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明天是儿童节,发表这篇写于8年的“父亲札记”中的一篇,献给孩子们。文中的“依依”是化名,我的小女儿,当时3岁半。
要依依顺顺当当吃一顿早餐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不是要人喂,就是把脚翘到桌子上,或者把一只啃了一口的鸡蛋扔到一边。在早餐桌上的人越多,她的花样也越多。而且,要她吃的东西越多,她吃得反而越少。
今天早上,只有我、她外婆与她共进早餐。她外婆怕我一个人带她忙不过来,特地到北京来帮几天忙。外婆照例给依依准备了许多食物,又是稀饭,又是鸡蛋,又是咸鸭蛋,还有包子和牛奶。
虽然她外婆经常对她又喊又叫,要她吃这吃那,有时还打她屁股,但她并不怕外婆,倒有点怕我。每次外婆要她吃她不想吃的东西时,她总要先瞟我一眼。
我注意到那半只白水煮鸡蛋已经在她右手里擎了五、六分钟了,有几次她好像要把它送往嘴边,又半途停住,试图把它放在桌子上,又不放心地瞟我几眼。
“爸爸,你再吃一碗稀饭吧!”她突然对我说。
“行。”我说。
“那你现在就去盛稀饭吧。”
“呆会儿。”
“不干嘛,我要你现在就去盛稀饭嘛!”
我把碗朝她那边倾过去,说:“你看,爸爸的稀饭还没有吃完,还有半碗呢。”
“哦,”她说,“那,我想吃鸭蛋……”她看着外婆刚刚吃空的鸭蛋壳说。
外婆不乐意了:“奶奶刚才要你吃鸭蛋,你不吃,现在吃完了,你又要!”她不知道依依在耍什么把戏。
“咹咹,我要吃鸭蛋,我要嘛,爸爸给我热一个鸭蛋嘛。”
我起身给她去煮鸭蛋,等我回到桌子边,她手里的那半只鸡蛋果然不见了。我的目光在桌子上搜寻了一遍,发现它躲在一只碗的背后。
我问道:“依依,刚才你手里的那半只鸡蛋呢,吃掉哪?”
“……”依依目光有点游移地看着我,没有回答。
我把那只破损的鸡蛋从碗背后掏出来,放在依依面前,对她说:“依依,这是你放在碗后面的吧?你不想吃,又不敢说,是吗?”
她有点慌张地点点头。
“依依,你不想吃,或者吃不下,没关系,告诉爸爸就行了,不用把爸爸支走,然后偷偷把它藏起来。没有人强迫你吃你吃不下的东西。”如果她会辩白,她可能会说,在外婆家可不是这样。但她只是松了口气,点点头。
看来,强制的权力,只能带来被掩饰的反抗。用掩饰或躲闪来对付强制或责罚,这似乎不需要学习,它来自人的本性冲动,或者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本能,否则,就不能理解一个3岁多的孩子的此类行为。这种“强制—躲避”反应如果不断得到强化并持续,很有可能把伪装、狡诈等负面习性植入孩子的反应模式里,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她性格的构成部分,要修改或重新构造可就难了。因此,影响孩子的行为,重要的是疏导,不是强制。
2002年10月5日补写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