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稼祥:欧元与美元争霸:人民币的机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48 次 更新时间:2008-11-24 23:53

进入专题: 金融危机  

吴稼祥 (进入专栏)  

一,寻找替罪羊

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金融峰会,无疑是全球各大货币体系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一次会议。作为前哨战,欧元区政界和舆论界把炮口一致对准美国,把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罪责的板子,都打在了美国约翰牛肥肥的屁股上:什么金融市场过度放纵论,美国金融当局监管不严论,金融从业者过于贪婪论,美国的过度消费论等等,不一而足。

不仅美英金融界是转嫁危机的高手,在其金融评论界,此类高手也是鹰集隼聚,这不,有人把牛牵走了,还想让中国拔桩,把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责任推给中国。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兼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10月8日发表一篇有标题党之嫌的文章《亚洲的报复》,说华尔街和伦敦疯狂放纵的金融创新行为和借贷消费,是被某些亚洲国家的超低利率鼓励出来的,而以中国为首的顺差大国把过剩的美元返投美英金融市场,直接导致美英能够压低利率,因此巨额顺差国是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英国智库欧洲改革中心经济学家西蒙·泰尔福德说得更露骨:美国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替罪羊”,如果没有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国“过度储蓄”的话,危机就不会发生。

这如果不是自己拉稀,怪茅坑漏风,就是自己挥霍,埋怨别人不买单。寻找替罪羊的目的,是为了到华盛顿拿它祭刀,一是要它引咎解囊,为别人惹的祸买单;二是免谈金融权力分享。

二,欧元的挑战

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的序幕上演于1990—1992年的欧洲,那就是众所周知的英镑危机。那次危机给美英以及欧洲金融界的教训至少有两条:第一,实体经济决定其货币的最终地位,从中获取丰厚利润的美国金融家索罗斯,看准的就是这一点,他赌的就是英国经济相对于德国经济的疲软,所以狙击的是英镑;第二,经济体规模决定货币规模,货币规模决定其抗风险能力的大小。苏东波后,两德统一,经济体规模远超英国,因此,与马克相比,英镑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一点,又被索罗斯赌对了。索罗斯不仅是伟大的金融战略家和操盘手,甚至还是金融哲学家,他可是英国大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高足。

从那以后,欧盟金融家可能牢记的是第二条教训,所以加快了欧元临盆的步伐;美英金融家牢记的也许是第一条教训,他们发起货币衍生攻略,然后让实体经济决定最后胜负。

果然,1999年1月1日,欧元一进入国际清算系统,债券市场,以及货币兑换系统,就来势凶猛,咄咄逼人,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节节攀升,美元对欧元则持续贬值(除了短期小幅回调),从2001年7月到2003年的11月中旬的两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美元贬值了42.7%。

到2007年10月17日,欧元对美元汇率达到1:1.43,同年11月21日上午,欧元兑美元一度达到1:1.48856,最高达到过1:1.5以上。虽然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从今年7月以来),欧元兑美元已经深度下滑逾3000个基点,10月26日,欧元/美元汇率最高仍达1:1.29。

货币霸权,也就是某种货币在国际货币流通中的统治地位,一般表现在垄断计价单位、清偿手段、支付手段和保值手段上。美元相对欧元的贬值,损害了它的保值手段,而美元相对于欧元供应量的萎缩,损害的则是它的清偿手段和支付手段。

早在2004年12月,国际清算银行27日公布的统计数字就显示美元已经沦落为世界第二大货币,在那一年的头9个月,在全球外汇债券与货币发行中,欧元已取代美元成为发行量最大的币种:截至当年9月底,全球债券和货币发行总值为12.158万亿美元,其中5.431万亿为欧元,4.765万亿为美元,8830亿为英镑,5010亿为日元。

到今年上半年,从基础货币看,欧元相对于美元的供应量更是大得惊人。M1(只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隔夜存款)的发行量:欧元为6.0727万亿元(美元,下同,5月8日),美元为1.3883万亿元(6月8日),人民币为2.2362万亿(5月8日),日元为3.6414万亿(4月8日),英镑为1.9907万亿(5月8日)。

按照M1供应量来排序,世界5大货币的排列顺序是:1,欧元;2,日元;3,人民币;4,英镑;5,美元。当然,一种货币的现金流通量和隔夜存款量越小,可能越表明其信用程度高,但是,除了人民币外,欧元、日元和英镑也都是信用程度很高的国际货币,美元M1供应量沦落到在5大货币中垫底,这绝不是与一个货币帝国巨型雕像相称的底座,美元要保住自己的霸权,必须奋起反击。

