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一词,中国古已有之。《辞源》对此的解释是:“实施变革以应天命。”古人认为帝王受命于天,故称改朝换代为“革命”,如“汤武革命”、“周革殷命”等。近代以来,这个词的意义经过了改造,故《辞海》释为:“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所进行的重大变革。是事物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其内容包括生产革命、社会革命和思想革命等方面,是一种质变,与“进化”一词代表的渐变相对应。总之,“革命”这件事,也许会付出代价,总的来说却是好事,甚至大好事。
不论中外,历史上都发生过无数次属于重大变革的革命,但最重大、最关键的革命只有两次。一次发生在距今约1万年前,称新石器革命,人类从攫取经济——像亚当和夏娃一样,以采集和渔猎的方式向自然界直接攫取——变革为以农业和畜牧的方式自己生产产品的生产经济,由此导致了第一产业即农业的产生和社会的加速发展,并诞生了建筑。为什么在此以前两三百万年间人类发展得那么缓慢,就是因为没有发生过“革命”。您看,“革命”不是一件大好的事吗?还有一次有足够资格可以与新石器革命相匹的伟大革命,就是与我们现在所谈密切相关的、以1781年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产业革命”。此前此后,还伴随着1642年的“英国大革命”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社会革命和思想革命。这些革命,标志着第二产业即机器工业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社会及“近代”(世界史一般以1642年英国大革命为近代的标志)的开始。此后,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为标志,世界进入“现代”,建筑也终于酝酿出了一场革命。再后,在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开始的“当代”,建筑一直都处于迅猛的发展状态之中。这场建筑革命,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最伟大的一次,不是“进化”,不是渐变,而是脱胎换骨的质变。
但在西方近代建筑的前期,本书认为即从1642年至19世纪中叶,建筑仍沿着传统的路子沿续着,流行着体现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的新古典主义和以哥特复兴为特征的浪漫主义,还有融各种传统式样于一身的折衷主义等。总之,都是在传统式样的基础上企图加以创新的努力。结果却并没有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时代的新的局面。这种趋势甚至延续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不但在欧洲流行,也传到了美国,以及西方列强的各殖民地和中国的租界区。但在19世纪中叶到近代结束以前的近代建筑晚期,也可称为现代建筑的萌芽期,一部分建筑采用了新的材料、新的设备、新的结构方式和新的施工方法,人们的建筑观念也开始更新,不再在古人那里讨生活了。这一趋势从欧洲开始,几乎同时也在处于迅速崛起的态势之中、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美国流行。关于建筑艺术的各种探索随之展开,终于迎来了一战以后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流的一次伟大的建筑革命。西方的建筑面貌几乎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发生了两三千年来从来没有过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如果说,以“合理主义”、“理性主义”和“国际式”为代称的“现代主义”建筑的着眼点,还更多地是从物质的层面对传统进行革命,来不及在精神层面进行更多努力的话,那么,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也即当代,人们对它的所谓“国际式”和缺乏人情味又产生了不满,迎来了当代建筑以“后现代主义”为标志的又一次发展。但“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负面因素也被进一步放大了,形成了一股实际建造得并不多而经过炒作声势却不小的各种各样的“先锋派”。然而,现代主义的核心精神至今并没有消失,自身也在向着精神性的充实的方向继续发展着。可以预料,如果我们不把“现代主义”特指为开始期的一种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现代主义”将不会消灭,只会发展。
那么,我们中国应该怎么办,怎么思考呢?也许这本叙述这个历程的小书,可以提供某些参考。
萧 默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