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卫平:你的腹中有一千道光芒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507 次 更新时间:2012-03-07 21:52

进入专题: 心灵小语  

崔卫平  

有女同学问:你怎么会有那么多力量,来承受那么多痛苦的东西?我对她们说,我比痛苦还要强大。

最有可能,在通向思想解放的漫漫长途中,每一个驿站也不能少。

在这个沮丧的年代,你一定要振作。

我曾经花时间来研究人性的幽暗。因此,还要花更多的篇幅,来表述人性的种种可能性,以及赞美人类。

我推崇朱学勤先生所说,“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因此,比分析和深挖更重要的,我们需要找到另外一些起点和景象。

——题记

我们的身体与灵魂,像一个生生不息的车间

亚里士多德主张“看见”。人的内在生活,内在品格,都要通过某种方式来加以实现。即使一个人少年时被培养起良好品德,但如果后来不幸成为植物人,怀抱着他的众多美德沉睡不起,那么便无法证明他是一个完美的人,尽管他的内在精神结构并未遭遇任何破坏。

因此,“活动”(energeia,或者活性)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它指从某种隐蔽的状态中走出来,将某种潜在的状态中变为可视的。这个“显示”(显现)的过程越是活跃,越不受阻拦,那么这个人的“善”便越大。而越是遇到障碍,那么这个人的善便越小。亚里士多德不认为一个哪怕是高尚的囚徒也正在实现最大的善,因为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慷慨赠与被剥夺了。

甚至可以将这个意思延伸到爱情中来。那就等于说——爱情不是一个人自己怀抱着的某个东西,不是这个人的私藏品,也不是他的某个秘密享受。称之为“爱情”,当然总是双方的,因而需要向对方“显示”。“显示”便是爱情中的善,不显示便是爱情中的“恶”。

这话也许说得有点重了。但如果不显示,就让对方遇到一个阻遏,一个中断和打击。而即便是“显示”,也不是仅仅是口头的承诺,不是一蹴而就的,仅仅是“表态”,那就什么也不是。而是需要时时处于“活动”、“活跃”的状态之中,需要不断地有所展现,不断地激活自己与激活对方。亚里士多德还将“爱”理解为渴望完美,是从“此”到“彼”的一个前行。

两个人之间,远远不仅是“我爱你”那几句话。在感情状态中,世界像是被涂抹了烈性酒,每个事物都有一种离开地面的姿态,再度焕发出别一番面貌。此刻,人的想象力也特别发达。就像莎士比亚说的,能够将一朵云看成一只鼬鼠,将一棵枞树看成一只狐狸或者一座大山。

而这些神奇的感受,它们同时还在发出邀请,一个片断带来另一个片断,一个瞬间召唤另一个瞬间,就像成片的蝴蝶,渴望成群地在阳光之下翻飞,而不是形只影单。当然只有相爱的人才能够看见。在爱情中,人们感到自己更加轻盈纯净,也更加开阔深沉。在爱情中人们接受洗礼、刷新、锻造和被造锻造。

不仅是在爱情当中,只要是一个丰富敏感的心灵,在面对大千世界参差百态时,面对花开花落、月晕晨昏,肯定会经常产生此前不曾出现过的奇妙感受;一个灵动、开放的头脑,当他与这个世界上不同人们打交道,面对不同的人性表现,他的眼界也在不断打开,智慧迅猛增长。假如人们有兴趣观察自己,有这样体察自己的习惯,那么会时时刻刻感到自己内心神奇、神秘的一面,也会感受世界这个神奇、神秘的一面。

所有这些新鲜的感受从人们身上产生,在人们心灵和头脑中浮现,就像在春风细雨的泽润下,肥沃的土地开始苏醒和发芽,原先埋藏在地下的各种生物和植物,开始长出它们的小脑袋和冒出小嘴巴,急切地想要在这个世界上露面。原先人们没有想到自己身上原来储藏着这么大的能量,没有想到自己的灵魂与身体就像是一座巨大的车间,它正在发出欢快的轰鸣,生产出这个世界上先前不存在的神奇景象。

