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的大学校长都懂得爱护学生,何况我们……!”这是20年前“法大”校长江平先生向世人发出的声音。细察前半句,怀旧情中话职责,呼唤护生;品味后半句,几近哭诉显正气,博爱精神告升华:非清越之音,却于坚定之中有力地道尽责任、宣示使命。
诚然,有泪不要轻弹。哭诉之说乃是形象化的概括表述。然而校长热泪一旦与学子血泪融合,就将汇入代表千百万大众心声的交响乐曲。别以为它不是嘹亮战歌,千真万确,我们从中听出了希望,由此看到了曙光。
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要什么皇上?!当然可以不要军阀官僚,同样可以不要核心政客,连同鲁迅先生痛斥的“鸟导师”;但决不能没有蔡元培、胡适之、傅斯年、蒋梦麟、竺可桢、马寅初……。没有这样一些校长薪火相传,本应欣欣向荣的校园不免荒芜,作为文化传承的教育大业会逐渐失掉它的这个神圣职能。谁传承蔡元培们的业绩,谁就会得到普遍的认同、永恒的尊敬。马寅初校长领头,1957年元旦之夜,全体北大师生拥戴着他,一个紧跟一个,搭肩起舞一同前行的形象,多么动人?几人能够?何日能再?当前的大学现状多么令人焦虑,江平校长于呼唤中传出的精神,难道不是发聩的警钟!
江公作为富有才情的法学家,成就是多方面的。于此想说的一点是:他又十分重视实践,并以正气与博爱贯彻其中,一以贯之,从不减褪。
正是198 9年的那场“风波”暂平之后,王军 涛、高 瑜、鲍 彤、王 丹等人的“颠覆”各(个)案先后启动,在司法领域构筑起公私两权互相抗衡的平台,形成检测司法公正与否的试金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番“死活之争”,执政者的全力关注自不待言;肩杠维权大旗的江平教授(那时已不是校长,被人免职了!)为了探求正义与真理,更是寄予了殷殷深情。他不止一次地鼓励、督促我站到那类讼案的最前沿,要我通过实践争得发表真相的民主权利。我曾著文提及“我一向尊敬的教授”,或者点到“P.”教授(P.,平字拼音的头一字)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指的正是他。曲笔为之,无非是屈从“环境”,不忍在他被“免”之后再惹麻烦,并无深意。
《冰点》风波突发,他连夜发来传真,签署抗争声明,力主救援;三言两语,简明扼要,态度极其鲜明,推动那篇《声明》当夜及时发布,反响的热烈众所周知。
“琐事”如涉侵权,他的态度同样郑重,立场同样鲜明。2003年春,两个弱女子被一家有钱有势的大企业恃强搜身,吴祖光先生仗义执言,发表《高档次事业需要高素质职工》,力陈公民的权利不容侵犯,不意竟被倒打一耙,诬为“侵权”诉上法庭。江公心有不平,以征询的口吻对我说:吴案如经二审,咱俩合作,代理他打这场官司如何?又说,不然找个其他更合适的案子,一块办办也行。能在他的指导下承办讼事,我求之不得,自然高兴,而且自信是个合格助手,不至给他丢脸。我甚至以为,二人果然合作,庭上配合,或能运用法律智慧,展示法律的魅力,从而推动人们对法律至上权威的信服。不无遗憾的是,我没能得到这个难逢的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我毕竟还能从江平老师的言行与业绩之中,悟出一些无须自我鄙薄的东西,光照着前行之路——他的学问,部分地源于真相的探寻、真理的追求。仿李易安名句我想说:好一个“真”字了得!
如上所述,他深知“实践”的重要。告诫后学:行动,首先需要理智,并非感情,如是方有实效。辩证地说,他赞同维护私权既应坚定也需激情,不是全身心地投入,难有成就。
再就“改革”而论,他主张战略上应有明确的目标,而在战术上则务要逐步、个案地推进;否则,大轰大嗡,贪图浮名,决难达到目标。
总而言之,他言中溢大爱,行中见正气,他把“美”散布人间,江公何尝不是性情中人!大哉,一代师表,我心中的楷模!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