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回忆父亲胡耀邦对我的教诲——从一封家信谈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43 次 更新时间:2013-07-27 12:26

进入专题: 胡耀邦  

胡德平 (进入专栏)  

我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1983年9月,给我授过课的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送给我他的一本新著——《岳飞传》。他对历史编撰的两种倾向有一评论:官史偏于溢恶,家史偏于溢美。此话用在岳飞身上十分公正。它的普遍意义,则提醒人们书写历史一定要真实客观。

陈模同志为先父胡耀邦写的专著,用了七年时间。他是团中央的老同志,最后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位置上退休。他执意反映父亲生平的拳拳之心和笔耕不辍的辛勤劳动,让我感动不已。他嘱我写点感想,我就试试吧。请读者随时指出我的溢美不实之处。

1971年9月29日,远在河南潢川团中央干校劳动的父亲给我回了一封信,信中谈了很多问题,其中重点谈了我国的农业问题。他先从不久前《人民日报》头 版头条对遵化县机械化的报道谈起,接着娓娓谈到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历史,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苏联农业,最后他讲述了他对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设 想:

(一)要依靠两个积极性……

(二)实行社县自办中小型工业……

(三)全面规划,逐步施行……

(四)国家工业进一步面向农业,为农业提供大量廉价的技术力量……

如果一个全面的农业技术改造计划实现了,那真是农村一切面貌都大大变样了,什么耕地不够,什么低产作物,什么穿、吃、用困难,什么各种灾害,什么就业门 路不够,什么农业劳动太苦太累,什么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医疗已些(注:原文如此)难以开展一系列问题,都会起根本的变化。

当时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共党员,一名“五七”战士,既便如此, 他仍是一个“特殊人物”。在干校,他作为五级高干三百多元的工资已如数照发。一位朴实的农民,特意从几十里外的家中跑来看他,想看看一个月薪三百多元的干 部,究竟是个什么样,拿这么多的工资,为何还要干农活,他究竟和常人有何不同?这时他虽然已不能发号召,作指示,也无一群人围着他,对他的讲话作记录,但 他仍在信中对我们这代青年人提出他的鼓励、希望和要求:

这的确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艰巨而伟大的工程,你们这些青年人能不动心吗?!

以我当时的觉悟,实在达不到父亲的要求。那时,轰轰烈烈政治运动的后面就是无数家庭凄惨悲痛的灾难,公开场合下的表态、强作欢颜的背后就是一幅愁眉不展 的哭脸,谁还会想到农业,农业的机械化,更不要说什么耕地够不够,就业门路了。这是当时中国的一种现实。还有一种情况,随着文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完 没了地继续,人们开始怀疑了,厌烦了!嬉笑怒骂情绪下的调侃话语悄悄出现了,当时虽不敢对文革公开指责怒骂,但嬉笑怒骂自己的生活现况总可以吧;互相开玩 笑,在对方身上取乐子总管不着吧?父亲就给我讲过,在干校只要谁出一个偏离正轨的歪点子,谁说一句不明显犯忌的俏皮话,就有人学着“地道战”中的汉奸汤司 令,把大拇指一翘,脑袋一晃,说声:“高!实在是高!”引出周围一片哄笑,但父亲从来不笑,总显得非常特别,和随波逐流的潮流格格不入。父亲理解同情干校 中人们的心情和情绪的发泄,同时他也深感痛心和悲哀,难道这就是文革前,团中央机关干部追求的趣味和形象吗?

父亲写信的刹那,似乎想到以上两种情况,他关心他的四个孩子和他们的妈妈这时在想些什么,生活怎样?母亲的坚强他十分清楚且自信,父亲一直认为母亲的经历太简单了,“她能有什么问题?”倒是对孩子们能否接受他的思想有不少担心。他写道:

我长篇大论同你谈这个问题,你可能大吃一惊。因为他同你现在的工作岗位,地位风马牛不相及。我不这么想。一个青年如果只埋头自己的业务那就太可悲了。应该 把踏实的日常工作和广阔的政治视野结合起来,把自己细小的贡献和国家伟大前程连结起来。古今中外,多少革命家、发明家、科学家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不大多 数都是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善于开动机器吗?

当时我 虽然惊叹赞美父亲“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也不相信今日的中国会永远是这个“德性”,但归根到底,还是离父亲的要求太远太远 了。父亲所以给我回信,是因为我先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虽然也写了些自己的豪言壮语,独特想法,想以儿子的身份感染他, 但最终还是想给他传递一些小道消息——“谁不能用了,谁只能做一般工作了。”父亲的回信对此非常不以为然,并且正色告诉我,对此类事,“值不得多大高兴, 更不应该津津乐道。”

他对农业的考察和思考,六年以后为迎接、推动我国农村改革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这年的深秋,他从河南干校回到北 京富强胡同6号的家中。我们事先已得到消息,后门的门铃一响,外婆和我兴冲冲、急匆匆地奔向门口,打开小门。父亲和随行的一位同志站在门外。我记得太清楚 了,父亲理了一个平头,脸色微黑,他离开军队已经很久很久,似乎有意学着军人坐立行走的模样,站得很正、很直。“爸爸,”心头一热,我不由自主地叫了一 声。他看了我一眼,很快转头面向外婆,晃了晃肩膀,仿佛事先有准备似的,他一板一眼地说道:“外婆!我回来了!”父亲一段跨越五个年头的家居生活就此开 始。

胡德平

二○○八年七月七日

(此文为陈模著《胡耀邦传》一书的前言),来源:炎黄春秋

进入 胡德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胡耀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178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