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德国的高等教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359 次 更新时间:2023-11-24 14:48

进入专题: 陈洪捷   其他  

陈洪捷  

时间:10月11日(周四) 晚7:00

地点:三教107

主讲人:陈洪捷,北大教育学院教授.

讲座内容:

对今天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德国似乎不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地方,想去德国留学的人好象是很有限的。但是如果回顾20世纪的高等教育的话,特别是20世纪初,情况却完全不一样。所以可以说,20世纪的德国教育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初是高峰期,到20世纪末已经再也不再处于领先的地位了。我可以举出两段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评价的话。在19世纪末一位法国学者谈到:“在科学的各个领域,德国毫不例外居领先地位。德国一国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已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各国的总和。这是不争的事实。德国在科学上的优势可以和英国在贸易和海上的优势相媲美。”德国人自己当然更自豪。一位德国教授在1900年说到:“在宗教或是艺术等其他领域,其他民族或许胜过我们,但德国精神在本世纪的科学领域凯歌高奏,胜过其他国家。科学是我们的荣耀。”像这种言论在20世纪初是非常多的。研究科学史的专家们曾经提出过世界的3个科学学术中心。首先在英国(从17世纪开始),之后在法国。到了19世纪下半叶之后,科学学术中心就移到了德国。德国的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20世纪初。到了20世纪末,德国人又是怎么看自己的大学的呢?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说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们的大学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德国今天的大学没有一所能够享有德国大学当年的地位。”还有人说:“德国大学从本质上‘烂掉了’。”这个言论是相对一战后德国的一位教育官员所说的:“德国大学在本质上是健康的。”这句话说的。很多人是同意这种说法的。他们认为德国大学现在的问题太多,已经病入膏肓了。我们现在就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原来成就辉煌的教育体系为什么经过了一个世纪就沦落为一个2、3流的体系了。

一、历史发展的历程

要了解20世纪的德国大学必须先对19世纪的德国大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名字:威廉•洪堡。他既是一位语言学家、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大学改革者。在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通过建立柏林大学,产生了一套德国大学特有的理念,之后在整个德国推行开来。19世纪的这个改革使德国大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扭转了整个西方世界高等教育的总趋势。因为从17、18世纪以后,整个欧洲的大学都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况,处于发展的低潮。许多人都认为大学这种古老的形式应该淘汰了。洪堡的改革给予了大学新的生命,推动了整个欧洲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德国的大学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改革,创造出了一个比较好的体制,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所以德国在学术的成就也特别的显著,得到了整个世界的承认。在19世纪洪堡改革不久,德国的大学在欧洲就享有了很高的声誉。很多外国的学生都到德国来留学。其中以美国学生最多(因为当时美国的高等教育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很多学生都选择去歌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据统计,在几十年中一共有1万多名美国学生到德国留学。他们学成回国以后,对美国的高等教育起了深远的影响。如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基本上就是留德的学生建立起来的。所以这所大学也被称为是巴尔的摩的歌廷根大学。特别是美国引以自豪的研究生制度也是从德国移植过去的。

20世纪德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几个时期:

1、帝国时期。1871年德国统一,建立了帝国。此后德国的社会、经济都得到比较快的发展,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20世纪之后,德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首先是德国大学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数量都成倍地增长。比如,19世纪60年代,柏林大学教自然科学的教授只有7人,到1900年就增长到22人。人文科学的教授在60年代只有20人,1900年增长到48人。到了20世纪初,德国大学继续保持它的优势,在世界上也形成了很大的势力。这里有一个例证,那就是,德语在20世纪初是国际科学界通用的语言。当时很多英国的学术杂志论文的题目都是德语的。不管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德国世界知名的学者都很多,阵容非常强大。但是好景不长,190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对德国大学的影响非常大。首先,德国大学的教授坚定地站在政府一边,支持政府的战争行为。许多教授和学生还亲自上前线打战。战争失败以后,国际学术界对德国学术采取一种敌视的态度,不让德国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组织,取消使用德语。再加上战后经济情况不好,对大学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转折点,德国大学从一个非常高的地位下降了一个档次。

