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老来缅怀胡耀邦同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13 次 更新时间:2010-04-15 14:49

进入专题: 胡耀邦  

费孝通 (进入专栏)  

此时此刻胡耀邦同志离开我们已足足有10个年头了,我到江西共青城凭吊他的墓地也已是3年前的事了。我自己实际年龄也已进入了九十大关。此时回顾自己坎坷的一生,到老来还能亲眼看到我们民族复兴的曙光,实在是件过去梦里都不敢企求的幸事。想到许许多多先我而去的良师益友,我怎能不珍惜我这难得的命运。一念及此,我更不能不想起我尊敬的耀邦同志了。

我总是认为,在我一生经历的转折点上如果没有耀邦同志的英明果断、力排狂澜,我们这一小撮“毛选里有名的六教授”,决不可能这样容易破冰山而重见光明的。能有今天就不应该忘记耀邦同志对我们的这段恩德。

在1980年以前,我应当早就认识耀邦了,但是实际上除了见面时点头握手外,并谈不到相识和相知。在我回忆中初次说得上真正交心的是在1980年我得到改正之后,也就是说在我获得第二次学术生命的初期,确切的日子已不记得。有一天我正在民盟中央客厅和盟内的同志们谈话,突然通知我们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位党中央的领导同志。见了面才知道原来是耀邦同志。他当即声明这是他一时兴起来看望大家的,想顺便谈谈。我至今还清晰记得就在这次会见时,他说了“民盟是个党外知识分子的政党。这些知识分子第一是爱国的,第二是学有专长的,第三是为人正派的”。他接着说,“我们就希望能发挥这些知识分子的作用,同我们合作,成为复兴中国的一个力量”。这段话当时并没有用笔记下来,更没有录音,但口口相传,至今在老盟员中几乎念念不忘。

我还记得当时大家就议论开了,认为这可以说是一锤定音为民盟定了性,而且提出了民盟作为一个民主党派应该做些什么。我们特别感到高兴的是说盟员为人正派,因为当时正盛吹“宁左勿右”的风。提出正派做人的标准正切合时宜,和当前讲正气联系起来,不是更能发人深思么?

由于我最近参加了一次统一战线理论的讨论会,我又想起了耀邦同志那次乘兴访盟这件事所表露出当时党盟间那样亲密无间的关系,使人神往。在上述的谈话中耀邦同志那样轻松、平易地表达了统战的目的和方针,更是难得。耀邦同志这样说了而且也这样做了。在这里不妨用一段我自己的经历来加以说明。

我想到的是耀邦同志在1983年11月3日看了我所写的那本《小城镇大问题》小册子之后随手写下的一段话,后来被说是他的批示,其实是读后的一点感想,并不准备给我看的,而是为了想推荐这本小册子给党内的一些同志看。不久,当时中央统战部的负责同志看到了,特地通知我到部里去看一看,当我读到了耀邦同志写在我发表的这篇文章上的话时深受感动。现在回想起来,可以说对我其后近20年的生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瞭望》的编者打算出版一本《小城镇四记》,收入这篇文章时,请示了耀邦同志,同意把这一段话的一部分发表在这书的前页,得到公开。

这篇《小城镇大问题》的文章是我在1983年9月20日在江苏家乡调查时写的,回到北京后印成了一本小册子,分发给当时全国政协的朋友们作为参考。我并不知道它怎么传到了耀邦同志的手上。后来听说,他有一次有点感冒,在家休息时无意中看了一遍,他阅毕在小册子上顺手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表达了他的真情实意。就是这点坦心置腹的话感动了我。耀邦同志认为我的这篇文章可以给人启发。他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虚怀若谷地说出了小城镇这件事对当时党内的许多同志还是个新问题,他自己也不过是“蜻蜓点水”偶有接触,还没有深入,因此还不忙着决策。他还用反思的口吻说,如果情况没有摸透,考虑没有成熟,“硬着头皮去干……必然成不了功”,而且会“吃苦头的”。这些话出自主持大政的领导同志之口,我认为值得作为认真负责的榜样。最后他认为这篇文章还“值得一看”,因为它可以“给人以一定的思想启迪”。

我当时并没有想到我这篇文章会到达耀邦同志的手里,也没有想到他会愿意在百忙之中把它看完,而且还要推荐给其他同志们看看。他也不可能想到他这短短几句话却打中了我这个知识分子的心,真的做到了古人所说的“人之相交,以心换心”。而且又悟到了这正是统战工作的真谛,做到了周恩来总理一再强调的要党的领导同志多交几个党外朋友。

后来我越是接近耀邦同志,越是对他更为尊敬。我感激他不仅在关键时刻给了我这一生中的第二次生命,而且以身作则地教导了我怎样做一个党的朋友:怎样用自己的专长为人民服务而乐此不倦。我愿意老来纪念耀邦去世l0周年时,记下我这一段经历和我对他感激的心情。

2000年1月    

选自:《费孝通文集第十五卷》,语言出版社,第130-133页)

进入 费孝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胡耀邦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学人与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300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胡耀邦史料信息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