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 领导集体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的历史任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任务,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 新和实践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进展。然而,政治文明 的提出和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则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其中 既有理论界思想界的积极探索和不断求证,更有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关注和大胆创新 。可以说,政治文明的提出和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目标,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政治 智慧的结晶和体现。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发展/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声音,一个催人奋进的声音,不断地在中国政界和学界响起, 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毫无疑问,明确地提 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任务,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乃至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上 还是第一次,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进展。然而,政治文明是怎样提出的?为什么要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奋 斗目标而提出来?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纵深的追溯,以推进人们对于政治文明基本理论和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的深入理解。
一、理论界对政治文明的最初探讨
在中国,政治文明的概念,是政治家和学者们在我国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两项基本工作,并且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之后,经过缜密的思考和理论的 创新而逐步提出来的。当然,最直接的推动力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已经具备了 提出这一概念的现实前提。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有二:一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二是1980年8月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 话的发表,为新时期中国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阐释政治文明 的科学涵义和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就成为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我们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进而提出精神文明 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的时候,有的理论工作者就在思考: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建设诚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文明成果,是否只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层面呢?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层面呢?
1982年,胡乔木在设计党的十二大报告草稿时,鉴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刚刚全面展 开的现状,主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分法,而将政治民主归之于精神文明之中。但当 时也有些同志表示这样做不太合适,不大符合学术规范。为了尊重大家的意见,十二大 报告的正式文本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没有放入精神文明部分 之中。(注:参考龚育之:《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学习时报》2002年11月1 1日。)
1983年,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讨论中,王正萍教授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必须 和当前我国的现实紧密结合》的论文中指出:“既然文明是从改造世界的成果的意义上 来理解的,那么任何一个社会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方面以外,文明还包不包 括别的东西呢?有的同志提出,作为标志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作为社会进步状态 的文明整体,离开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似乎也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因为改 造客观世界除了物质的成果和精神的成果之外,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造成 果和历史的进步。那么,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是不是还可以提出经济制度的 文明和政治文明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可以划分为三 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物质成果;一个部分是精神成果;还有一个部分是改造生产关系和 政治制度的成果。”(注:载《开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局面》,山东人民出版社198 3年版,第29页。)这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提出政治文明概念的论文。
1986年,肖君和在《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一文中将政治文明概括为“对社 会政治领域的改造的胜利,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改善和发展”,并对政治文明与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注:肖君和:《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 》,《学术研究》1986年第4期。)
1986年,范贤超和周建平在《政治文明初探》一文中明确提出:“反映人类社会进步 的开化状况的社会文明,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外,还应包括政治文明。”“所谓政 治文明,就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具体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关于 民主、平等、自由、解放的实现程度。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社会革命, 对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进行革命的改造,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形态,在新的社会形 态里,统治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要建立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政 治制度、法律制度、民主制度。在这些制度中,人们的民主、平等、自由实现的程度, 都会相应地获得新的提高,这就是政治文明的进步。从广义上说,在原始社会,就有政 治文明的萌芽状态,到共产主义社会,还会存在政治文明的转化形态。从人类社会存在 的第一天起,就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此相适应,就有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组织机构 ,管理形式,规章制度。因此,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客观 ,存在的重要内容。”(注:范贤超、周建平:《政治文明初探》,《学术研究》1986 年第5期。)
