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与全球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711 次 更新时间:2008-07-11 12:11

进入专题: 姜新立   其他  

姜新立  

时间:2001年12月1日(星期六)上午9:00

地点:北大理教123教室

主讲人:姜新立教授(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学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讲座内容:

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到这来给大家作这个讲座,作为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我一直没有机会来尽一份职责。所以我想趁现在休假的时间,来给同学们作一个报告。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前一个问题,就是世界体系的问题,至于全球化问题,我希望将来能够有机会再来给大家讲一次。

历史上研究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理论有很多,而其中最大的一派就是马克思学派,这个学派(school)我们大家都很熟悉。马克思学派又有三个分支:线型论、结构论和阶段论。线型论,即classical的学派,这是国内见的最多的一种;结构论又叫结构分析论,主张从内部结构入手来研究一个社会或者国家;阶段论则是把国家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来具体分析。

另外一种研究世界的理论就是马克思·韦伯(Weber)创立的理论。这种理论是第二大研究社会发展的理论,它与卡尔·马克思建立的第一学派刚好相反。它研究的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进过程、合理性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

马克思学派和韦伯学派都是历史上研究世界的理论的初创,是founders。马克思和韦伯对于西方的观察中最大的偏见(bias)就是所谓的“西方中心论”,尤其是马克思,即他们都认为整个世界体系的演变是以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主,都不重视对东方的研究。当然,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西方国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因素,只有它们才是世界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我们很难接受这样的看法。因为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我们在宋代的时候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说中国历史上一点资本主义的因子都没有,我们实在是很难认同。马克思和韦伯二人的观点几乎是对立的,共同点在哪呢?就是他们都认为世界体系的发展都存在着中心(core)。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结构,或者说是它的基本构成。首先是有一个核心(core),这个核心在世界体系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所以被称为“核心”或者“中心”,它面向四周作结构功能性的放射。在中心周围,有很多次中心国家,在结构功能图上它们是面对中心、相反的一圈,呈现带状,英文叫做“zone”。这个地区也可以称之为“亚边陲性地区”,因为它们处在中心和边陲之间,而且往往和中心联合起来共同压迫边陲地区。最外围的一圈就是所谓的“边陲性地区”,英文叫“peripheries”。这个地区处于整个世界体系的边缘,是最贫穷和落后的地方,往往被视为中心和次中心地区的“贡物”,它们受到的剥削也最重。这三者就构成了世界体系(world system),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用来维持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转。而整个世界体系又表现出很强的不平等性,实际上是呈现一种等级模式(hierarchy):一般说来是中心和半边陲一起压迫边陲地区。

马克思学派研究的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运转,但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研究的不是如何维持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转,使它不至于崩溃。恰恰相反,马克思通过诸多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自身所包含的不可解决的矛盾,资本主义体系本身最终会灭亡。这就很发人深思了,实际上大多数人认为马克思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它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省,使它们注意到了体系的一些缺点,并且积极地加以改正,从而避免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的崩溃这一结局,而且在战后还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直到今天它还是很有生命力的。

5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新的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主要有Rustew、Apter等创始人。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Rustew认为落后国家的发展必须先从经济入手,只有经济力量强大了,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才有可能改变。

研究中心和边陲地区关系的另一个很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依赖理论”,或者叫做“依附论”(Dependency theory)。依附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弗兰克(Frank),他认为世界体系应该是“自我完型的(well established)、封闭型的”,而边陲地区的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实行“切断论”(dislinkage),即要完全脱离现有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脱离这种不平等的“中心—外围”关系,到另外的地方去发展。当然这种看法是不太现实的,在如今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地发展,它必须融入到世界体系中来。

那么半边陲地区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呢?它们是应该切断与中心的联系呢,还是融入中心并与之合作联合压迫边陲地区呢?研究世界体系的学者对它们的态度有两种,就是不重视和很重视。I·Wallerstein在纽约创立了“世界体系”这一学派,他很重视半边陲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作用。他认为中间势力会使中心和边陲之间的矛盾得到一些缓和,有利于巩固中心的地位和维持整个世界体系的稳定。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讲一讲世界体系的演变。16、17世纪欧洲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此之前庄园经济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16世纪世界体系的核心主要是指西欧地区,半边陲地区是南欧国家,边陲地区则是东欧国家。最早的核心国家是西班牙,它在16世纪拥有绝对的权威,但后来西班牙被荷兰打败了。到17世纪末世界体系的中心被分裂,从西欧往西北方向移动,相继出现了新的核心—荷兰、葡萄牙等。这一时期荷兰出现了很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外国来的,像笛卡儿等人,这些人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中心国家都积极推行文化霸权,对所到之处进行文化渗透,台湾、澳门等都是例证。

