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我感到生命的窒息

————评1998年语文高考试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824 次 更新时间:2010-12-02 10:05

进入专题: 钱理群  

钱理群 (进入专栏)  

据悉,不久前,为使语文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能够面向社会,国家考试中心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语文高考试题和思路。为此,《中国青年报》记者把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分别寄给了国内几位知名的教授,请他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在研究了这份试卷后,写下了以下这些感想(由于篇幅限制,本报做了删节)。

我读了,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这两大部分、6大项、35道小题、10大页,据说有1.2万字的标准化考题,形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要把我的思维强行纳入某一种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刚性的模式中,进而控制我的心灵:我感到生命的窒息,陷入了莫名的恐惧与痛苦之中。

客观地说,考试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的引导性的,并且也总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的。因此,所要讨论与质疑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考试所要引导的方向。具体地说,就是要追问考题的背后,所暗含的预设的课程标准、培养目标,而这又必然追问到根本的教育观念上去。人们对目前语文高考的种种不满,包括本文开头所描述的考题给我带来的恐惧和痛苦,说到底,就是因为在这些“教育的原点”上出了问题。我们的反省,不能只停留于不满情绪的宣泄,而应该深入到对这些根本问题的冷静的思考与讨论上。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与重大性,这样的讨论必须是民主的,应该让不同的意见充分发表,并展开充分而平等的讨论。

我注意的是考题的两个特点。先看第一部分题目,要求考生判断拼音、写字、词语(包括成语)运用的正确与否,判断句意明确与否,判断文章的排列、表达恰当与否,判断对文章的理解正确、准确与否……这里,可注意之点有二:一是偏向于对考生(教育对象)的判断力、理解力的要求,而要求考生理解判断的主要是报刊上的文章与科技文章;二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思维的正确、明确、准确、恰当与精密,而对正确性、准确性……的理解又是十分机械而刻板的,实际上是按照“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去要求考生。孤立地看,要求本身似乎并无问题,但如果联系着被排斥、遗忘在外的教育要求,例如想象力、情感力、感悟力、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逆向思维)等等,就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此片面的考试标准,究竟预设着怎样一个语文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目标?

这就要说到考题中的作文部分。本来这部分是可以让考生发挥他(她)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但我们所看到的题目却是:“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写一篇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很容易就注意到,题目的前提———对现今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是成年人作出的,或者说是社会流行的一种看法,而且也是社会所关注的,却并非考生(教育对象)的自我评价,也未必是他们所关注、感兴趣、真正有话要说和可说的。而且题目本身:《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就已经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价值取向。这实际上就是要把考生的思维与写作,纳入到一个早已预设好的,符合社会公共意志与规范的,几乎没有个人意志、想象、创造空间的模式之中,而且是强制性的。

考生是年轻人,他们有自己的应付办法,就是瞎编———于是这届考试中就出现了大量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我从这些孩子们的扭曲的“反抗”中看到了心灵的可怕的扭曲———想想看,随意拿父母的死亡“做”文章,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我终于明白,这样的“标准化”试题,实际上已经规定了一种所要培养的“人才标准”。这将是怎样的一种“人才”呢?他们有一种很强的能力,能够正确(无误)、准确(无偏差)地理解“他者”(这“他者”在学校里是老师、校长,在考试中是考官,以后在社会上就是上级、长官)的意图、要求,然后把它化作自己的意图与要求。如果做不到,也能自觉地压抑自己不同于“他者”要求的一切想法,然后正确、准确、周密地,甚至是不无机械死板地贯彻执行,所谓一切“照章(规定、社会规范)办事”,做到恰当而有效率,并且能够以明确、准确、逻辑性极强而又简洁的语言文字做出总结,并及时向“他者”汇报。这样的人才,正是循规蹈矩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官员、技术人员与职员。他们能够提供现代国家与公司所要求的效率,其优越性是明显的,但其人格缺陷也同样明显:一无思想,二无个人的创造性。

我们今天高考的弊端与暴露的教育危机,并不在于对知识、能力的训练本身,而是我们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极端,一方面知识、能力的训练陷入了繁琐哲学,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的根本———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教育,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呼吁:请解放我们的孩子,连同他们的老师与家长,甚至包括考官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从科学主义与繁琐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失去了灵魂的教育功能观念与相应体制中解放出来。

进入 钱理群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钱理群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28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