1986年10月,张江明在《从战略上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一文中从体制改革 的角度提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所达到的物质成果,也就是物质文明;通过政治体制 改革所达到的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成果,也就是政治文明;再加上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的发扬光大。这就使我国成为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表 现为:物质文明是基础和核心,政治文明是主导和保证,精神文明是先导和精神动力。 ”(注:张江明:《从战略上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南方日报》1986年10 月19日。)
1987年,张奎良在《加速政治文明建设》一文中指出:“人生活在世界上要过三重生 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人类的三重生活产生了三种文明:改造 自然界的成果叫物质文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成果叫精神文明,改造社会生活、社会 关系和社会管理的成果叫政治文明。”文章强调:“实际上马克思提出的人类历史发展 的五大社会形态,也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五大阶梯。”(注:张奎良:《加速政治文 明建设》,《青年论坛》1987年第1期。)
1987年,邹永图也发表专门文章,提出“有必要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高度去认 识和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包含了“政治文明”的思 想,我们应加以实践和发展;并从人们生活的基本领域及其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系统结 构的整体的功能、人类社会的文明系统内部三要素的相互关系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政 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注:邹永图:《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探索》,《学术研 究》1987年第4期。)
当然,讨论中也有学者是主张将政治文明纳入精神文明范畴的。刘向东在《精神文明 应包括政治文明》一文中指出:“应将政治文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而使之与文化 建设、思想建设相并列”,并认为那种把政治文明看作是不属于物质文明又不属于精神 文明,而是将它作为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第三种文明,“显然是多余的。”( 注:刘向东:《精神文明应包括政治文明》,《道德与文明》1986年第4期。)李新建的 《政治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的论文也持这种看法。(注:李新建:《政治文明 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研究》1987年第1期。)
1990年,范英出版《精神文明学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一书。该书第九章专门 探讨了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与此同时,范英发表《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和外部 联系》一文。文章以精神文明为轴心,分别阐明了它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一、精神文明 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文明;二、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生联系的中介及主导是 政治文明;三、精神文明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于法制文明;四、精神文明产生发 展的主体依托是“人种”文明。关于政治文明,文章指出:“政治文明这一概念,是马 克思在1844年11月提出来的,到今天已开始被广泛使用,主要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政治 生活、政治关系、政治形式的进步与发展的状态,即人们改造社会政治的积极成果。” 文章还探讨了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注:范英:《精神文明的内部 结构和外部联系》,《学术研究》1990年第2期。)
应该说,当时的这种讨论基本上是自发的,而且主要是从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特别是 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而对于政治文明本身的科学内涵则鲜有论及。但 是,学者们的这种探索精神则是十分可贵的,是应给予充分肯定的。
二、自然科学家和法学家对政治文明的关注
值得特别提到是,正当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讨论政治文明建设问题的时候,著名 科学家钱学森和一些研究系统科学的学者们则从系统论的全新视角关注到政治文明建设 的问题。早在党的十二大召开期间,钱学森同志就给中央写信,建议不要只用两个文明 的提法,而应用三个文明的提法。他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应属于政治文明的内 容,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应该用三个文明。但是,当时 因为党中央已经十分明确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发展思路,再提 出政治文明建设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分歧。所以,此后在中央的文献中一直坚持两个 文明的提法。1988年,钱学森等在《求是》杂志上发表《建立社会意识形态的科学体系 》的文章,依据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原理,明确指出:“文明有三个方面:经济的社会 形态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的社会形态表现为政治文明(又称民主与法制),意识的社会 形态表现为精神文明。”(注:钱学森等:《建立社会意识形态的科学体系》,《求是 》1988年第9期。)不久,钱学森等又在《政治学研究》杂志上发表题为《社会主义文明 的协调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专题论文,比较全面地探讨了政治文明与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文章指出,由于社会形态最基本的方面包括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 的社会形态,因此,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的建设也有三个方面,这就是经济建设,即 物质文明建设;政治建设,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建设。而社会 形态的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和互相适应的,社会三个文明建设也是互相联 系、互相制约的。其中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它决定并制约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 设,同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又对物质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它既可以起推 动作用,也可起阻碍、破坏作用,它们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决定物质文明建设 方向的政治保证。如果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那么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就会顺利、就快 。如果不协调发展,那么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受到阻碍,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如恩 格斯说的“会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全部经济完全毁灭!”
