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愿:中国勿再错过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99 次 更新时间:2012-06-03 10:19

进入专题: 经济转型  

李愿  

危机是一把双刃剑,握好了就能杀出一条血路,没有握好就会自杀。中国经济在“1.0版”4万亿经济刺激下,暂时躲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然而,事实证明在政府主导的投资型刺激下,中国经济不但没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干扰,反而给经济留下了后遗症,包括政府债务的增加、通货膨胀、中小企业倒闭潮、大部分投资项目的停工等等。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增速进一步下滑的威胁,政府坐立难安,由经济加速引起的大量失业问题固然值得重视。但是,如果继续实行“2.0版”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也不能将中国带出金融危机的泥潭,况且国际经济并没有复苏的迹象。希腊随着可能退出欧盟区,而根据最新的调差美国5月份消费信心再次下滑。中国出口数据不可能快速得到回升,而且必将使一个漫长的恢复过程。

所以,我们不得不寻找另一条路。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国际经济的比较优势,中国充当了30多年的世界工厂。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及金融危机的干扰,这一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中国不能继续依靠中国制造立足世界,经济的转型升级必将是中国经济再度腾飞的又一路经。如果成功,中国仍旧有三十年的“奇迹”。然而,谁都知道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否则喊了这么多年,不会依旧是主题。

中国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被一些嗅觉灵敏的企业家看到。近一周,苹果公司的蒂姆库克、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思科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约翰·钱伯斯,以及诺基亚全球CEO史蒂芬·艾洛普,四名全球科技业领军人物不约而同造访中国,这似乎暗示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高潮到来。如果这四个公司能够立足扎根中国,必将给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巨大的贡献。

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转型升级意味着完全摒弃已有的固定资产,引入新的技术、生产线或者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中国可以利用已有的巨大外汇优势,引起新的技术、生产线,然而如果只依靠技术引进,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只能处于劣势地位。自主创新就显得尤为突出,但这是一个更加艰难的过程。自主创新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且需要制度的保障,而专利和产权制度一直是中国的软肋,制度建立力不从心。

这次的经济刺激计划引起很多人的担忧,政府主导的投资会重蹈2008年的覆辙。高兴的是,政府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重申不会走老路,这次政府投资知识在完善以前的投资结构。从最近政府的一些列投资计划,同时8部委放开了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通道来看,政府有给经济结构转型的愿望。不管垄断行业的开放是否是“空手套白狼”,为巨大负债寻找资金来源,但是姿态已经放下,说明国家有改革国企的意图。并且随着地方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民营企业运行成本与效率的优势,必将对垄断企业构成不小的威胁。垄断行业市场化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5月30日温总理召开经济会议,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包括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规划的提出必将引起大量的资本进入新兴产业,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的升级。

一系列的动作表明,以政府主导投资促进经济稳增长的路不会重走。伴随着大量投资的同时,经济转型也放在首位,垄断行业的开放、金融融资方式的改革、结构性的企业减税等为经济转型升级铺好道路。改革稳步进行,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我们也得时刻注意,只有口号是不行的,不然口号不会一直存在。只望不要再次错过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好契机,否则对中国经济而言将是灾难。

    进入专题: 经济转型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405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