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保卫研究生的心灵安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08 次 更新时间:2012-05-09 11:01

进入专题: 研究生   心灵  

刘晨  

一、研究生的心理危机

我们是否还记得,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法学系的一位杨氏女研究生自杀后导致对研究生自杀与心理状况的“重新关注”?当然,这样的一个案例并不能直白的表达些什么,但是至少可以从一个个案中窥视到一丝游离在心灵“郊外”的惨痛。不可否定的是:一个年轻的生命的离去时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然而,这样的惨痛依然在蔓延与继续,2012年2月10日的中华心理教育网刊登了一篇《清华研究生自杀事件调查:抑郁症成为校园杀手》,有的研究者当然用到了涂尔干的“自杀论”等观点来解析与深究这背后的“真实”,在笔者看来这是“闭门造车”。可是无论研究者研究出何样的结论,无论政府与大学行政如何进行干预,都对防止研究生的自杀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如此不得不追问:研究生作为高素质的一个群体,何以在生命面前如此的脆弱,何以在多样化与全球化的社会面前,对冲击与矛盾毫无防备之力?

诚然,我们所看到的研究生心理困境还不仅仅“自杀”这样的一个结果,但至少是很多因子的偶然性耦合构成了自杀这样的一个最终结果。而承担这一结果的是受害者自己的家属和朋友,却对这样的一个“是否存在关爱心理健康”的大学机构毫无副作用,最多也就告知这样的一个大学里又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据悉,在一些大学里,还“专门有跳楼的教学楼”,非常滑稽的是,失恋的在低一点的楼层,挂科的在更高一层,而又失恋也挂科的在最高层。这意味着学生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困境的程度也决定了生命所要承受的程度,无独有偶,最高层肯定是必死无疑,却是大学生遭遇的最“悲催的境地”。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寻找到一个可以让心灵栖息的地方,但是我们的研究生却比起本科生而言,似乎更加的匮乏这样的一个环境,或者说是一个平台。当我们被《我的精神家园》洗礼之后,始终抱着这样的一个事实性的疑惑,那就是“研究生或许是被人遗忘的群体”(指的是个人的心灵世界),因为在国内对本科生的培养要远远的高于研究生,不然何以有“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研究生”,“三流的博士”之说呢?这还是离不开教育体制的错误与偏颇,却给了研究生一个在体制上的遗憾。对于每一位深处其中的研究生,都会或多或少的感觉到这样的“遗忘”,而更加“被遗忘”的不仅仅是对研究生的教学,还有他们心灵与心理深处最本真的需求,那似乎就是钱理群所说的“活着的理由”,也超乎了余华所写的“活着”的困处。

不过,对于每一位研究生而言,都希望能够达到内心的饱满与人格的健全,还有精神的独立。这似乎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来作为敢于面对世界的后盾,却又无可奈何的“手无寸铁”。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科研活动与干瘪的公共课学习,他们的心灵缺失感与不满足又无处得到一种调试与安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开导与抒发都显得“可欲而不可求”。在相对禁闭的状态中,以“游戏人生”与放浪形骸式的生活态度,对待一个独孤的我,一个孤单的我,进而也就有了一定的抑郁兴趣与被压制的不快。因为生活与未来所交付的种种难题,都随着日日夜夜的“美梦”逐渐的逼近于我们的年龄,却又似乎高出了年轻应该承受的东西。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直接性的得到一个“毕业”的消息后,却又开始了“手无寸铁”的征程。而事实是这样的“手无寸铁”更多的是“毫无心理防备与没有强大内心”的缺陷,是一种“游离在生活表面”,而没有确定的人生方向的一群“羊羔”,在夜晚的深邃中游荡与徘徊。似乎,任何一种困境,都可以让一位研究生就此缴械,并且“在那里跌倒,在那里躺下”。在我看来,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一种自我放弃,而是无法去抵抗与切合来自外部事物的刺激与作用。

二、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或许让每一位研究生都学会心理学来预防与抵抗外界压力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学习的能力,而是即便是学习了心理学,也同样会发生一幕幕惨剧与悲痛,也同样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变得无策与哀怨。再者,教科书上的东西有时候与日常生活又是那么的不和,这不但导致了更加紧张的内心,也给我们的心理危机抹上了一层阴影。于此,笔者认为,如果说我们能抵抗与治理这样的危机,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且这样的内心必然是通过两种(至少)来建构的。其一,阅读;其二,实践。

阅读,是每一个人应该禀赋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自我生活经验的“提炼与感知”,可以通过阅读中的“自我回应”与“借鉴他者”来学会与自我对话,就如反思一般,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意识与意识的通达”。而他者的人生经验,就在这样的阅读中得以呈现,所谓的智慧就在这一刻被自己轻而易举,或者是“慢慢消化”为自我的财富。我们需要阅读的是类如别尔嘉耶的夫《认识自己》这样的哲学巨著,而不是《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文学赝品”。我们需要的是去体会西川的诗歌,而不是望文生义的理解“梨花体”的简略。一种是欣赏,一种是改善,没有改善于自我内心世界的文字是多么的不庄重,甚至都无法用来安抚我们的心灵缺失与饥渴。而如今,这样的阅读习惯,甚至在“读书日”的回响中都难以被重视与尊重,理科的研究生,文科的研究生,工科研究生都在急切的寻找一种可以速效的“成功药”,可以一并解决很多困顿的“灵丹”。其实不然,一滴滴的锻炼与提升,特别是自我内心世界的饱满,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需要的是一个“过程”。就如我们欣赏自我,也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安慰自己惊慌失措的方式。但是,文科研究生的浮躁与工科研究生的单一,再加上理科研究生的麻木,都导致了这样的一种氛围:没有阅读的研究生。那么,即便是压力与紧张面前,作为一个生命的载体与形式,我们手中的“武器”,已经生锈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空手套白狼”的后果,很可能就是葬送了自己,也赔付了自己的青春。故此,阅读虽然说占用了科研的时间,也惊扰了约会的雅致,但是至少提供了两种东西:①知识;②智慧。其最终的目的就是给你提供了一种“正—反”的思维机制与强大的内心。因为,当很多问题不懂的时候,或者困惑的时候,反过来想想也就通了,而面对困顿的时候,一个强大的内心交付你的就是“可以阻挡来自外部的刺激与来自内心的反差”。