这些景象虽然不在这个世界上,肉眼不能看见,但是人的内心却能够强烈地感受得到,感觉它们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就像爱情本身并非虚幻地存在于自己身上一样。就像电影中的现实也是悬挂在我们眼前,并不“现实”,却令我们产生无比奇妙的享受,成为丰富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这些美妙感受是对于生命的礼遇和赞美,同时也是对于生命的拓展和扩充。

歌德在那本《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描写过这样一种心灵的生成和生长:“……它们向我揭示了大自然内在的、炽烈而神圣的生命之谜。这一切的一切,我全包括在自己温暖的心里,看到自己像变成了神似地充实,辽阔无边的世界的种种美姿也活跃在我的心灵中,赋予一切以生机。环抱着我的是巍峨的群山,我脚边躺着道道幽谷,一挂挂瀑布飞泻而下,一条条小溪流水潺潺,树木和深山里的百鸟声喧,这种秘不可知的力量,我目睹它们在大地的怀抱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个描述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人的内心与周围环境之间,是一种互相映照、互相生发的关系。人是有柔性的,他/她的心灵是会生长的。歌德还发明了一对很有意义的概念:“小宇宙”与“大宇宙”。他把个人比作小宇宙,这个世界是一个大宇宙;前者像一面镜子,映射着后者,并因此而自我敞开。这个大宇宙有多么辽阔,我们的小宇宙就有多宽广;这个大宇宙有多么丰富多彩,我们的小宇宙就有多么斑斓多姿;这个大宇宙有多么深邃,我们的小宇宙就有多么富有奥秘。

费尔巴哈当年论述“感觉的解放”,受到青年马克思的激赏。在费尔巴哈看来,那些从自己身上不断涌现出来的活性感受,“是一个可以用我们的鲜血做图章来担保的真理”。这可以看作在专制条件下,“人的解放”的另类宣言,它标志着某个重心的转移:不再是教会的权威,不再是教会的陈词滥调,一个人需要将力量放到他自己身上来,人自己身上正在出现的东西,可以视作知识和真理的重要来源。

事情原来并不是我们平时感觉的那么糟糕。如果我们拉开一定的距离,不——需要足够的距离,能够站到某个“外面”来,不去计较那些得失,不去细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进项和损失,采取一种比较超然的眼光,将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自由人”,你会发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是其他任何事情说不能取代的。能够体验自己的自由自主,能够争取自己的自由自主,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还有比这个更加美好的吗?

这其实是毕加索说的话——“你的腹中有一千道光芒”。

你是你自己的起点,也是这个世界的起点

所谓“现代性”,包含着这样一个最为重要的起点——自我引导并非他人引导,即需要自己营造生命的意义,而不是由其他权威来代替。这句话看似简单,然而它的含义,只有到一定时刻,人们才能体会得到。我相信,即使有人为此写过大部头著作,但是在生活中,这个人实际上总是在信奉他人引导的原则,而绝不让自己做主。

在西方,它产生于这样的环境:当时最为显赫的教会,不仅是世俗权威,掌握着最大的世俗财富、资源和权力,而且还是所处社会的精神权威,在道理上你也不可以与他们争论。于是,“拿开教会之手”,冲破教会的藩篱,让个人发挥自己的头脑,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获得真理与真相,便揭开历史新的一幕。

“拿开教会之手”,意味由此开始一场“裸奔”,即运用自己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运用自己的嗅觉去辨别这个世界,运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这个世界,运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以及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评判这个世界。我喜欢的一位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说:“谁有眼睛,看得见东西,就请看吧。”

