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恶性暴力背后的文化沉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23 次 更新时间:2010-04-30 14:02

进入专题: 校园惨案  

叶匡政  

今年以来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人们还未忘记“3.23南平血案”,4月28日广东雷州又有暴力凶杀案,砍伤18名学生和1名老师,凶手是当地一公办教师;29日江苏泰兴幼儿园再曝杀童案,致30多人受伤。这些暴力事件内容相似,凶手多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作案手法残忍,滥杀无辜的动机多是为报复社会。屡屡发生这些令人瞠目的暴力事件,让人们不得不追问这些暴力事件背后的社会成因。

出现这类暴力事件,个人心理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更应关注这类事件背后的社会成因和文化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和社会被完全分开了,人们制定一项政策时,往往只考虑到经济的利润和效率,完全忽略了人们常说的社会代价。如果一项决策,会引起失业、痛苦、绝望、家庭不合这些社会后果,就是一种极高的社会代价,应引起决策者的充分警觉。在当代的经济理论或决策中,是从来不把这些负面的代价计算在内的。西方社会学早有认知,当一项经济决策以失业、痛苦或不稳定性为潜在力量施加给社会时,社会也会在未来以犯罪、自杀或日常暴力反作用于这项决策。

我们的公共意识中,对暴力一直缺乏审视。暴力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指那些以外在强力控制、伤害、消灭生命的行为。暴力其实也是守衡的,即便是那些合法施加给社会和个人的暴力,最终也会反弹给社会。在现代社会,军队、法院、警察都是合法暴力的使用者,这些执法者如果在执法时不注意暴力的实施边界,损害的不仅是法律的正义,还会将一种暴力心理传导给民众。暴力对人的损害是双向的,施暴者与受害者同样会受到心灵的损害。如果执法机构常常需要依靠暴力来维持社会稳定,其结果往往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为暴力执法的覆盖面越大,被暴力扭曲人格的民众也会越多,一个社会的理性空间只会越小,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真定稳定的社会,绝不可能依靠暴力维持,而是需要民众有对国家法治权威发自内心的认同,这才是一个社会稳定真正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对于暴力的历史和文化意识,也值得梳理。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都是靠暴力手段获得的。包括当下中国的国家秩序,也是依靠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建立的。至今为止,我们仍然把在那个特殊年代,为了同胞幸福而进行的暴力行为,视为一种让人景仰的德行;同样,那些使用暴力的革命者,也被民众视为英雄。在上个世纪初,就有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学者指出,一个依靠暴力取得合法秩序的社会,暴力其实也是这个社会的原罪。如果不正视这种原罪,不试图通过清算和疏理来获得救赎和宽容,那么暴力就可能以其它方式,在这个社会中不断出现。

在1949年以后一个很长的阶段,人们相信暴力的价值,这和当年政治和文化意识对暴力的推崇不无关联。1949年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文艺作品,宣扬的也多是暴力革命的正当性。阶级仇恨和暴力反抗,成为大多数故事的动力。在当年革命艺术兴起的地方,其他艺术样式必须陷入沉默,让位于对暴力革命的言说。虽然它说的是对敌人的仇恨与暴力,但这种摄人心魄的暴力热情已深入人心,可以说那时发生的很多惨绝人寰的事件,和民众这种文化心理有很大关联。改革开放后,这些作品与许多暴力史实一起,被迅速归入到历史遗迹中。我们常以为对历史事实,只需用简单的遗忘,就能换来和解与对未来的向往。这种认知是错误的。由于在公共生活中,一直缺乏对这种暴力意识的审视与纠正,这种与时代精神并不相容的文化心理,依然存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只要时机适合就会爆发。

近年还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就是各种革命与战争影视剧,开始重回荧屏,延续的仍是那个年代的革命意识。战争和革命,本身是人类一种残酷的存在。战争剧的意义,也在于用悲剧来唤醒人们对生命与和平的珍贵记忆,而不是对杀戮者勇气的张扬。它应该带领观众一起走进那些他们不愿探究的灾祸与苦难,来发现战争的虚空与残酷,重新思考和平与人性的意义。一部好的战争剧,带来的应是净化人性的力量,而不是对杀戮的渲染和对胜利庸俗的欢呼。我们当下的战争剧,仍然宣扬的是一种简单的敌我正义,简单的以牙还牙和对阴谋的崇尚,似乎是想唤起观众对暴力的兴趣和热望。可以说,当下民众中弥漫的暴力心理,与文艺作品中对暴力公共表述的简单化处理,也不无关联。这些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塑造当代公共精神所承担的责任。

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实,正在成为酝酿恶性暴力事件的土壤。从心理学角度讲,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民众心灵的彼此隔绝有关,这种孤独和隔绝极易让人失去理性。所以,如何通过信仰行为、社会对话,包括对文化心理和历史意识的重塑,来创造一种可以化解民众暴力行为、舒缓民众情绪的社会机制,主动扩大民意渲泄的渠道,使那些被压抑和扭曲的心灵通过对话、协商与合作,从仇视社会的角色中走出来,已成为今天刻不容缓的任务。

人类发展到今天,还无法完全避开暴力。如何缓解恶性暴力事件的出现,才是问题的关键。理性面对暴力产生的语境,重新审视和认知我们文化心理和历史意识中的暴力基因,可以说是解决这类社会问题的第一步。没有这种基本认知,社会就极有可能陷入一种“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这肯定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

    进入专题: 校园惨案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332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凤凰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