献中虽然对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些论证,但大多不够详细和系统(Matthew,2006:315-322;皮亚杰,1984:47-5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form)明显包含了结构的涵义,他对形式与质料的关系探讨很多,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对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做进一步明确的阐述,但实际上他对形式与本质的分析已经暗含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形式赋予了某物以本质,而某物的本质所体现的各种特性当然也包括了其功能在内;同时形式也使质料的潜能得以成为现实(Aristotle,1050a15-20),也就是质料具有了一定的结构之后才会表现出相应的现实功能。如果说我们断言形式与本质的关系就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理由不够充足,那么至少可以认为形式与本质的关系涵盖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有些人认为对结构和功能的解释难以摆脱目的论(teleology)的因素,如Boorse认为任何功能最终都要为某个目的服务,只有引入目的这一因素才能使功能这一概念具有合理性(1976:70-86)。Manning也主张只有当把目的引入对一个系统或过程的描述时,功能才能得以说明(1997: 80-81)。Matthen则指出功能的属性似乎依赖于其使用者,依赖于使用者从结果中得到的效用,功能是通过与人们为某一目的而设计的供使用的器物的类比而赋予自然物的(1997:31)。虽然主张功能的自然主义解释的人难以容纳目的论的解释,但无论目的论的解释正确与否,它并不影响我们主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即使结构的形成是功能的需要的结果,是出于有目的的设计,功能的实现仍然是要依赖于结构的。即使我们承认为实现某个功能的目的是结构设计的先导,功能还是要通过结构来实现。主观期望的功能作为目的可以先于结构的形成,但功能的实现只能在结构形成之后。不仅人的智慧设计如此,生物体结构的进化也是如此。人们可以认为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为了获得或改进某种功能而产生了结构的进化,这时也可以认为目的在先,但只有在其结构得以进化之后,其功能才能得以现实地发挥作用,结构仍然是功能的必要条件。

在现代生物学研究方面,功能常用以解释器官的生物学结构的工作情况,同时也用于生物结构的类型划分(Neander,1991:168-184)。在现代系统科学文献中虽也对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些阐述,但也不够系统和详尽(John,2006:46-56; 颜泽贤,2006:75-81)。之所以如此,大概是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它视作一个默认的前提,它是自明的,是一个常识。当我们为了实现某种功能而设计和建造一个系统时,我们设计和建造的不是别的,而正是系统的结构;当我们打算破坏或摧毁某个系统时,我们破坏或摧毁的不是别的,也正是系统的结构。

如果我们承认功能对结构的依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么世界上任何一个系统的功能都要通过相应的结构来实现,虽然同一种功能可以由多种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但至少要有一种结构来保证其相应的功能的实现。如磁带录音机的结构能够实现播放音乐的功能,CD机、MP3机、计算机等也都能实现播放音乐的功能,只要具有其中一种功能就可以实现播放音乐的功能(至于播放音乐的质量问题则是另一回事),但要至少有一种结构来保证其功能的实现,如果任何一种结构都没有,则无法实现播放音乐的功能。如果结构被破坏了,其功能也将根据破坏的程度而部分或完全丧失。

一般来讲,一个系统的功能的复杂度和其结构的复杂度是一致的。一个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则其可能具有的功能也越复杂;一个系统如果想具有复杂的功能,则必须具有复杂的结构,而且系统整体具有的高级功能无法用其组成部分的孤立的特征来解释(冯·贝塔朗菲,1987:51)。电脑之所以具有比袖珍计算器更复杂的功能,是因为电脑比计算器具有更为复杂的结构。

人的感知、思维、记忆等心理性的功能也是要依赖于结构的,而且是像人脑这样复杂程度相当高的结构。如果神灵是存在的,并且是因为其具有外在功能而被人们注意的,那么神灵也必然存在着使其外在功能得以发挥的内部结构。例如,神灵应该具有比人更高的智慧,具有更强大的思维和记忆的功能,因而必须具有更为复杂的支持其思维和记忆功能的内在结构。

一方面系统的功能严格地依赖于结构,另一方面,不同的结构的系统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也就是同一功能或类似的功能可以由多种不同的结构来实现,如马和发动机都具有驱动车辆运动的功能,但不同结构之物所具有的全部功能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只能是它们具有的某方面的或某部分的功能可以相同或相似。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外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结构的系统必然具有相同的功能,具有类似结构的系统也具有类似的功能。上面已经说过,这里所讲的“功能”是指系统本身具有的对外或对内发生某种作用的属性和能力,至于其功能是否能在现实中得到发挥以及得到何种程度的发挥则会因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差异,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感知、记忆、思辨等是人脑的功能,这些功能依赖于人脑的结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存在一个和人脑的结构完全相同的系统(无论它是怎样得到的),那么这个系统就一定会具有和人脑一样的感知、记忆和思辨等功能;如果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和人脑结构类似的系统,那么它就应该具有和人脑类似的功能。

