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随笔(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449 次 更新时间:2008-07-11 14:56

进入专题: 孔寒冰  

孔寒冰 (进入专栏)  

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上,不仅有形形色色的理论,而且有各种各样按照某些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的试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搞的"模范新村",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路易·勃郎搞了"国家工厂",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年轻时也曾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长沙的岳麓书院里半工半读,尝试过乌托式的社会主义,甚至一度打算将这种世外桃园扩大到整个湖南。由于主观客观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这些试验无一例外地都没有获得成功。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丹麦一些追求自由的年轻人,为了张扬自己的个性,摆脱政府的控制,实现自己管理自己,在离哥本哈根市中心区不远的地方,夺得一小块地方,进行无政府的社会主义试验,如今已持续30多年了。它的名字叫"Cristiania",人们都将它称为"无政府城"。其基本含义就是,这里边的居民自己管理自己,政府不进行干预。在阿胡斯时,老同学对我说:你去哥本哈根,一定要到无政府城去看看,那里是社会主义试验的一个"活标本"。

到哥本哈根的第二天,我根据地图没有费太大的劲就找了无政府城。

无政府城的大门就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差不多是用没有经过加工的圆木搭成了。说是门,实际上只是象征性地有个门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门。横梁上写着"Cristiania",立柱上有"远离欧盟"的字样。在门口,我遇到了几个这里居民,问他们是否可以进去参观。他们说,可以进去,但是绝不能拍照,否则的话,将会有麻烦。所以,没有拍到这里的照片,我非常遗憾。

走进大门后不远,就是一个小广场,连同周边的很窄的街道上,小的售货亭一个接一个,有卖食品的,有卖用品的,还有卖纪念品的,但都是小商品。不过,我注意到,几乎每个商亭都出售与吸食毒品有关的东西,叫什么我也说不上来。作为特例,吸毒在无政府城是合法的,这里可以出售和购买毒品。但是,从事这方面的交易的人,必须是城里的居民,外边的人既不能在里边卖,也不能在里边买,里边的人也不能到外边买或者卖毒品。虽然如此,无政府城中吸毒的人毕竟还属于少数,在有些商亭上和墙上还有"对毒品说不"(Say no to drugs)的字样。

往周边走,就是半机械化的手工作坊和公共服务设施或活动场所。就前都而言,有做门、窗、家具的集体木器厂,制造或修理金属物件的五金厂,印制杂志、书籍、小册子的印刷厂,修理、改装自行车拖车、各种三轮车的工厂,买、卖和修理欧洲各国老式厨房用烤箱的工厂,组装和出售"无政府城自行车"、山地车和其它自行车的工厂,从天然蔬菜提炼食用油和香波的工厂,蜡烛厂等等。就后者而言,有无政府城导游,邮局、大型车库,垃圾回收站,克利斯地尼亚社会顾问办公室,个别顾问服务,洗衣房,维护无政府城内的建筑、技术设施办公室,保健室,美容室,公共浴池和桑拿浴房,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跳舞培训房,艺术和手工艺品展览与销售处,业余爱好俱乐部,卡通俱乐部,地下成员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划艇俱乐部,安琪儿俱乐部等等。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的规模都很小,多半为一两间房子,个别的有一个较大的厂房。不过,麻雀虽小,五藏俱全,它们对于维持一个几千人的封闭性社区的自给自足生活绰绰有余了。

再往里走,就是无政府城居民的住宅区了。如果就单个房屋说,差不多都很破旧、低矮,有的甚至就是集装葙或者汽车房,为数不多的几幢居民楼看上去也都是老掉牙了。不过,整体上看,这些住宅还是颇具独特风格的。第一,有统一的总体布局。这倒不是它们排列得整整齐齐,而绕湖边而建,错落有致,并不显然零乱。第二,第一座房屋各不相同,都别有风味。打冷眼一下,绝大多数房屋都是修修补补的,多少有些像中国有些大城市火车站附近的那些破烂房子似的。仔细瞧,破旧固然是破旧,但是,无论造型还是颜色都包含有很强的个性和艺术特征。一句很耐看,很耐琢磨,而且越看、越琢磨越有味道。比如,墙上裂缝地方,用一个雕刻成绿色的大蜥蜴的长木头来修补。再比如,为了扩大面积,有的房子改成上大下小的式样。第三,房前屋后大多堆满了废旧物品和杂乱东西,有的还屯集了不少烧柴。还有的房子没有门,其主人出入用梯子,来客人时,主人则用大篮子将他们从窗户吊进去。所有这些都表明,无政府城里的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至少与丹麦的其它居民相比,多少有些没有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感觉。这也许是正无政府城里的人们所追求的。

再说这里的人,无政府城里街道上的人并不多,各种商店都开着,不时地有人过来买点东西,也有青年男女一边喝啤酒一边吸烟一边聊天。街道上也有人走来去或者骑自行车的,有时还可以看到一两个小孩。参观完居民区后,我在一个小商亭前站住,商亭老板是一位非常热情的姑娘。在得知我是从北京来的时候,她很高兴地说,若干年前她去过北京,对它的印象很好。接着,我们就交谈起来。她告诉我,这里现有居民8000多人,以年轻人为主。就国籍而言,除了多数为丹麦人之外,还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青年,亚洲有巴基斯坦人。她本人来自芬兰,在这里已经住了近10年了。她还告诉我,无政府城不用政府管,也不用政府的一分钱,一切都自给自足。生活虽然不那么现代化,但凡事自主、自决因而也非常自由,为了这一目的来到这里的人相处也比较和谐。我要离开这里的时候,姑娘不仅主动握手道别,而且还送给我一本《无政府城指南》。从这本指南中,我知道了它的来历。

无政府城开始于1971年,这个地方原来是一处废弃的兵营,用围栏围着。当时,一些市民为了要一块绿和孩子玩儿的地方,就将兵营的围栏给打开了。同一年,一个名为"给予与索取"的展览在这儿附近举行。许多嘻皮士、怪模怪样的人以及其他玩世不恭的人在会上不仅展示他们艺术作品、图片,而且也向人们展示他们自己,他们还出版了一份《头条杂志》。这份杂志讨论的问题之一,就是这座废弃的兵营可以做什么用,人们提出了上千条建议,其中包括把它当作成千上万找不到住处的年轻人的家。但是,擅抢空房者运动和"新社会运动"的夏令营也需要一个地方来实现他们的梦想。结果,这场讨论导致那些想要创造一种在公社生活方式和充分自由基础之上的新生活的人们从社会各部门来自这里。无政府城便由此开始了。

但是,无政府的发展却十分艰难,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长期的、充满着胜利与失败战斗的故事"。在以后的30年中,哥本哈根的警察和士兵曾多次借口这里乱七八糟什么人都有并且是吸食毒品重镇,打算消除它,但最终都因受到强烈抵制(有时甚至是暴力的抵制)而没有成功。丹麦议会也曾通过关闭无政府城的法令,可终究也没有能执行得了。无政府城一度成为丹麦非常难处理的政治问题,但同时知名度越来越大,来自丹麦各地甚至其它国家的支持也越来越多。这样,经过70~80年代的尖锐对抗,进入90年代之后,哥本哈根当局面对现实和国际上的压力,改变了强硬的办法,在时不时地仍想靠警察"打扫"无政府城的同时,也开始与无政府城对话,并逐步就城里的房屋维修、租金、水电汽和通讯设施等事宜达成一致。这样,在双方都做出了妥协的基础上,无政府城继续它的"自我管理的绿色自由城"理想。

进入 孔寒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孔寒冰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9.html
文章来源:燕园评论首发(www.yypl.net)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