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与道德风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133 次 更新时间:2001-10-08 10:46

进入专题: 陈少峰   其他  

陈少峰  

时间:9月27日周四晚7:00

地点:理科1号楼1114W室

主讲人简介:

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漳浦县。1980年起先后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1991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2000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200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先后日本九州大学和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进行访问研究。

从1994年起先后发表《生命的尊严——中国近代人道主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文化通志》系列之一)《德育志》(上海人民出版社)、《论理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上海文化出版社)等专著,以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几篇,翻译论文近20篇,主编《原学》学术辑刊第一至第六辑。1996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伦理学史、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比较研究、管理哲学与企业伦理。

讲座内容:

大家好。我想“信用”这个讲座的题目是很俗气的,在此我们将从一个学术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看大家是否能获得一种新的启发。大家都知道,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讲信用,这个社会就会减少很多成本,增加很多收益。那么信用是什么,我们就从这里谈起。

一、 信用的机制

1. 品质个性与信用

我们把“知识”提升为资本,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信用”也提升为一种资本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所有的社会活动首先取决于道德机制还是取决于才能和知识呢?我认为信用和才能相比是具有优先地位的。911事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美国社会的恐慌,美国的航空业收益大幅下降——反过来讲,信用也会造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也使中国今年月饼销售额大幅下降了。可以说,信用像一种机制,只要这个机制发生危机,就会涉及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那么,信用到底是什么呢?

信用首先是一种品质,我们在传统伦理中讲:“人无信不立。”这种品质取决于人的修养,这点是因人而异的。但是我们同时要知道,信用是一种关系,这是我们要探讨的最根本的东西。这种“关系”表明信用是一种相互依存的机制,如果这个关系一旦受到冲击,就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考察什么样的人有信用,以及怎样才能建立起一个信用的机制。有修养和没有修养的人在很多行为上是一致的,就是不会去违背社会的伦理,因为他怕受到谴责,他怕别人不信任他,怕舆论的批评,也可以说他遵守道德获得的好处比他违背道德信带来的好处要大。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信用:

信用是人与人之间稳定的真诚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信用的特点是诚实可靠的品德和持续稳定的承诺关系。

那么,哪一类人会维护信用呢?第一类人就是品德修养好的人,他把信用当成是人格的特征。第二类人是懂得“自利”的人,因为从长远来讲,建立信用无论对人还是对企业都是有好处的,这一点可以从博弈论等经济学说得到验证——一个人如果能够合理审慎地判断维护信用到底会造成什么后果的话,他就有积极性去维护信用;相反,如果不懂自利的人,往往会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聪明”的人往往会维护信用。当然,聪明人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耍小聪明的人,一类是有智慧的人。耍小聪明的人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这一类人不大会维护信用,因为维护信用需要付出成本;而大智慧的人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结合起来,他会看到维护信用带来的好处大于付出的成本。第三类人是自信的人,他对建立自己的信用和履行承诺有足够的信心,这一类人大体上也是讲信用的人。第四类人是目光远大的人,他有远大的胸怀,也会维护信用。总之,我们可以看到有两类人,一类是有道德的人,一类是考虑计较好坏的,不论哪类人,只要有足够清醒认识的话,就会维护信用。

可是这个社会的信用为什么还是这么差呢?这是因为信用的连锁性,只要有人对信用进行破坏,就会对所有对信用有信心的人造成负面影响。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如果我们知道某个人没有信用,这个信用链条就会断了,大家也会纷纷断掉这个链条,恶性连锁反应足以影响全局。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个人的信用是由个人来维护的。

第二,群体的信用是由管理来维护的。

第三,社会的信用责任主要在政府。社会的链条对所有人维护信用的冲击是最大的。打个比方,一个人的品格有缺陷的话,不会对社会有多大的影响;而一个官员品格有缺陷的话,他就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建立个人信用是为个人修养考虑,而维护社会信用的必须基于一个系统的考虑。

大家可以想一想你们所知道的人中,哪一个是最有信用的呢?我想最有信用的人可能是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这是一种最顶级的信用,只是为了履行自己的义务,没有任何为自己打算的想法。那么,作为个人来讲,信用是一种道德的义务,这个义务是由于我们作为社会一分子,相互之间具有依存关系。这个社会道德系统是我们得到安全保障的第一步。我们讲过,懂得信用的人必须懂得自利,这点与我们过去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好多人其实不知道什么东西是对自己有好处的——这种“自利”和我们说的“自私自利”不同,如果人们缺乏自利的能力的话,我们的社会道德、人权、财产根本不可能得到保障。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合理的自利,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利己。这种利己其实比利他的效果要好,因为你并不了解他人的需要,也不知道怎么利他,却知道怎么利己。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定两个人同时去企业应聘,才能差不多的情况下,信用高的人报酬肯定更高——因为信用可以减少交易和管理成本。所以信用本身应该是一种资本,有信用的人,身价也应该增值。各位就业的时候,如果本身品行好的话,可以要求比别人更高的工资,你也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信用评估体系。我们常说“德才兼备”,事实上这样的人在社会上非常少,北大的同学一般都有才,如果再有德的话,完全可以把它作为资本——我们应该懂得把我们的品德作为自利的一种资本。

可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不愿讲信用呢?第一个原因是,信用是一种投资,就要付出代价——这种投资的成本是很高的,就是说你要一直投资下去。这就好比为什么没人愿意种树,为什么我们中国的信用就有点像西北的沙漠化呢?反过来讲,你的投资是有回报的,大家都愿意给讲信用的人打工,与讲信用的人合作。但是另一个问题,当讲信用的人和不讲信用的人打交道时,短期内是不维护信用的人占了上风,为此有人在不断地摧残信用,这就是信用难以建立的起来的第二个原因。如果我们自己的话,我们个人可以培养讲信用,可是当我们考虑到讲信用是会吃亏的话,我们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就没有维护信用的激励。

