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默:《世界建筑艺术史》第三卷《华彩乐章》前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25 次 更新时间:2008-12-09 17:28

进入专题: 世界建筑艺术史  

萧默 (进入专栏)  

梁启超曾提出过“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指的主要是东方,即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和印度。这“四大”加上古代美洲,是本书前两卷的主要内容。然而放眼全球,至少还有两大文明即起源于希腊的西方文明和初创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就其影响来说,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至少可以与中华文明比肩,虽然这两个文明产生的时间相对于“四大”来说要晚一点甚至晚得多。

例如,公元前约12世纪在希腊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不但也具有文明起源的性质,而且影响地域极广,包括整个欧洲,随着“新大陆”即美洲的发现,又传到南北美洲、澳洲、全球各西方殖民地以及列强在中国的租界。直到现在,主要在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现代文明,更发挥着遍及全球的作用。迟到公元7世纪才产生的伊斯兰文明虽然不具有“文明起源”的性质,是在其产生地和周边地区的文明已达到相当高的发展程度时,在它们的基础上衍化而成的,并与西方文明关联较多。但它的影响和意义也并非等闲,直到现在,还流传在几十个国家9亿人口当中。所以,如果不光是谈“古”,也不光是谈“起源”,要说在世界曾经出现过的七种主要的独立文明和与其相应的七个建筑体系中,最重要的应该只有“三大”,即中华文明、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是合乎事实的。本册将专就西方和伊斯兰两大建筑体系进行叙述。

西方古代建筑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开始的爱琴海文明的废墟上,肇兴于公元前约12世纪的古希腊。从公元前二世纪古罗马兴起以后,西方建筑体系又长期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流行于广大欧洲。西方建筑先是以神庙以后以教堂为主,还有宫殿、府邸、园林、城堡和公共建筑。若与中国古代建筑相比,西方建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波起云涌,新潮迭起,风格屡迁,起伏变化十分鲜明,虽代有继承仍表现出明显的断裂性。至17世纪中叶以英国大革命为标志的近代以前,其全部历史大致说来有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早期、拜占廷与俄罗斯、前哥特(罗马风)、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等许多风格的递相出现。若以曲线表示,中国建筑就好象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有所起伏的曲线,西方建筑则像是一些似断似续的、颇有重叠的许多起伏甚大的波状线的不断涌现。

这是怎么造成的呢?却不容易很快得出一个答案了,总的来说,应该仍然是由中西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决定的。

西方文化有两种基因即“两希文化”。所谓“两希”:一为古希腊人创造由古罗马人继承并发展的古典文化,其核心的精神即“人本”;另一是由古希伯来人创造的基督教文化,经以后的演变,强调“神本”。二者常处于激烈的碰撞之中,建筑风格正是随着二者的消长而发生转变的。中国则一向并不重视“神本”,从来都是“人本”的,但却是以君权为中心而与西方古典文化重视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人本”不同。此外,西方与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有极大的不同。前者的多中心使得在分散的许多个中心之间的空隙,容易滋生出从事工商的市民阶层,最后诞生出资产阶级;后者则长期以大一统的皇权为唯一的中心,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被扼制的状态,社会发展相对迟缓,近代以后,竟从当初的远远高于西方而骤然瞠乎其后并愈演愈烈,直到上世纪末叶,势态才开始发生转变。这些,都源于中西文化的深刻不同包括伦理观和宗教观、心理气质、审美趣味及自然观等多方面的巨大差异,乃形成了中西建筑文化各自的鲜明特色。

伊斯兰建筑体系以伊斯兰教教义教规为其精神支柱,早期主要以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半岛、西亚和埃及)为中心,帝国衰落以至灭亡以后,伊斯兰文化却并未衰落反而更加扩张,东伸至波斯、中亚以至印度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并及于中国部分族群,西至西北非和西班牙,北边包括土耳其、希腊和东南欧,南达东北非洲,传播范围很广。可以认为伊斯兰建筑除阿拉伯帝国时代的早期探索外,是以波斯(今伊朗)和中亚流行者为正宗,并吸收了某些古波斯地区的传统因素,也有经拜占廷接受的欧洲影响。在立方体上覆盖高穹窿、各种尖拱和广泛采用彩色琉璃面砖是它的几个显著的形式特征。印度伊斯兰建筑基本持续了这一传统,只是将原先多采用砖砌改为全部以石头建造。其他广大地区皆结合本地因素,式样有所不同,统称为“混合伊斯兰式”。伊斯兰建筑的主要类型是礼拜寺、圣者陵墓、王宫和花园。即至今天,在广大的伊斯兰世界,伊斯兰建筑仍有强大的影响。

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如何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相得益彰,化冲突为互补,同时保持各自优秀的一面,是摆在当今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了解与理解,是解决这一课题的首要前提。

萧 默 2006年10月

进入 萧默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世界建筑艺术史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01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