17世纪时中国是一个“东方世界帝国”(world empire in Oriental),我们是亚洲第一大世界性的帝国,而且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海上霸权还在我们手上,为什么中国会允许葡萄牙占领澳门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当时葡萄牙本身的力量也很小,它用几条船就占领了澳门这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小渔村,而中国这个堂堂大国却认为有一个外国人来和我们进行交换没什么大不了的。就这样,葡萄牙人就慢慢住下来了,澳门也逐渐成了葡萄牙人的地盘,他们作了很多改变,连澳门的称呼也改变了。我们知道原来的澳门一向是广州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居民有拜妈祖的习惯,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妈祖阁,用广东话念作“Macao”,葡萄牙进来之后就把这个名称记下来,后来逐步演化为“Macaw”,澳门的英文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我们再来看看台湾。最早到台湾的也是西班牙人,台湾最早在西方的名称不叫台湾,叫“Formosa”,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美丽之岛”。宝岛台湾真的很美丽,3600多平方公里那么小的地方却有超过100座300公里以上的高峰。福摩萨就是东方的瑞士,西班牙把它的文化也带到东方来了。

18世纪欧洲新的世界体系出现了新的霸权国家——荷兰。荷兰在打败西班牙舰队之后,夺取了整个海上的霸权。荷兰如何扩展其世界霸权呢?它首先绕过印度,攻打英国,遭到英国反抗后又绕回来,进入印度洋,占领了印度,并在印度设立了东印度公司。我们所知道的现代史中东印度公司是英国开的,事实上最早是荷兰人设立的后来英国人打败了荷兰人,接替它继续统治印度,也就接收了东印度公司。当时荷兰人还在西印度群岛设立了西印度公司,可见它的霸权已经是全球性的了,以前根本没有所谓的全球性问题,也没有全球化的概念,连郑和下西洋充其量也就是半个全球性,因为他并没有绕地球一圈后又回到中国,他是原路去原路返回。地理大发现后,整个世界实现了通路,尤其是水路。在荷兰女王执政时期,荷兰王室分别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等结成血盟关系,来巩固荷兰大帝国。

18世纪的世界体系对东方的影响很大。台湾问题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为什么台湾问题最难解决,就是因为台湾有很多人认为,台湾不属于中国:台湾叫福摩萨(Formosa),以前有很多人统治过台湾,有西班牙人,有荷兰人,有日本人,等等。这些问题都与台湾的历史有关,它曾经被许多国家占领和统治过。清朝年间郑成功解放台湾,赶走了荷兰人,他被视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族英雄,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郑成功,就没有台湾。但是郑成功在台湾建国后,不到三代政权就垮台了,因为他的儿子和孙子一个比一个差,他想反清复明的愿望也没有能够实现,最终抱憾终生,于是后来康熙皇帝不费多大力气就收服了台湾。现在人们在讨论未来台湾和大陆统一应采取的方式时还会说,要不要采取康熙方式,也就是说用军事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当然在我看来这种方法不太行得通。即使现在在台湾也还要很多荷兰人的后代,叫“土生荷兰混杂种”,跟咱们中国的汉人混在一起。这一批人的思想观念最特殊,他们从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因为连他们的祖宗都不完全是中国人,而是荷兰人居多。可见当时荷兰在台湾的霸权也很大,它打算把台湾作为一块新的殖民地。

荷兰在18世纪拥有霸权,它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几个方面都加强了渗透,来巩固、加大荷兰在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这时候英国和法国也逐渐强大起来,它们两国采取联合对付荷兰的方法打击荷兰,而荷兰被打倒后,英法两国又开始争夺世界霸权,这就是著名的拿破仑战争。大家都知道拿破仑是盖世之雄,可是最后英法之战中法国失败了,在滑铁卢战役中,英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取得了新的世界霸权。

