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毕业季,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总会被重新摆上桌面。完成毕业论文无疑是个艰难的过程,学生写作焦头烂额,教师批改心力交瘁。尽管如此,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仍然良莠不齐,加之现阶段国内“严进宽出”的大学环境,本科毕业论文成为高校师生“斗智斗勇、博弈妥协”的奇特连结。
虽然从2005年(可能时间更早)就有人呼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但至今,单一化的毕业考核方式依旧让师生困顿其中,彼此都苦不堪言,因此,我认为亟需在顶层设计的层面进行改革。
▌从高校教师的角度看本科毕业论文
大多数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其实比较简单,无外乎选题可行、框架明晰、格式规范、叙事精确等方面,做到文章的外在和内在都能合理即可。
但现实中仍然有些学生不认真对待毕业论文,老师辛苦地帮他们提出修改意见,但一些学生却“想当然”地处理,甚至有人理直气壮地把需要修改的部分删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还不能对学生发火,否则就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如果学生毕业论文不合格,老师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迫于无奈,有些老师会亲自动手给学生修改论文。
高校教师做学术需要耐心,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更需要耐心。
写作毕业论文,第一步是确定选题。我的标准是尊重学生兴趣,协助其确定主题,进而教他们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很多学生往往搞不清论文中理论基础、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的具体要求,更严重的是只按照自己的套路和认识来写文献综述,不学习参考优秀模板。在正文论述中,有些学生胡乱堆砌数据,缺乏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训练不足,无法将理论嵌入案例;另一方面是调研或阅读不够扎实,自然“无话可说”。此外,本科生的论文格式也存在较多问题。
很多大四本科生基础的学术训练不到位,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学术的敬畏,由此导致懒惰怠慢,只希望“混”张文凭。指导教师们劳心费神,却费力不讨好,让人痛心。
▌本科毕业论文对学术发展有什么用?
本科毕业生在写毕业论文中能获得什么?是否所有学生都适合靠论文毕业?这些问题是存疑的。
学术发展需要后继有人。本科毕业论文对乐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非常有用,因为它是最基础的学术训练,也可能是学生在大学中最满意的学术作品,这种训练可遇不可求,其意义超越了作为毕业考核的工具,更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学术发展。相反,毕业论文对另外一部分人而言则不适合,论文写作不仅增加他们的压力,还会浪费老师的心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二者皆是“徒劳无功”。
在日本,本科生既可以选择写作论文,也可以选择修读等价学分的其他课程,从而达到毕业要求。而台湾地区在1970年代就取消了本科毕业论文。我们能否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保障“学术发展后继有人”的前提下,改变写作论文这种单一的本科毕业考核机制?
学术需要公平,也需要尊严。高校里极不公平的一种现象是:毕业论文蒙混而过的学生付出较少,但可能和认真写论文的学生达到相同结果。因为高校对毕业生的考核与其毕业率、就业率和专业发展等问题挂钩,毕业论文答辩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这种考核机制是对学术公平和学术尊严的伤害。
如果形式主义是腐败,那么学术腐败更加恶劣。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学术腐败的现象比较严重,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以不注明引用来源为例,从学术角度看,这可能是本科生缺乏学术规范,但从法律角度看,这就是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学术腐败应从本科生抓起,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大多是重复他人的研究,缺少创新性内容,这不也是一种学术腐败?或许我们的大学可以建立一个选题库,从而避免这一问题。
因此,学术要发展,就必须净化这种风气。否则贻害无穷。
▌本科毕业论文到底该不该取消?
如前文所述,以论文作为本科生毕业的单一考核方式,给高校师生增加了压力,对学术公平、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有学者呼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从学界到公众,这种呼声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
而我认为不应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应学习日本模式,采取对本科毕业生的多元考核方式。既可以让有志于从事学术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基础训练,也可以给不打算走学术之路的学生提供更合适的标准。兼顾高校供给学术梯队建设和培养学生素质技能的两个原则。
当然,对本科毕业生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并不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也不是说从事学术研究优于从事其他工作。正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什么是正确的引导?就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天赋、个性、爱好和特长。“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因此,多元、合理的毕业考核就显得非常迫切,亟需从顶层设计的层面进行相应的渐进式改革。
原载《南都观察家》,2019-6-26。发表时的标题为“本科毕业论文成鸡肋了吗?该不该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