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至13日,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国策,不断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文化的繁荣发展又促进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中国政府“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的国策,为中国树立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互学互补的良好国际形象
以云南为例,新中国成立后,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成就非常突出。1999年,云南省委、省政府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实施了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战略,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这一发展目标列入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2007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新目标。云南省充分利用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制定了各种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把云南的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得红红火火,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云南省民族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丽江市的大研古城和东巴文化古籍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名录,极大地提高了云南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知名度。目前,在云南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全省已抢救少数民族文献古籍两万余册(卷)、口碑古籍1万多种,并整理出版了600多册1万多种。其中有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获得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也在陆续出版中。云南还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了包括《云南映象》、《印象•丽江》等在内的许多艺术精品。如今,不但有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民间艺人走向世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慕名来到云南,体验云南的民族文化风情。
近年来,笔者参加了许多聚焦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学术活动和文化展览、艺术节等活动,也曾在国外大学开课讲授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在这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很多外国朋友惊讶于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他们很钦佩中国政府扶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国策。2003年应美国华盛顿州惠特曼学院之邀,笔者在那里开设了“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及其现代性”和“中国纳西族的文化和艺术”等课程。去听课的不仅有很多年轻学生,还有他们的家长,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笔者感到,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多元文化并不是很了解,通过国际交流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是个非常好的方式。
2006年到2007年,一批云南少数民族乡土艺术家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中国文化艺术节”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民间文化艺术节”。他们不仅在著名的肯尼迪大剧院、华盛顿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展示云南少数民族乡土艺术,还到美国各大城市及大学中进行交流,展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作为这些活动的前期策划者、参与者,目睹国外友人对中国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现状有更为真切的认识,笔者感到非常自豪。
现在,到云南访问的各国代表团、大学生访问团越来越多,笔者常常以一个少数民族学者的身份,应邀给他们讲授云南民族文化。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外国各界人士不仅深入地了解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感受到了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国家政策和国家的扶持力度。笔者从这种国际文化交流中,强烈地感觉到,我国政府这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的国策,为我国树立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互学互补的良好国际形象。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创性,都蕴含着自己的生存智慧和人性化的因素,如果各个民族都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那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将呈现出一种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繁荣的态势
这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提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会议再次强调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的理念。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角度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观念,是协调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国民族众多、文化多样,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互补互学的宝贵资源,是激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蓬勃生机的重要源泉。因此,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5月在云南进行调研考察期间,提出了“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观点。他说:“必须从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等方面加强工作,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和发展。”这个观点对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胡锦涛同志当时在我国民族最多、文化最为丰富多样的云南提出这个观点,更有一种独特的意义。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创性和精华,都蕴含着自己的生存智慧和人性化的因素,比如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和文明,有利于该民族在特定环境中持续发展的传统地方性知识和充满奇情异彩的民俗、民间艺术,如果各个民族都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借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互相补充,那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将呈现出一种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繁荣的态势。
这次会议强调要“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笔者的理解是,民族性就是要突出每个民族的特点和个性,以人为本,科学地确定民族地区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充分发挥各地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要有一种理性的“文化自觉”,不要盲目地趋同和赶时髦,要冷静地看待自己文化的利弊,学习异文化的长处和优点,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保护、发展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也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不断创新。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是使一个民族的文化充满生命力、活力和魅力的重要因素,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保护好各民族的文化资源、培养好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最根本的基础
这次会议还要求,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会议强调,要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纳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战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之间关系的高度认知和重视。
笔者认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表征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中国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各民族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充分吸收中国56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此次会议的另一个特点是非常务实,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举措。比如,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将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以边疆、基层和农牧区为重点,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实施少数民族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三是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创作、传播方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群,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四是进一步拓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实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精品战略。会议同时强调,要进一步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营造出精品、出效益、出人才的环境,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供有力保障。
要做好上述工作,笔者认为保护好各民族的文化资源、培养好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是最根本的基础。结合云南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实际,笔者认为需要切实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是当务之急。目前,由于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带来的冲击,加之地方性知识教育薄弱,民间文化人才培养等机制不健全,民族传统文化后继乏人是个普遍现象。加强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后继有人、活水长流的重要保证。
要保证民族文化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让各族民众在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是密切不可分的。
加快探索保护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经验。比如,云南丽江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它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难题,包括丽江古城居民在旅游发展中大量外迁,本土文化在不断衰落等。如何在这样重要的文化遗产地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探索出“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这是需要思索的问题。
把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繁荣作为考核当地官员的一项指标,督促其潜心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把好决策、审查关。
原载《中国民族报》2009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