二、结构的本质

既然结构如此关键,那么结构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块不锈钢可以打造成一把刀,也可以被制造成一个杯子,它们因为具有不同的结构,因而也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的结构的差异在于刀的钢在刀刃处非常薄,而在刀背出比较厚,这是不锈钢这种质料在刀上的空间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特点使其具有了切削的功能。而被制造成杯子后,不锈钢的空间分布发生了改变,一部分水平分布构成杯子的底部,其他部分垂直分布构成杯子的侧壁,于是杯子的结构形成了,杯子的盛水的功能也就出现了。当然,这只是针对结构比较简单的物品,对于结构复杂的系统,其功能不仅取决于各个部分的空间分布状况,还要取决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性质。

以上所举的杯子和刀虽然是非常简单的物品,但对任何复杂的系统也是同样适用的。任何复杂的机械系统或生命系统的结构,其本质都是各种物质以一定的空间秩序的组合,各部分形成一定的关系。人的大脑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功能,完全依赖于大脑的结构,而大脑的结构是由构成大脑的各种物质(主要是蛋白质,或者进一步细分为碳、氢、氧、氮等各种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关系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成的。如果这种分布的秩序遭到了破坏,也就是大脑的结构受到了破坏,那么大脑的功能也就依照破坏的程度部分或全部地丧失。

不仅空间分布特点决定了某事物的功能,实际上物质的时间分布特点也是一种结构,不同的时间次序会具有不同的功能。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计算机软件程序,计算机软件实际上就是一个二进制指令的序列,不同的指令序列形成了不同的软件程序,因而也就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务。时间次序形成的结构在现代通讯技术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无论光信号还是电信号,其承载的信息都是通过时间次序的组合来实现的。

综上所述,可以把结构的本质概括为:同一种物质或多种不同物质(包括能量)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同时包括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性质,或者说是结构是物质或能量的空间时间秩序及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三、结构需要物质载体

结构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甚至按照某些结构实在论(structural realism)者的观点,结构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实体而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认为客观存在的只有关系和结构,不存在客体和实体(French,2003:136:32),这种观点显然过分强调了结构的作用。结构的存在是依赖于实体的,实体才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Cao,1997:112),没有实体物质作为载体是无法形成结构的,结构是实体物质派生出来的。抽象结构也是不能实现其功能的,至少无法实现像运动这样简单的物理功能和像思维这样复杂的生物功能。图纸上的房子不能住、设计图上的汽车也不能行使,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也就是说,现实的结构需要一个物质的载体(质料),只有借助于物质载体,结构才能发挥其潜在的功能。例如保存在光盘上的计算机软件虽然存储了复杂的数据结构,但软件本身是无法实现其设计者所期望的功能的,因为它只提供了形成现实物理结构的信息,并不是物理结构本身,只有当它和计算机硬件结合以后才真正形成了现实的物理结构,这时软件系统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虽然光盘也是一种载体,但它只是信息结构的载体,而不是执行软件的功能所需要的物理结构的载体)。因此,如果神灵具有支持其各种功能的内在结构,那么就必须存在着支持其结构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支持其复杂的结构,那么具有外在功能的神灵就不可能存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生物体的形式,生长和感觉的灵魂是不能离开生物的自然质料而独立存在的(Aristotle,403a26-403b19,413a4-9),记忆、爱等功能会随肉体一起消亡(408b18-32),这种观点是合理的。但他却认为人的理智和思辨的灵魂是纯粹的形式,可以不依赖质料而独立存在(413b25-414a3),这在逻辑上是不可思议的。他的理由之一是感觉是依赖于具体器官的,如视觉依赖于眼睛,而理智和思辨能力没有相应的器官(429a18-429a28),但现在人们已经确信这种功能依赖的器官是人的大脑。例如有些进化心理学家主张,人的心灵(mind)是由一套信息处理机制构成的,它们由进化而来,通过人的神经系统得以实现(Tooby and Cosmides,1992:23-24),因而对心灵这样的高级功能的科学解释,最终无法离开对各个部分的病因学功能(etiological function)的分析。

既然功能依赖于结构,而结构的本质是物质的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那么如果没有物质的存在,也就没有什么结构,因而也就不会有什么功能了。于是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具有外在功能的鬼神和灵魂是存在的,那么其存在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其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物质基础,那么具有外在功能的鬼神就不可能存在。