文章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 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要求,认为应该适时地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文章指 出:“我们认为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这会使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方向更为明确、全面。我们建议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口号,将比两个 文明建设的提法更为完整和全面。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过去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忽视, 要特别注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我们还建议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社会主义三个文 明建设的理论,使之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以作为我们四化建设和改 革、开放的一个理论基础。”文章在回顾建国以来在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时分析说 :“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期,我们是比较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但忽 视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所以这一时期虽然精神文明表现得比较好,但政治不 文明、不民主,造成了许多决策上的失误,特别是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及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失误。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也由于我们受过‘左’的思想的影响,对传 统文化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片面批判,而使科学文化发展不快,这就是造成所谓贫穷 的社会主义,不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原因。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许多人重视了物质文明 建设,但又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也还没有真正抓起来,所以改革开放十 年,我们的物质文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落后了,造成许多封 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现象沉渣泛起,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在建国以后的几个时期中都被忽视了。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曾 经认识到,但没有认真从制度上解决,从而导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这个教训 暴露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但仍没有切实从制度上解决好,所以又造成了这 十年改革中的许多失误。政治不文明是我们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许多腐败现 象本身就是政治不文明的产物。”
文章最后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总的目标是要造成一个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又有个人心情舒 畅又有统一意志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 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的:‘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 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 权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 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就是高度的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注:钱学森等:《社会主义文明的协调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 设》,《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5期。)
1990年,孙凯飞在《哲学研究》上发表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明的需要》一文, 指出:“社会主义新型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是比资本主义文明更高、更进步、更 全面的文明形态。它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 个方面。”“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管理体制,也需 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盟。因为这不仅需要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法学、管理 学的发展,也需要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的密切配合。 几十年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科学不能顺利发展;没有科学,民主 也会走上邪路。因此需要把民主和科学结合起来,也即要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民主法制 观念和解决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问题。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就是希望 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包括了民主的涵义,又包含了科 学的含义,它比民主的概念更高、涵义更深、内容更全面、更好,而且它是排斥政治动 乱等不文明行为的,民主只解决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执政、多数决定、少数服从多数的 问题。但多数不一定正确,群众运动也不是天然合理的,而那种所谓的‘大民主’还带 有很大的破坏性。所以,还要建立科学的民主法制观念,解决科学决策、科学管理问题 ,建立科学决策机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和决策执行过程。这就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特别是系统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并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注 :孙凯飞:《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明的需要》,《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
自然科学家们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来探讨政治文明的发展,其学术视角可以说是别具 一格的。这种视角不仅提升了政治文明问题的理论高度,而且给予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 探讨政治文明以重要启发。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提出,许多法学家也不约而同地 将法治归于政治文明的范畴。1996年,刘升平在谈到依法治国的意义时说:“依法治国 ,实行法治,是当今世界各国几乎普遍选择的一种治国形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并非 偶然,因为现代法治,是对人治和专制的否定,体现一种高层次的政治文明,是一种进步的治国方式。”(注:刘升平:《实行法治是历史的必然》,《法学》1996年第10期 。)谢鹏程等在评述1996年法理学研究时也指出:“法治是先进的政治文明和进步的治 国方式。”(注:谢鹏程:《法理学研究述评》,《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俞荣根 则从法治的衍生和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其与政治文明的机缘。他说:“毋庸置疑,法治衍 生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且经古代、近世的不断孕育、更新与发展,已具有一种成熟、多 元而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制度框架。当今之世,法治实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 尺度。民主政治、宪法至上、依法行政、程序正义、司法独立、善待权利等等,已不只 是西方文明独有的成果和价值,同样是人类普遍的经验和愿望。”(注:程燎原:《从 法制到法治》一书前言,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法学家关注政治文明问题应视为份内之事。因为政治文明问题本来就是法律科学的题 中之义,法治既是政治文明的内容,也是政治文明的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身 就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政治学家对政治文明的初步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鉴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大批政治学者在论及政治发展 问题时都提到了政治文明。一部分学者是从制度文明的角度来论述的,另一部分学者是 从文明的继承性的角度而谈及的,还有一部分学者是从中国政治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的角度而论及的。