在今天这个令人沮丧的年代,在我们目睹了那样多的灾难、不幸之后,在我们经历了那样多的哀痛、悲伤之后,谈论了那样多的不公、不义之后,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寻找力量?到什么地方去寻找我们的起点和道路?阿基米德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转动地球”。那么,在眼下,这个起点非常有可能——那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正是需要自我引导,而非永远期待他人。就像国际歌里唱的“从来也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我们尝试过很多事情,但很少尝试将自己当作自身的起点,也当作自身在这个世界上的起点。这也许就是王小波为什么如此受人欢迎的原因。这家伙在1978年给李银河的情书中,就这样写道:“我们生活的支点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自己要有一个绝对美好的不同凡响的生活,一个绝对美好的不同凡响的意义。”这是他当时所发现的新大陆,自己的大陆。我们每个人自己,可能正是这样一片有待开垦的新大陆。

而能够这样去做的前提是,你要信任你自己,你要在自己身上安顿下来,发现人也可以活在自己身上,依赖自己,从自身汲取力量。你不能因为痛恨这个环境而痛恨自己,你不能因为别人否定你,你就一而再、再而三否定自己;你也不能因为没有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吸纳和肯定,于是就自我排斥、自我贬低。你不能因为每日看到的不幸新闻,而陷入各种叫不出名称来的自我破坏的情绪当中。

你不必感到重要的事情正在你身外发生,重要的东西正在离你越来越远。由于某些原因,你不能到场,而在你身后那件重大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是的,不是这样子的。对于你来说,没有比你存在于这儿更加重要的事情了,没有比你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更加重要的了。你无须将自己嫁接在别人身上,寄生于别人篱下,从别人那里寻找起点和力量。你原来也是有力量的,你是你自己的起点,也是这个世界的有力起点之一。

不要恐惧自己身上的力量突然丧失了,担心哪一天自己身上的河水干枯,自己的大地枯萎,种子不能发芽,灵感不知去向。“完了,完了,什么事情也做不出来了”或者“没有了,没有了”,“晚了,晚了”,这也是我们时代蔓延的恐惧症。怎么会呢?你的根基正是在你自己身上,你心灵中肥沃的土壤正有待开发。

不要恐惧自己的知识是如此贫乏。为什么观察你自己身上正在出现的东西,你面前的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不成为一种知识的来源?在所有的知识系统中,我最喜欢拉伯雷《十日谈》中的那个——父子带着儿子在世界上闲逛,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从一座旅馆到另外一个旅馆,从一个集市到另外一个集市。在由道貌岸然的“经院哲学家”主持的年代,人们口口相传的知识来得更加可靠和重要。

你发现没有,有时候你满怀期待地出门,结果空手而归。我们在私下掌握的真理,比在人群中能够掌握和拥有的,要多得多。难道最好的东西不是从我们自己身上生长出来?你要能够成为有力量的,除非能够给这个世界带去什么,而不是从它那里拿走什么。

于是,大作家托马斯•曼,在纳粹期间流亡于瑞士的期间,为自己列了一个清单,其中包括:

“第二,让自己深入内心的沉静工作。……在动乱、政变、威胁之中,平静和坚持不懈地从事自己的创造性工作。

“第三,在没有其他路标时,自己做自己的路标。

“第四,保持勇敢与耐心。

“第五,大喊‘根基,根基’”。

再次借用亚里士多德“活动”的概念——所谓“根基”,首先是自己扎根的活动,是自我扎根的行动,而不是寄生于别的力量(权威、传统、成见、社会)之中。即使是传统的东西,也要通过你的力量、你的活性而再度焕发。

爱默生谈论历史,我觉得最为称心如意。在他看来,在遥远的历史与现在的个人之间有一些秘密通道,而不是让人匍匐在地和觉得自惭形秽。历史通过自足的个人而重新获得意义:

“他应当看到它可以在自己本身内体验到整个历史。他必须坚定坐在家里,不让那些国王与帝国欺凌他,他知道他比世界上一切地理,一切政府都伟大;他必须将普通读史的观念转移过来,从罗马与雅典与伦敦转移到他自己身上;他必须相信他是法庭,如果英国或是埃及有话说,他就审判这案件:如果它们没有话对他说,那就永远缄默吧。他必须养成与保持一种崇高的降低,有这种见地,一切事实都透露它们秘密的意义,而诗与历史是相同的。”(张爱玲译本)