为什么英国能取得霸权呢?除了战争的因素,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这时候英国已经是一个民族国家,从中世纪开始它的国家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变迁,出现了新的综合国力,如果不是新的综合国力超过法国的话,它又怎么能打倒拿破仑呢?荷兰居于核心地位的时候法国也很强大,它是整个欧洲的次中心,当年拿破仑横扫欧洲无敌手。英国在文化上比法国先进,它拥有很多哲学精英,宪政、宪法思想最早是出现于英国、另外,社会制度上,这时候英国搞“圈地运动”,使国家的财产制度发生很大的变迁,已经不再是咱们中国人观念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而是让人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财产。英国数千年来都是王权制,社会分成好几个阶层:在king下面凡是获得土地者都是贵族(gentry);贵族下面还有很多真正经营和管理这些土地的人,叫做约门(yeomen)。约门是农村中产阶级,除了在农村有一定的土地外,还会到城市里进行贸易,这就促进了英国的发展,它成为接手荷兰的世界核心国也绝非偶然。同一时间的法国呢,这时候还是专制王权;社会结构上还没有超出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属于农业国(英国此时已步入工业国)。所以英法之战最后法国败了,这也不是偶然的。按照经济学的理论,英国是重商主义,法国是重农主义,英国必然要比法国强大,所以它才能在争霸战中获胜。

英国成为新的超级强国之后,它把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重新建立起来(rebuild up),造就了今天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英国也成为海上不落帝国,它的国旗插满了世界各的角落,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时候由于清教徒战争中清教徒失败,他们不愿意继续留在英国受女王政治权力的压制,就乘坐“五月花号”来到北美想重新开辟一块净土,但是他们也无法摆脱英国在整个世界的霸权,北美也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等到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联合,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这时候增加了很多新的边陲国,原来西班牙的殖民地等均成为英国的边陲。亚洲呢?亚洲既不是边陲,也不是半边陲,而是这个体系之外的竞争者。它不是英国的半边陲,如果是的话它就会向英国缴纳“贡物”,但实际上显然亚洲是西方还没有触摸(touch)过的地方,是独立的“第三者”。正因为如此,以核心为主的整个西方帝国主义才会脱出这个系统,进入到第三地带,所以才会有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这八国联军就是中心国和半边陲国合在一起,美国那时候也不像现在那样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它也属于半边陲国。可见,半边陲国对中心的注力大于中心对边陲国的注力,它们偏向于核心国。

当代的世界体系就是60年代以后的世界构造。二战之后美国取代西欧成为世界体系的核心,但是英国和法国在参与世界事务的时候仍然会跟美国联合起来。美国所营造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一直延续到今天,其规模、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反资本主义思潮从18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逐渐具体化,经过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主义体系。这个社会主义体系经过了70年,由于前苏联的崩溃而瓦解。现在世界上还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它们的力量太小了,根本不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构成威胁。但是社会主义体系一出现,就要抗击资本主义体系,这两个体系是相对独立的,也是对立的,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就已经表明了抗击资本主义的成功。

90年代中国成了超级社会主义国家,它在世界体系中的角色又如何呢?我们是应该继续与资本主义体系对抗呢,还是要与之接触,以求得自身的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采取“切断论”恐怕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选择要跟资本主义接轨,要融入这个世界体系中。60年代中国自己把自己孤立(isolate)起来,就是所谓的“切断论”,要抗击一切帝国主义,而20多年的历史也证明,“切断论”行不通,因为它含有相当的理想主义(idealist)的成分,今天我们需要更加务实地来看待这些问题。不妨看一看当年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见解(insight),他认为社会发展就应该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其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一般说来是不可逾越的。现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超越了苏联和东欧的困境,而且为其它国家树立了榜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把市场(market)和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减小贫富差距,尽可能避免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alienation),而实践证明我们确实作的很好。

总的说来,当代关于世界体系的理论思想都把马克思的理论和韦伯的理论结合起来。马克思的理论是很乐观的,他认为人类发展到最后一定会达到“太极”的境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止于至善”;而韦伯的理论却很悲观,他认为世界体系本身存在很多矛盾,其结局必定不会乐观,历次体系内部的变更和重建无非是为了让世界体系能够继续运转而不会崩溃。无论如何,应该说世界体系学派的研究是相当宏观的,而且包含的面也比较广泛,这是一种很不错的研究方法。

    进入专题: 姜新立   其他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014.html
文章来源:本站首发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