1990年,由冯举、王文承等十名学者合编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书中将社会文明 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部分,认为“社会文明不是两维结构,而是三 维结构,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并指出:“这几年,我们对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讲得很多,但很少提制度文明,这不能不认为是理论上的一个缺陷。”该书认 为“政治文明除政治制度的进步外,还包括其他非制度性的政治现象的进步,既包括政 治制度又包括政治观念、政治道德等。但其决定性的部分即政治制度,则属于制度文明 的范畴。在这个意义上,未尝不可说政治文明即制度文明。”(注:冯举、王文承主编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25页。)
1993年,刘李胜在《制度文明论》一书则是将政治文明纳入制度文明的大系统之中, 指出:“制度文明就是广义的撇开了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文明的政治文明(政治制度文 明)的母系统,是狭义的政治文明的全部;是广义的制度文化和体制文化,是狭义的制 度文化和体制文化的母系统。”(注: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 993年版,第42页。)
可能是由于政治文明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政治概念,因而,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大 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专列了“政治文明”的条目。条目延袭“精神文明”的通常 解释,将政治文明解释为“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但对政治文明的 形成和发展、政治文明的内容和表现、政治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以及政治文明的发展 趋势,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1992年版,第504页。)
1995年,戚珩等在《政治意识论》一书中指出:政治文明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进步的过 程,对此,可以从三种意义上来解释,一是作为人类政治生活的一切精华的积淀,代表 着过去的成果。二是作为人类政治生活的理想追求,是指向未来的目标。三是对一个既 定目标的实现过程,即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从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在既有的政 治认知和政治经验基础之上,确定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发展目标。“我们现在所使用 的政治文明的概念取第三种意义,即从中国最广大的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吸收人类一 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继承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具有中国 特色的政治。具体内容包括以政治制度法制化、政治职能专门化、政治机构一体化、政 治决策科学化、政治系统高能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的政治制度;以高度的民主意识、普遍 的法制观念、开放的政治心理、立体的政治价值观为特征的现代化的政治文化;以及建 立在新型政治文化基础上的由充分的群众自治、成熟的市民社会、流畅的政治沟通、多 元的政治角色所组成的现代化的政治生活。”(注:戚珩等著:《政治意识论》,浙江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187页。)
进入90年代后期,政治文明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了政治学界的热门话题,一大批政治学 者都参与了关于政治文明问题的讨论。
刘德厚在《论精神领域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不单包含了人的思想道德、公民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城乡文明程度等建设内容 ,而且也包括了社会精神领域的政治文明建设内容。”关于什么是精神领域的政治文明 ,作者作了如下解释:“在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程度发展的同时,社会的政 治文明也必将不断地发展起来。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政治文明,有不同的内容和相对独立 的形式。但从总体上讲,人类的政治文明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形式的政治文 明;二是精神形式的政治文明。人们称后者为政治意识文明,或‘文化形态的政治’文 明。这种精神领域的政治文明主要有政治思想、公民政治素质、政治价值观念、民主意 识、法纪观念、政治心理、政治伦理、政治舆论、政治认同感以及团结自立的民族精神 和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等等。它们就构成了社会精神领域的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注:刘德厚:《论精神领域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 第1期。)
高放在《讲政治和中国政治建设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讲政治的政治,应包括政 治文明。”他说:“我以为制度文明是一种相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独立的东西, 而在制度文明中的政治文明又很重要。政治文明不仅仅指政治制度文明,它还包括政治 理想、政治道德、政治觉悟、政治观念、政治行为等等诸方面,所以领导干部要讲政治 还得提高政治文明度。”他还指出:“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该以经济体制改革 为中心,各方面改革相配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固然应该加强,但若不加强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看来还是不行。……因为 政治体制的弊病不改,那么‘讲政治’就可能又倒退到过去那种个人崇拜、个人集权的 状态中去。我们现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之后,我们又会看到若不 加强政治体制改革,不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很难奏效,因此这些问题就必然会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注:高放:《讲政治和中国政治 建设的若干问题》,《新长征》1997年第4期。)
虞崇胜在《精神文明建设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一文中探讨了精神文明建 设与政治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政治文明为其提供必要 的前提条件,而且需要政治文明提供基本的政治方向和必要的政治保障,认为“如果脱 离政治文明单纯地去抓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精神文明建设变得越来 越空泛、虚浮和不可琢磨。要想真正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在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有 序地向前发展。”(注:虞崇胜:《精神文明建设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湖北日报》1998年1月15日。)
王贵秀等著《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建设》一书则是从文明的继承性的角度谈及政 治文明的。书中写道:“就政体而言,社会主义民主又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继承。 民主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之链的各个环节又有着相互承接的关系。从原始 民主到古代奴隶主民主,从古代民主再到资本主义民主,从资本主义民主再到社会主义 民主,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联系。我们不能割断历史。社会主义民主在扬弃了资本主义实 质内容的同时,也吸收了资本主义民主某些合理的东西。这些东西实质是人类政治文明 的共同性成果,不能为资本主义所独享。”“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方向的前提下, 在保持我国政治体制优势的前提下,可以借鉴资本主义民主中的某些合理的因素,这些 因素实际上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劳动人民本来就是它们的创造者。这些因素恐 怕与市场经济的属性相仿,是形式要件而不是实质内容。它们不外是指权力的制约监督 、法治、民主的程序等等。事实上我们已经这样做了,比如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比如 在市场经济立法过程中对某些国外的法律的借鉴、移植等,有一些事情我们正在做,正 在逐步完善。”(注:王贵秀等著:《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建设》,经济科学出版 社1998年版,第173、177页。)在这里,王贵秀等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其一, 民主和法治都属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继承关系;其二,权力监 督和制约、民主的程序、法治等属于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属于政治形式要件而不 是实质内容,社会主义国家是可以借鉴和移植的。