我们身上的东西也许太老了,历史包袱也许太重了,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另外一个开始:体验自己身上不断涌现的东西,体验自身是一个富矿,体验自身是一个起点、动力和源泉,没有比惠特曼表达得更为美好和充分的了。实际上,正是爱默生与惠特曼,而不是别人,成就了美国精神的叙事,谱写了新生大陆之歌。

“瓦尔特•惠特曼,一个宇宙,曼哈顿的儿子,

粗暴,肥壮,多欲,吃着,喝着,升职者,

不是一个感伤主义者,不高高站在男人和女人的上面,或远离他们,

不谦逊也不放肆。”

“在一切人身上我看出了自己,没有一个人比我多一颗或者少一个麦粒,我对自己的一切褒贬对于他们也同样适宜。

——(《自我之歌》)

“我比我自己所想像的还要巨大,美好,我从没想到我会有这么多的美好品质。”

——《大地之歌》(楚图南译本)

哦,假如你没有力量,这个世界上便没有力量;假如你退缩,这个世界便没有前进。当一个人体验自己,体验到自己身上的好东西,他才能体验到别人身上的好东西。他将自己当作一个宝贝,他也能够将别人当作也可宝贝。

相反,他若是习惯于践踏自己,自暴自弃,那他就会倾向于践踏他人,无视他人。

人本身

从爱情中我们体验到自身,体验到自身无穷活力和欢快;从对于这个世界的种种奇妙感受中,我们也体验到自己,体验到自身也像是一个轰鸣不已的车间。我们于是能够直接体验自身,体验有这么一个人存在于天地之间,他的根基、力量、出发点与源泉,都在他自己身上。这个世界——他在其中的这个世界,是从他自己的这一端开始,而向四面八方延展。于是,我们就掌握了一个词,叫做“人本身”。

“人本身”,其中包括“她本身”、“他本身”、“你本身”、“我本身”以及“它本身”。

当说出“人自身”这个词的时候,包含了一个动作,即转过身来,暂时中断朝向世界的目光,回望自己的身后,最终运用内在的眼睛(inner eye),将目光落在自己身上,驻留在自己身上。这是一个从内部接近自己的视角,从内部来熟悉自己,稳住自己,掂量自己和托起自己。

当说出“人自身”的时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人自身”,都有他自己的人性内部,在这一点上不分贵贱。凡是在这个人身上存在的东西,在那个人身上也同样可能存在,人们原本不必为了自己的某些念头而感到羞惭,不必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为丑陋的一个人。那句古话有两种翻译: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二,凡是对人熟悉的,对我都不陌生。

一边是这个世界,一边是人们自己。对面的那个世界,的确是人们动手自己创造的,她巍峨耸立,富丽堂皇,美不胜收,但是令人感到神奇之处还在于,人们在创造这个世界的同时,还顺便带来了另一个“副产品”,那就是他们自己,他们自己的人性。换句话说,这个过程是双重的,在不同的轨道上平行发生。

不同在于,现实世界中来的那些成果,是可以看得见,也可以运用各种测量、计算的方法来衡量,而唯有人性的“结果”,人性的面向和平台,这个是看不见的,不仅外人不容易觉察,连这个人本身也不易察觉。它们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蕴藏、发酵,发挥强大作用却同时捉摸不定:不断形成又不断消散,不断聚集又不断分离,不断加固又不断削弱。“人心像一个深渊”,这是从比较悲观的意义上来说的,但是同样指向了那个难以捉摸的存在。

然而,我们是否因此可以不去视察我们人性的状况?不去打扫我们人性的战场?不去清点我们人性的财富?不去评估我们人性的得与失?了解以及建立我们人性的框架和底线?