2、魏玛时期(1918——1933)。在这个时期,德国大学总体来说还能保持比较高的水平。最初战后对德国有抵制情绪的盟国学术界也放宽了对德国学者的限制。这个时期对大学影响大的情况还有学生的增加。以前德国大学生一般都来源于社会中层以上的阶层,社会下层是没有机会上大学的。所以学生的人数很少。魏玛共和国建立之后,许多社会下层的子女都可以上学了。这样,大学生的观念也出现了变化。很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不把学术和学问看得太高尚了。这样,很多人认为德国大学的思想境界有所下降。他们把这些为了挣钱而来读大学的学生称为“Brotstudent”。紧接着又是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这样给大学的影响就更大了。大学教授的待遇急剧下降。在帝国时代,教授的收入是一个普通职员的7倍,而在魏玛时期降到了2倍。教授当然会不满意了。此外,教授们还对共和体制不满意。因为教授一直都是国家养的,他们对帝制一直充满了忠诚之心。所以他们对共和制一直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从来就不予合作,甚至在课堂上公开攻击政府。所以,当时的大学一种保守的势力占据了上风。但是从学术上看,魏玛时期德国大学基本上还保持了实力。

3、纳粹时期。希特勒1933年一上台,实行一种纳粹的政策,这次德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和毁灭性的损失。其原因首先在于希特勒的种族理论。他要在国家所有的工职部门中排除犹太人。而德国的大学教授都是国家的工职人员,所以也在被排除之列。他们很快被解除了教职。此外,大学中思想比较解放的人也统统被开除出校。仅33—34年一年就有15%的大学教授被开除。34年之后,不断地还有人离开大学。有的学者直接就被关进了集中营,最后就死在集中营里。大部分人流亡到了国外。他们流亡到所有可以去的国家,英国、法国、日本、北欧各国等等。后来,大部分人到了美国。除了教授以外,还有大量的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也离开了学校。美国有一个统计,从33年—34年大约有7000多德国大学的流亡者到了美国。其中大学教师有2500人左右。美国在这时也抓住了这个收罗人才的好时机。美国的政府、民间都采取措施收留这些学者,并给他们提供职位。

德国的学术水平之所以在20世纪初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靠从19世纪开始一代代学者积累下来的。德国在各个学术领域都形成了一个学者的梯队。而突然一批人出了国,而这些人又都是具有新思想的人。他们到了美国,对美国的学术贡献非常大。柏林大学当时心理学研究所的所长Wolfgang Koehln因为为犹太人说话,也被赶了出来,到了美国,成 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后来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此外还有研究政治学的Hans Morgenthau等等。而留下的人大部分是效忠于希特勒的,他们研究一些所谓的什么日耳曼物理学、日耳曼人种学等学科。从1933年到1940年,德国大学生的数量减少了一半,教师的损失也是非常之大的。所以有人估计,希特勒在台上的这12年,使得德国的学术倒退了30年。损失最大的是自然科学,损失了500多名教授。其次是医学,损失了450名教授。人文学科的损失了近300人。

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后德国分裂为东西德。东德按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虽然占领西德的英美要求要对西德的大学进行民主化的改革,但是事实上改革进行得非常不彻底。因为德国的大学一直非常保守。最主要的改革是在60年代。改革的方式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增加高等教育的就学机会,建立了许多新型的大学。德国传统的大学只有两类,一种叫大学,一种叫工业大学。60年代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高等学校(Fachhochschule),中文可以译为“高专”。这类学校学生的培养比较快,也比较注重实际性的知识。这一改革使得德国大学生的数量突然增加,大学的类型也有所丰富。另一个改革措施是民主参与,让学生参加学校的管理。立法规定,学生必须在学校各个层次的机构里占有一定的席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扩展受教育的机会。比如政府拨款建学校,为学生提供奖学金等等。同时取消学费。而且当时有一种主导思想是:有多少人上大学,我们就要建立多少大学,满足每一个人受教育的要求。所以当时建立了一批新大学。但是后来就出现了问题。首先是财政上支持不住了。这种改革的结果什么呢?首先是德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了,使得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教育的质量的问题。当时在德国如果要成为教授,必须先取得教授的资格。就是在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还要写一篇比博士论文层次更高的教授论文才行。当时许多人博士一毕业就成了教授,甚至连到教授论文也不用写了。70年代初因为石油危机的影响,政府的财政出现问题,所以整个宏伟计划开始收缩。因为德国大学保持的还是以前的传统,所以它并不适宜接受这么多的学生。像德国的讨论课的课堂就有100多人,根本无法进行讨论。大学生的人数两倍以上超过大学原来的设计量,所以大学运转起来就没有效率。