《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丛书主编俞可平在《主编前言》中强调:“把反对照抄照搬外 国的政治制度,歪曲为一概反对学习和借鉴,与一讲学习国外的制度就歪曲为完全照抄 照搬一样,是十分庸俗的和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国外一切先进的和合 理的东西,包括国外的政治文明;因为每一种政治文明中都可能包含着某些人类共同的 基本价值,如自由、平等、民主,以及保护这些基本价值的共同制度,如对权力的制约 机制,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机制,等等。但是,这种学习和借鉴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 ,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俞可平主编:《各国政治体制》丛书,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潘伟杰、陈应春在《论西方政治文明的近代政治哲学基础》一文中指出:“政治哲学 能使我们理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来源、内涵和动力。为了理解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 必须了解西方政治哲学。”“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和西方政治文明 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一面旗帜,引导着西方政治文明的走向。”文章从理 性主义的政治思维、智性主义的政治传统、制度主义的政治设计、个人主义的政治取向 的四个方面考察西方政治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注:潘伟杰、陈应春:《论西方政治 文明的近代政治哲学基础》,《欧洲》1998年第1期。)
朱勤军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权力制约机制》一文中指出:“虽然每个时代权力制约 的思想和政治现实,都不可避免地以不同形式和内容展现那个时代的政治发展的特征, 然而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权力制约的学说及其实践,涉及到人类政 治发展的共同性问题。”(注:朱勤军:《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权力制约机制》,《探索 与争鸣》1998年第6期。)
刘瀚、洋龙在回顾50年来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进程时,特别强调了政治学对于政治文明 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指出:“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政治现代化需要政治学理 论的支持和指导。特别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事关重大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 解决都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必须借助政治的手段。”(注:刘瀚、洋龙:《50年来中国 政治学》,《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林尚立在《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一书中说:“正如社会主义本身具有高度的合理 性一样,当代中国政治形态也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不仅体现在人民民主的精神原则上 ,而且体现在民主共和的制度形态上。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应该看到当代中国政 治形态是按照现代政治原则和现代民主精神确立起来的,既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伟 大成果,同时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种体现。”(注: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 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4页。)
王惠岩在《论民主与法制》一文中强调:“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是完善民主集中制,而不是向三权分立制度的演变。在我国,只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而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道路,搞三权分立的议会制、总统制,否则只 能是政治文明的倒退,而不是进步。”(注:王惠岩:《论民主与法制》,《政治学研 究》2000年第3期。)
王邦佐等编著的《中国政党制度的生态分析》一书,第一章的标题即是“中国政治文 明的转型与政党发展”。书中写道:“这里之所以选用政治文明而非政治文化的概念, 主要是考虑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野,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的政 治文明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注: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生态分析》,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8页。)
虞崇胜在《浅议政治文明建设》一文中对政治文明的定义和结构作了简要的说明:“ 所谓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 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 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是由这三个 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注:虞崇胜:《浅议政治文明建设》,《武汉大学学报》200 0年第3期。)
高健生在《政治文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一文中,充分肯定了20世纪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并对21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 设作出了若干理性的思考:首先,充分认识与注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 的历史地位与贡献;第二,充分认识与注重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 设有效途径的客观必然性;第三,充分认识与注重维护、保障政治文明建设中主体利益 的极端重要性;最后,充分注重与认识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特点、经验和规 律的研究。(注:高健生:《政治文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教学与研究 》2001年第2期。)
政治学家们对政治文明如此广泛的关注,当然不是为了赶时髦和追风潮,而是说明政 治文明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从中央领导层对政 治文明问题的高度重视中也可窥见一斑。
四、中央领导层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应该说,在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中央领导集体就已经认识到经济建设的发 展离不开政治文明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前中国最大的 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已认识到搞经济 建设、搞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政治保证。与此同时,中央中央在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的历史任务时,实际上也已包括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
比如,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在谈到如何发挥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实际上已经初步规划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蓝图——“政治上 ,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 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 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 2页。)