难道我们不正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同样需要对其做工作的那一部分吗?难道我们只允许一种指标,经济发展的指标,再辅之以另一种指标,宁愿让人当作工具和手段的指标,将它们加起来,作为对于世界的主要知识和指南?

换个角度来说,人们所完成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它们是否有一个去向?难道不是为了成全人本身?不是为了将人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塑造出来?尼采这句话最精彩:“人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马克思说过:“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在马克思之前,他的德国前辈康德所说:“人是目的”,则奠定了现代伦理学最为重要的基础:它强调人不能成为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那样是最为不道德的。人本身就是目的,反过来也可以说,所有的目的就是人本身。“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存在本身是目的,具有价值,因此他必须同样对待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存在。”

那么,在终点上出现的,难道不应该包含在起点当中?难道人们不是应该带着人这个尺度,将它放到各项活动中去?让这个世界为了人按照符合人的样子建设起来,它是人的、为了人和通向人,而不是脱离人和背弃人?孔子说“道不远人”,这是儒家思想中最可宝贵的成分。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世界应该按照人的面貌去建设,而不是所谓“客观规律”。脱离了人的客观规律,很容易被扭曲和变成对于人的灾难。

说到底,难道最好的东西不是从人身上诞生出来?当然,弄得不好,最坏的东西也来自人自身。人是这个世界上的尺度,同时也需要给人准备另一些尺度和限制。

拥有人自身的知识

丹尼尔•贝尔在那本《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阐述了资本主义的两个不同起点:一个是向着外部世界的无穷探索,包括科学的进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技术的运用(改造大自然)以及海上探险以及建立殖民地。另一个起点是向着人们的内部世界无限探寻,探索“人本身”的现实以及种种可能性——人不仅是作为改造世界的工具和途径,不仅仅是供认驱使的对象,还是这个世界的主体,因而同样可以作为认识的对象,尤其是审美的对象。

有意思的是,从同一个源泉出发,不久这两者便分道扬镳:前者产生了“实用主义的、有纪律的个人”,最为典型的是“奋勇开拓的经理”;而后者产生了“艺术家个人”,他们看上去放荡不羁,对这个世界无甚用处,只是将精力放在了“人自身”上面,以同样的精力和勇气向着人性内部进军,孜孜以求人性中的那些潜流、暗流,尤其是人的各种可能性。事情甚至走到了这一步:将人放在某种实验室的条件里,看看他会做出什么反应,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这就是实验艺术产生的土壤。实验艺术中那样一些令人费解和气闷的东西,即来源于此。一般人看不懂,是因为需要一些训练。

实际上,涉及到人本身的知识,是一门最为艰深的学问,尤其需要长时间的特殊训练以及积累。其艰难在于,第一,人不能完全看见自己,因为若干原因,人总是在替自己辩解,而不去触及真实。第二,人总是接触周围的人们最多(亲友),他们成了最为方便的观察对象,但是直接将他们写出来,会存在一些障碍,尤其是感情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虚构作品就会成为首选。在一种虚构的光线之下,对于人性的弱点采取某种仁慈的态度。第三,即使是将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看在眼里,这个人的行为中也有许多不能解释的地方,那么如何将一些断裂的地方联系起来,就需要想象力。

不仅仅是“知识”。人在体验自己和体验世界当中,同时也在拓展他们自己,在延展和丰富他们的人性。这种活动本身扩大了其人性原来的边界,也在提升和锻造他们人性的品格。这类活动既是对于自身的表述,也是对于这个世界的赞美和祝福。

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上去——我们学习和掌握了许多东西,学会了批判、深挖和怨恨,但是很少有机会练习和表达对于这个世界的礼赞及其所需要的祝词,更少学会以何种方式,接近和熟悉我们自己,将自身当作一个创造力的源泉,一个积极的动力系统,而不仅仅是自卑和自惭形秽的。

2010年5月19日

    进入专题: 心灵小语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394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