四、结构与功能的层次

一个复合系统的整体功能依赖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的功能,Nagel曾对此加以概括(1961:403):在环境E中,当每个以C方式组织的系统S执行过程P时,结构A都在其中发挥某一功能,那么,如果这个在E环境中以C方式组织的系统S没有结构A,则系统S将不能执行P过程,因而系统S必须具有结构A。

虽然系统的整体功能要依赖于其各构成部分的功能,但现代系统论认为,复杂系统的高层次的功能是不能还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句话多少有点神秘,其实它的含义不过是组合性特征不能用孤立部分的特征来解释。因此,复合体的特征与其要素相比是‘新加的’或‘突现的’”(贝塔朗菲,1987:51)。

尽管整体的功能不能还原为构成要素的功能的简单相加,也可以说整体的功能是超越在系统构的成要素之上的。但是,系统的高级功能却依赖于系统的构成要素,如果没有基本构成要素的支撑,系统的高级功能也将不复存在,系统的高级功能是无法脱离基本构成要素而独立存在的。可见,作为具有思维和记忆等高级功能的精神,如果没有复杂的结构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脱离任何物质形态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是不符合逻辑的。

五、意识是一种功能

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问题要说明一下,那就是意识究竟是什么。神或灵魂之区别于其他事物,正是因为其具有意识。因而如果想对神或灵魂作出科学解释,首先必须把意识的本质搞清楚。意识作为一种功能,无疑是和其他各种功能有很大区别的,它完全不同于机械系统的功能,这也正是许多唯心主义者不同意把意识视作由物质构成的系统的功能的主要原因。

人的各种精神意识活动,感知、推理、记忆、注意、意志、想象等实质上都是生命系统的功能的表现,这些功能无一不依赖于生命系统的结构(主要是人的大脑等神经系统的结构)。意识是人脑的功能,这个观点并不新颖,这一点在唯物主义哲学家中早已经形成共识。费尔巴哈、恩格斯等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曾明确表达过意识等精神活动现象属于人脑的机能(马克思,恩格斯,1995:374;恩格斯,1984:151)。如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曾经预言说:“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当然,从当今的生理学角度来看,思维显然不仅仅是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还包含着更为复杂的生物电的运动以及一些我们至今还不很清楚的机理。很多心理学家也都明确表达过这种见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不存在独立于物质的意识,意识是经验中的一种功能(James, 1912:3-4)。

说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是不错的,但是,如果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面思考,把意识看作仅仅是人脑的功能还不够全面,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意识是人脑或具有和人脑相同或类似结构的系统的功能。因为人脑之所以具有意识功能,是因为人脑具有产生意识功能的结构,只要具备了这样的结构,就可以产生意识功能,不管它是人脑还是其他别的什么东西。

对意识的本质的认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意识之所以具有很大的神秘性,是因为它依存于生命现象。几乎没有人会否认杯子盛水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但如果说意识也是某种结构体现出来的功能,很多人就会感到怀疑,怀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杯子是无生命的,而意识只存在于生命系统之中。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们的这种怀疑。虽然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还远没有实现完全模拟人的意识的目标,但必须承认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了判断、推理等思维的功能。计算机系统是无生命的,既然无生命的系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意识的功能,那么意识便无须再因其对生命系统的依存而显得那么不可思议了。因而,具有意识能力的灵魂、神等可以被视为结构化的某种物质和能量,他们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参考文献

Barnes, Jonathan(ed.) (1984). Aristotle: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Boorse, C. (1976), ‘‘Wright on Functions,’’ Philosophical Review 85: 70-86.

Cao,Tian Yu (1997). Conceptual Developments of 20th Century Field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ench, Steven and Ladyman, James(2003). “Remodeling structural realism: quantum Physics and the metaphysics of structure”. Synthese, 136:32.

John N. Jarfield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s Science,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Manning, R. (1997), ‘‘Biological Function, Selection and Reduction,’’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48: 80-81

Matthen, M. (1997), ‘‘Teleology and the Product Analogy,’’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75: 31.

Matthew, Ratcliffe(2006). “Function”, Sahotra Sarkar, Jessica Pfeifer, (e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 Encyclopedia(315-322),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Nagel, E. (1961),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Problems in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 London: Routledge.

Neander, K. (1991), ‘‘Functions as Selected Effects: The Conceptual Analyst’s Defense,’’ Philosophy of Science 58: 168–184.

Tooby J. and L Cosmides (1992).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ulture.’’ H. Barkow, L. Cosmides, and J. Tooby (ed.). The Adapted Mi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Generation of Culture(23-24).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James (1912), Essays in Radical Empiricism. New York, London, Bombay, and Calcutta : Longmans, Green & Co.

恩格斯(1984)。《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冯·贝塔朗菲(1987)。《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皮亚杰(1984)。《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颜泽贤等(2006)。《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工作室)

    进入专题: 唯物主义   有神论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总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021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