又如,1981年11月赵紫阳在第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当前的 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中指出,精神文明的范围很广,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两 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是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这是由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 并且强烈地反作用于社会制度性质的。(注:赵紫阳:《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 设的方针》,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强调社会政治思想建设,并突出社会政 治思想与社会制度的联系,足见对政治发展问题的重视。
再如,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 决议》中所讲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实际上已经包括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决议指 出:“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 中的重要体现。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 ,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马克思主义批判地 继承资产阶级的这些观念,又同它们有原则的区别。从根本上说,资产阶级民主是为维 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社会主义在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上,为充分实现人民当 家作主,把民主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要历史教训, 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我们党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强调党必 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切实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 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民主和法制、纪律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法制,体现人 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动 ,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根本问题 是教育人。”在这里,决议不仅阐明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而且规定了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还将“教育人”——即政治主体建设作为民主 与法制建设的根本问题提了出来。抓住了民主建设、法制建设和主体建设这三个方面, 实际上已经抓住了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因此,完全可以说,这个决议既是一个关 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决议,只是当时尚未使用政 治文明这个概念罢了。
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的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跟进,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邓小平甚至强调 :“我们所有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注:《邓小平文 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1987年10月召开 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一项突出的任务提到了全党的 议事日程。与时同时,在思想理论上,我们对于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986年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时曾经讲:“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 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66页。)
邓小平虽然并未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已经多次讲到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内 容。比如,他提出过“一定要有两只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 ,一手抓法制。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为什么要有一条坚持人民民 主专政?只有人民内部的民主,而没有对破坏分子的专政,社会就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 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现代化搞成功。”(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54页。)这里的“一手抓建设”,可以理解为抓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而“一手抓法制”及展开论述的抓民主和抓党纪国法,就是强调要抓好政治文明建设 。他还说过:“我们一手抓紧抓好改革开放,一手抓紧抓好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 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注:《邓小平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类似的讲话还有:“要两手抓,一手抓改 革开放,一手抓严厉打击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6页。)在这些论述中,实际上都包括了政治文明的内容。
1995年9月27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发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 治”的号召。他说:“我们的高级干部,首先是省委书记、省长和部长,中央委员和中 央政治局委员,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 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注: 江泽民:《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人民日报》1996年1月17日。)
1996年3月3日,江泽民在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的党员负责同志会议上的讲话中又 突出地谈到讲政治的问题。他说:“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这是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也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没有强有力的政治 保证,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关于讲政治的意义,他从六个方面作了深刻的阐述:“ 只有讲政治,才能保证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把国家的法 律、法规,贯彻到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干 扰,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讲政治,才能动员、鼓舞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 党和国家确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只有讲政治,才能正 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有力地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和各种形式的 犯罪活动,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只有讲政治,才能妥善处理各种利 益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 好;只有讲政治,才能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总揽和 驾驭全局的能力,从而提高领导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只有讲政治,才能坚持 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证党的坚强团结、党同人民群众的坚强团结,保持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总之,坚持讲政治,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注:江泽民:《关于讲政治》 ,《人民日报》1996年7月1日。)
透过江泽民的上述讲话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从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总的角度来谈论政治问题的。他所说的讲政治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既包括政 治意识方面的要求,如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也包括了政治制度方面的规 定,如政治纪律、政治规范等;还包括了政治行为方面的内容,如政治鉴别力、政治敏 锐性等。特别是他将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两类不同 性质的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工作能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作为讲政治所要达致的目标,这实际上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把握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 内核。