二、导致德国大学水平下降的原因。

1、政治的变动大。德国在20世纪经历了帝制、魏玛的共和、纳粹的法西斯统治、两德的分裂。巨大的政治变动给大学带来了许多不好的影响。

2、社会结构的变化。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的大学之所以繁荣,支持大学的是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Bildungsbuerger-tum。德国近代以来,由于资产阶级没有发展起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和国家政权。在这种背景下,Bildungsbuerger-tum这个特殊的阶层就产生了。这个阶层赖以安生立命的不是他们的财产,而是他们的教养(Bildungs)。他们只能利用他们的文化知识在大学里建立他们的发展前景。所以这个阶层对文化特别看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视。德国帝国垮台以后,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阶层也逐步瓦解,不符存在了。这也对德国的大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大学组织体制本身的原因。德国大学是在19世纪崛起的。而在19世纪,科学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一种大规模的科学,只是一种“作坊式”的科学。德国的大学制度就是与这种“作坊”式的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的。此外还有德国讲座教授的制度。德国的一个讲座教授要管一大片。比如说物理学教授就要管所有和物理学有关的大学的教学等工作。19世纪学科的发展没有像现在这么庞杂,当时的教授还有能力管理整个学术领域的工作。所以德国的一个学科只能有一个教授。这种体制在19世纪与学科的发展比较吻合,所以它发展得比较好。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研究已经从“作坊”阶段发展到了“工厂”阶段。这就使得科学研究非常专门化,一个教授不可能再把握某个专业所有的领域了。但是德国19世纪形成的体制没有跟上这个变化。这就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德国变通的方法是:正教授还是只有一个人,副教授可以有很多人。但是副教授的待遇与他们的工作量很不相符,待遇很低。这种变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的专门化,但是这些副教授不但待遇低,而且在学科的研究上也没有发言权,都被一个正教授把持着。所以,副教授们非常有意见。这也是一个阻碍德国科学发展的原因。

从教育体制上讲德国高等教育衰落还有一个原因。德国大学的发展主要是在19世纪。当时促进德国大学改革和发展的都是像洪堡这样的贵族。他们有着很高尚的情操和很优美的生活风格。所以他们对学问也采取一种很高尚的态度。那就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没有其他的目的。所以德国的高等教育是面向这一类的精英进行的。德国大学当初在设计的时候是一个精英教育的体制。这种制度实际上在魏玛时期已经碰到问题了。到60年代之后问题就更大了。从魏玛时期开始有大批的下层人民的子弟接受大学教育,而他们的思想当然不会这么清高,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多少是带有实用性的目的的。他们是想通过接受教育从而今后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而且实际上他们的水平和原来那些精英们确实也不一样。所以他们对德国大学原来就存在的教育体制非常不适应。比如,他们无法适应德国大学里过分宽松的学习制度。有的人甚至学了一辈子都学不完,不知道应该如何结束学业。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自由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现在德国大学虽然规定大学要学4年,但是大多数人都得学上5、6年甚至6、7年。这就是德国大学体制面临的最大问题。德国大学现在也开始进行改革。德国以前只有一种学位,即博士学位。到了60年代加了一种学位:diplom(理工硕士)和magister(文科硕士),但还是要读6—7年。德国现在改革也逐渐在设学士学位,给更多的人赶快毕业的机会。

像工业大学这种类型的学校在一开始是不被德国的高等教育界承认的。直到1900年才赢得了高等教育的地位。但是它们不能授予博士学位。20世纪又出现了Fachhochschule 这种类型的高专以及其他类型的学校,其中还有所谓的综合性大学(Gesamthochschule)。但是这类学校后来也被放弃了。

    进入专题: 陈洪捷   其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00.html
文章来源:本站首发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