而实践是每一个研究生并不可少的生活形式,但是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说“实践”就等同于生活的“活动”。我们固然有一个日常的生活圈,那里有我们的朋友,有我们的亲人,更有我们的表达与交流,抑或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场域。形而上的说,这仿佛这就是一种伍尔夫的“召唤”与梭罗的“告诫”。但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没有“灯塔”,也没有“瓦尔登湖”,有的只是一个真实的“我—世界”。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我”,要求我们的是不要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去面对自己(与自己独处固然重要,那是认识自己的一个方式)。实践是提供给每一个研究生减缓心理危机与防御心理危机的另一个良方,至少其可以给予两点:第一,认识一群知心的朋友;第二,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前者是为你自己作别苦痛所能交付的一种对象,后者是为我们内心强大与饱满所做的一个工作与铺垫。因为,在学术讨论会上,在单位实习上,在社团的活动中,在创业的征途中,都会有一群知心的朋友,一些可靠的人,值得我们去结交与认识,又在这样的“实践”中得以一次次的面对挑战与不快,即便是在深刻的苦难,也会被我们自己想法设法的去跨越。如此,也就学会了怎样去面对困难,也无形的有了这样的一个抵抗的心理机制。如果说象牙塔能给予我们是“理想”,那么社会实践往往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实现理想与懂得生活的道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走出去”,也使得我们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也改变了我们对于“敌人”的态度与理解了我们的苦难。或许,对于每一个身处在“美好的大学”之中的研究生而言,这需要一个勇气和胆识,更需要一份毅力与豁然,但是只有我们真正的去“面对”的时候,我们才值得歌颂我们的“生命之这段过程”,才有所有值得老去的时候认真的骄傲性的回忆。

生命的流动如一顾泉涌,每时每刻都在对我们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种冲击,却又无可奈何的奉命接受。他们曾说,与命运进行抗争是一个下计,但是不与命运抗争,却又注定要失却在未来的人生之竞中。实践,一个干瘪却有蕴涵深意的词汇,她所能禀赋的道理,或许可以让我们“了解自我”,也能“超越自我”,而阅读,更是在这样的超越中得到一种体感与美丽。

三、研究生的生活需要多元化

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我们学会了生活,那么我们面对的科研与人际关系的困境,是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笔者看来是这样的。生活包括了我们的学习,考试,科研,读书,写作,以及每一种“输入”与“输出”。但是,研究生的心理也逐渐的倾向于将生命变为“单一化的结果”。如我们习惯性的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甚至是为了科研而放弃生活,为了学术论文而放弃旅游。有的时候,我们又尴尬的将自己的生活陷入到两个极端:要么是科研,要么是玩乐。比方说,有的研究生日日夜夜的将自己倾注在“读书与学习”,为了考GRE出国留学,时刻都在图书馆奋发图强,而暗无天日。人际关系处理的又很差,在同学都不理解他的行为时,他自然被孤立起来,躲进自己的堡垒,全副武装的去对待复习,可是却没有想到,即便是不做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与表达),也要学会生活中的交流。而有的人又整日面对着一个14寸的荧屏,上面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还包括每个让你为之痴迷的游戏。你不仅会想,研究生到底是研究社会问题,做科学技术的贡献,还是为游戏增添你的神韵与研究游戏如何玩的更好?这就是堕落的姿态与太过于极端的“爱学习”。还包括种种事态,都在一次次的警告我们:交流,其实对于生活来说很重要。并且,多元化的生活,往往能创造出更为优秀的研究精神与姿态,也可以为我们自己的心理调节增加一丝色彩。

如果后现代所能给予的“多元”是一种挑战,是一种没有通告的“干预”,需要我们适应的同时,也可以越加的去在这样的“风险”中体会到美妙,如哲学家所言的,没有不确定性,何来“美妙”之言?于是,就有心态扭转的切实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与叩问。其实,不需要过多的去想象这样的问题到底有多么的繁难,只是我们用一个平常的心,一个强大的心,一个在多元场域中绘声绘色的“生命形式”去认真的体会生活,我相信,没有谁会在这样的“未来挑战”下变的极端与不安。也没有谁会情不自禁的把自己陷入到一个尴尬的境遇,遭受心理上的煎熬。研究生应该是一个成年却又成熟的群体,是一种敢于“面对”的群族。而我们如果没有这样的“面对”更何谈用什么东西保卫我们的心灵?——在多元化的生活形式中发酵甜美的梦想,孕育生命的流程。那么所谓的困难,都成为可以逾越的鸿沟,最终的形式是:你自然的站在“凡尔赛广场”的中央,舞蹈出属于你的美丽。

二零一二年五月四日

作于武汉

(供《中国研究生》6月刊)

    进入专题: 研究生   心灵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13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