与提出讲政治的问题的同时,江泽民又在系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 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治国方式进行了全面概括,提出了将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并将法治归于政治文明的范畴,正式使用了 政治文明的概念。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 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 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 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 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在这里,江泽民十分明 确地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个概念,这在中共中央三代领导层中还是第一次。
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江泽民在谈到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 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 的政治局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 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 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 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注:《人民日报》2002年6月 1日。)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至此,政治文明这一 令人神往的概念全面地进入中国政界和学界的话语体系。
从1844年马克思在一份研究提纲中使用“政治文明”一词到2001年1月江泽民正式使用 “政治文明”的概念,其中相隔了150多年。在这一个半世纪里,人类社会发生了极其 深刻的变化。然而,从总体上看,人类对于政治文明的追寻,不是减弱了,而是变得越 来越迫切了,人类与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了,乃至有人说“这个时代的人类是政治 化的人类。”(注:参见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 页。)应该充分注意到的是,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出来,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 一次,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从社会主义政治理 论和实践的角度看,明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任务,无疑是社会主义政 治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它标志着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已 经进入了理性的阶段。2002年12月4日,胡锦涛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二 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 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的新的重大认识,也是我们继续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注:《人民日报》2002年12月5日。)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 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上,基本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思 想文化上,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相对而言,经济建设和思想建设抓得要好 些,政治建设和政治改革相对要差些。因此,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 有必要明确提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正如郑必坚所指出的指出:“回顾我们过去 二十多年的奋斗历程,有经验,也有教训。其中一条重要教训,就是在一段时间里,出 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失误。这是邓小平提出并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 。对经济建设、物质生产力这一手抓得比较硬,对精神文明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手 抓得比较软。这两年我们党把‘政治文明’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 标提了出来,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这种构想。”(注:《光明日报》2003年6月9日。)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小 康社会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它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但又是一个接近发达阶段的过渡阶段。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小康社会就是物质 产品比较丰富、人民生活比较殷实、国民生产总值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社会。实际 上,小康社会从来都是人类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礼记》中所说的小康社会就有 “正君臣”、“定制度”等内容。在孙中山先生的小康社会理想中,也包括了三民主义 和五权宪法等政治文明的内容。因此,必须将政治文明视为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将政 治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 目标,说明我们党已经深刻把握了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真谛。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任务,说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有了 全面而准确的把握。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从来都是文明整体的发展,没有只有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发展而没有政治文明发展的社会。翻开人类文明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人类文明的进化发展,总是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最初表征,不仅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剩余和文字的使用,而且还表 现为阶级或等级的分野和国家政治权力的产生。古希腊留下了丰富的文明遗产,不仅包 括一度发展的商品经济、自由探索的精神、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而且还包 括对个人自由和责任的强调、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近代资产阶级创造的文明成果异 彩纷呈,但最基本的仍然是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方面,其中既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 和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的基本理念,还包括民主的政治体制和规范的政治运作程序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一定是文明整体的发 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重要 优势。因此,党中央在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之后,又提出了政治文 明建设的任务,说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有了全面而准确的把握,这对于推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政治文明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有 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建设一定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获得长足的进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 性和优越性也将进一步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