三,美元的反击

反击的第一措施,就是失之M1,收之M2和M3。说得具体点,就是,基础货币美元的供应量萎缩,那就让美元不断衍生,也就是不断虚化,不断发泡,从而让美元的衍生供应量超过所有其它货币,我把这个叫做美元的“衍生攻略”。

这个攻略的效果奇佳。M2(M1加上两年到期的协议存款,或者3个月内可兑付的支票存款)的发行量:欧元为12.0399万亿元(5月8日),美元为7.6881万亿元(6月8日),日元为6.9016万亿元,人民币为6.3630万亿元,英镑为3.2911万亿元。按照M2供应量,5大货币的排序是这样的:1,欧元;2,美元;3,日元;4,人民币;5,英镑。第一步衍生,美元就从最后一名上升到第2名。

再看M3(M2加上协议回购证券,短期资金市场互助基金,以及两年期债券),欧元为14.2万亿,美元为13.8万亿,日元为11.367万亿,英镑为3.882万亿,人民币没有统计(2008年货币供应量数据来源于“Global Money Supply (2008 Update)”一文,虽然美元M3在供应量上仍然少于欧元,但少的幅度大大下降了:M1的发行量,欧元是美元的4.374倍;M2的发行量,欧元是美元的1.566倍;而M3,美元与欧元基本持平,只差了0.4万亿。如果在衍生的道路上多走一步,比如衍生到“CDS”( 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掉期”)和“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资产担保债券”),美元信用产品的供应量就会大大超过欧元,否则,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不可能对世界产生如此大的冲击。

那么,美国金融家就不担心因此触发全球性金融危机,自己跟着遭殃吗?说不担心,缺乏证据支撑,不过,华尔街的算盘比别的地方算盘大,却也是事实。利用美国特色的过度消费生活方式,过度衍生金融工具,既有巨额利益,也有极大风险。但是,对华尔街和美国金融当局来说,利益和风险是不对称的。利益自己独享:高管获取超额花红和天文薪酬,美元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即使次贷证券崩盘,建在美国的房子谁也拿不走,别国的债权却可以借破产保护赖掉。风险却要全世界共担,即使全球信用崩溃,对美元比对其它货币更为有利。

这是因为美国金融决策层相信:实体经济决定其货币的最终地位,假如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世界金融格局重新洗牌,美元不仅不会输给欧元,甚至可能收复失地。虽然欧盟扩张到了27国,总人口近5亿,超过美国(3亿多一点),但欧元区只有15国,总人口3.2亿,与美国大体相当。至于国民生产总值,2007年,欧盟27国为16.8万亿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美国为13.8万亿美元,而欧元区15国为8.847万亿欧元,按照现在的汇价(1.2743,2008年11月2日),只有11.27万亿美元。

即使不说欧元区15国经济体没有美国大,也只能说旗鼓相当。但是,一旦发生危机,非欧元区12国中的某些国家其实还是次发达国家,危机带给它们的打击会更深,恢复会更难,因而会拖累欧元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滑,从今年7月以来,下降了3000多个基点。美元止住了对欧元长达7年的跌势,被《金融时报》称为“美元的微笑”。美联储的嘴巴张得更大,它哈哈大笑着说,自今年9月份以来,美元对26种主要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上涨了8%,对欧元比价从7月初到现在已回升16%,与英镑比价达到了16年来的最高位。

世界中了华尔街和美联储的招了。

四,人民币的机会

最后,说几句人民币。

从上述所引资料可以看出,就其基础货币供应量来说,人民币已经是世界第3、第4大货币,到2009年底,人民币取代日元稳居M1和M2供应量世界第3位是有指望的。这是好消息。

不太好的消息是,人民币在M3供应量一栏里,还是空白,卢布也是。我们因此规避了金融危机,但也损失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应该分享的衍生利益。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应该汲取的教训,是要加强金融监管,而不是停止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也不必谈衍生色即变。

我们的实体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中最富增长潜力的,我们的经济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有我们增长潜力的,可能没有我们的经济规模大;接近我们经济规模的,也许没有我们的增长潜力;有我们的规模,也有我们增长潜力的,或许没有我们经济体的素质好,我们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制造业,而不是出卖能源。

这为人民币成为世界性货币提供了机遇,但还没有到与欧元和美元争霸的时候。华盛顿金融会议,应不应该成为人民币和美元离婚的会议,还难下结论,但有一点值得一提,目前“美元的微笑”肯定不是新郎的微笑,更可能是垂危病人的回光返照。随着欧元区扩大到所有欧盟成员国,美元从世界宝座上退位是早晚的事情。到了与欧元谈情说爱的时候了,虽然不是谈婚论嫁。

2008年10月27日—11月2日于北京

——原载《中国体制改革》杂志社《改革内参》观察版2008年第32期

进入 吴稼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危机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52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