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成为统一中国的首都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就是中国人民的第二故乡,也是世界人民深感兴趣的地方。首都北京长远的建设方针是什么,它的定位、规划、功能、风格又是什么?居民的衣食住行又该怎样?能否让人既感到北京现代化的高度文明,又能领略一幕幕的历史遗韵,让人生活在一种环境优美、生活轻松、工作便利的氛围之中。
在解放战争时期,耀邦同志所在的部队在华北地区作战,越到战争后期,部队就越逼近北平城。昌平的十三陵、延庆的康庄、京西的石景山、房山的璃琉河、平谷的靠山集,都是我军经常出没的地方。现在密云水库的淹没区有一处叫石匣的地方,他所在的华北二兵团三纵在此歼灭过蒋军数千人,缴获了若干辆美国大道吉(编者注:或称“道奇”,二战中美军广泛使用的一种吉普车),让华北部队的军事考察团开了洋荤,坐上大道吉,去东北战场参观学习。他离开三纵后,在平津战役中,三纵又在友军的配合下,全歼傅作义王牌部队三十五军。解放北平,华北部队力量还有限,但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每个指战员都是清清楚楚的,一定要解放北平。新中国成立后,耀邦同志从1952年7月到京,除去短暂时间在湖南、陕西工作,“文革”中在河南干校劳动外,一直在北京工作。
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耀邦同志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2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至此,耀邦同志开始参与我党全局工作的研究和决策。1979年是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极其特殊的一年,因为这一年要安排回城知识青年七百多万至一千万人就业。七百万人就是七百万个家庭,最少牵连城市三千万人口。1979年7月4日耀邦同志在中宣部一次会议上说:
城市现在是什么问题?一是就业问题,二是物价问题,三是房子问题。中央是清楚的。房子问题今年抓得太晚了。现在已经到了七月份,今年抓不住了,明年一定要抓住,就是要抓住城市居民的住宅问题。(《胡耀邦思想年谱》p389)
1980年7月,也就是距耀邦同志1979年7月讲房子问题后的整整一年,他对党政机关、部队挤占群众私房问题做出批示,北京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很快就颁布了“京发(1980)140号”文件,落实私房政策,落实政策的过程中还颁发了新制作的房产证,时为1980年9月18日,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年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市今后的城市工作做出了提纲挈领的设想和指导。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书记处。耀邦同志被选为中央常委和总书记。两个月后,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方针做出四项重要指示:
第一,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第二,要把首都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
第三,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并且在世界上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第四,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要着重发展旅游事业、服务行业、食品工业、高精尖的轻型工业和电子业。(《北京市人民政府要事记略》)
根据中央书记处的四项指示,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主持下,主管部门编制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并于1982年12月上报国务院。1983年7月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最后审定批准,并作了十条重要的批复。批复的第五条特别说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兴建住宅及文化、生活设施的问题。对基础设施,中央的批复意见是:
到1990年,要基本解决交通拥挤、电讯联络不畅、供电供水紧张等问题。基本实现市区民用炊事煤气化,扩大集中供热,逐步发展家用电器。
中央对居民住宅规划的批复提出了以下努力目标:
在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基础上,到1990年应基本解决无房户和居住严重困难户的住房问题。要充分注意住宅设计的多样化,克服千篇一律的状况。
北京市要在1990年基本完成上述任务,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但不是不可能的。中央在批复中有若干意见乍看起来似不近情理,但仔细一想还是有必要且是有新意的。
如,要求北京市采取强有力的行政、经济和立法的措施严格控制人口,到2000年的人口规模要控制在一千万人左右。现在北京常住人口可能已达1800万,瞬间人口竟能达到3000多万。这里有对“控制”如何理解的问题。
如,对工业建设项目也要严加控制。批复指示北京市今后不要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不能再发展那些耗能多、用水多、运输量大、占地大、污染扰民的工业。首先就遇到首钢这一难题!首钢到底发展不发展,搬迁不搬迁?从2005起,首钢开始搬迁,不易呀。那么解决就业问题呢,发展什么行业呢?中央的意见是,应大力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型企业、商业、服务业、食品业、轻工业和旅游业。这些领域做好、做足的余地空间还很大很大!
如,要有计划地疏散市区人口。除去向全国输送人才之外,在北京的郊县也应大力发展卫星城镇,使市内一些企事业单位到新地址落户。近期应把黄村、昌平、通县和燕山四个卫星城建好。就是郊县的村镇也应在节约耕地的前提下,逐步建设一批农工商结合发展的,具有一定现代化设施水平的农村集镇,使之成为城乡经济交流的纽带,吸收和安排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场所,以带动周围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如,北京人口、工业的疏散,发展的空间,也不应局限本市一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区间。批复还鼓励北京和天津、唐山以及保定、廊坊、承德、张家口等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合作。这些意见是否是远见呢?当下,这些地方的动车组、高铁、城际铁路或运行、或在建,北京发展的空间更广阔了。今后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三大区块,一是珠三角,一是长三角,一为京津唐。当首钢完全迁到唐山,那么长安大街将东起通县,中经天安门,西到卢沟桥,笔直大道上百华里,首都北京又将如何?
中央的批复,大大推动了“文革”结束之后的北京城市建设和改造。上世纪80年代,北京城区建设改造的规模越来越大了。1990年以前,前三门小区、西便门小区、方庄小区、劲松小区、团结湖小区纷纷落成。当时北京最早的高层住宅楼就是前三门高层住宅,楼高9层至15层,有塔式、板式两种,住宅楼区全长5公里。那时北京的建筑公司从一建到六建的工人干劲足,全市民众盼望深切,各级领导不遗余力地支持,每当一区落成,都是北京居民议论的头等大事。当时的拆迁户还都有权回迁。这是当然的原住民,另外两种人就是政策落实者和居住困难户。当时,大家欢迎拆迁,居住条件差的困难户,常盼何时拆迁到我家,但同时已经出现了个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所谓“钉子户”的称呼就是那时叫开的。
总的来看,当时的气氛还是祥和的。1978年10月20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了前三门的住宅楼建设,当时室内净高2.7米,小平同志建议:“层高降点,面积大点。”以后北京设计院把净高降到2.53米,面积扩大了1.5平方米。小平同志并结合自己的家庭讲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房子能变成商品房,我还有点积蓄,愿给朴方买套房子,因他是为我致残的。人们也非常理解,并有这种善意的玩笑在流传:因为两个领导人的个子都不高嘛!在北京人对现代化生活的憧憬与对胡同邻里文化的回味之间,北京面貌开始了最大的变化,这有电影《夕照街》为证。
但只有这些政策、措施、方案仍然缓不济急,突然要解决大批困难住房户的居住问题,真让人有临渴掘井之感。即使到了1987年,北京市的抽样调查表明,青年人婚后无房户,仍占近三分之一;18岁以上子女与父母同住一室者约占四分之一。住房问题怎么解决?只推行福利分房是绝对行不通的,把福利分房简单地认为就是社会主义的眼光也是非常局限的。
上世纪后期住房改革、住房试点,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终于试出一个住房商品化的道路。它和政府主导营建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应该成为承担城镇居民解决住宅问题起飞的两翼。
1984年,耀邦同志的住家从东城区迺兹府街富强胡同六号搬走。秘书同志想把原来的住房留下。耀邦同志知道后,开朗地劝导他:富强胡同我家的房子要还给团中央,一间也不要留。你的房子也要还给机关。以后总有一天我们的老百姓可以用自己的钱买汽车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