自主的道德,我们称为自律道德,这是靠自我约束的;而怕惩罚或为获得好处的道德,称为他律道德。自律行为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但是如果不断受到摧残,这个自律的链条就会不断松垮下去。个人的催垮其实是不起作用的,真正使信用受到催垮的原因,是不守信用的人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到好处——这会鼓励更多的人去违背信用。我们的上市公司,有很多是做假帐的,所以才有朱鎔基为会计学院的题的“不做假帐”的校训。上市公司刚开始时,并没有人对它的信用造成疑问,很长时间以后我们却发现,很多上市公司没有信用,事实上,这么长的时间里,信用的链条在不断的被默许下受到摧毁。因此在今天,当很多人想维护这个信用的时候,也觉得维护起来非常难,这个维护成本比原来人在淳朴状态下维护信用的成本要大得多。

还有一个问题,出于品德修养而去维护信用的人,往往会受到欺骗,因为他不怀疑别人。所以有道德的人,如果没有智慧的话,往往会上当受骗。所以我们的信用行为,要结合我们的智力考虑,才能得到维护。这就是古人讲的“仁”和“智”,既要维护信用,又要让别人不破坏信用。

千万不要去相信那些随便就对你许诺的人,因为社会道德还没有到这样的层次,这样的人是不可靠的,往往出于欺骗的目的。相反的,只要一个人和你斤斤计较,这个人的信用度就是比较可靠的。我们常说上海人太精明,斤斤计较,但是生意上上海人属于信用比较高的一类。再举一个反例,一个代理商,他先到各个厂家建立自己的信用度,别人要什么价,他就给什么价,三五次后别人对他都很信任了。这时他提出现金周转不灵,要求对方把货先发过来,厂家对他深信不疑,发过来的货比以前三五次加在一起还要多,由原来几十万的交易发展为几百万的交易,结果这一次,他拿了货就走了。他利用建立起表面的信用,获取更大的好处。我们今天的信用和道德水平难以建立,不是因为我们大家动机都不好,而是因为这个社会的文化素质低,自利水平弱。为什么赌博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买彩票的人明知道机会是万分之一还是买,为什么买彩票的人都是收入不高的人?因为大家都相信“运气”。聪明的人是不信运气的,他认为所有的东西需要自己创造,只有笨的人才相信运气,认为大家都是靠运气。我说的这几类人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2. 信用的机制

那么信用是怎么来的呢?

一类信用属于社会正常的伦理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社会契约。你到医院去,医生肯定要为你看病,这就是一种契约;你坐车司机要保证你的安全。还有一类信用属于受托关系,所谓信托,就是我委托你办事,你付给我报酬的交易关系。当老板聘用员工时,付给每月2000的报酬,他们之间既是一种关于劳动力的契约,又是一种信托关系。这时要求托付方对受托人的人格判断必须很准确,否则会带来经济损失及其他不好的后果。这种信托有大有小,比如公务员就是社会公仆,我们委托办事的人——事实上他们与我们的关系是一种受托关系,我们付给他们报酬,他们必须忠诚于我们委托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职业道德。

委托也是一种伦理和情感上的契约关系。当你的朋友欺骗了你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不够朋友,这是因为你们之间是有这样一种托付关系,使你们之间能够保持双方的信任。在中国历史上最可靠的人并不遵循交易关系的契约,而是基于一种情感。这就是中国古代把朋友之“信”作为五伦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是一种很重要的伦理关系。我们交易的时候为什么都喜欢找熟人呢?因为熟人可靠,这里面的道德风险会比较少。

二、 信用与职业道德

1. 职业道德

无论是契约还是信托,人们都必须履行某种责任。比如员工和老板之间的合同,要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员工要承担的具体事务,也就是他的职业和职责。这时,任何人都必须符合他所从事的事情的职业道德,并保障履行职业道德。没有职业道德的话,他就没有资格去从事这个职业。你也可以欺骗地找到一个并不打算履行职业道德的职业,但是很快就会失去。

职业道德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碰到的最重要的道德。我们今天所碰到的许多问题,都是职业道德的问题。比方说,贪污腐败是违背了我们托付给他们的责任,不具有作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勤勉奉公”。又比如,我们去医院的话,往往有很多不满意,因为医生没有遵守他们的职业道德,不把你当成需要帮助的人来看,事实上他根本就不想帮助你。我在国外时总是很高兴的去看病,因为他们总是很认真负责的关怀你的病情;在国内却最怕去医院,因为心不在焉的大夫很难让人产生信任。其实,一个人履行职业道德,并不是对别人的恩赐,而是他的义务——事实上,他已经得到了他的报酬了。

2. 受托责任

职业既然决定于受托,因此,受托责任越大,职业道德的要求就越高。这里的职业道德也可大可小,比如扫地偷懒一点,影响不大;但是医生和法官的职业道德就很重要;还有飞行员的职业道德不好的话,就非常可怕了。所以一个人的职业所涉及的关系生命财产越高,他的职业道德就越重要。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符合他的职业道德呢?比如医生,要看他是否符合医生从业的品格要求,还要提高医术——也就是说职业道德还有一个要求,就是每个人要努力提高他所从事的职业技能。否则医生不知该开什么药,同样是缺乏职业道德的。所以教师必须一辈子保持好学不倦,其它职业也是这样,自我提高是职业道德的要求。

那么契约和信托关系有什么区别呢?契约是互惠互利的,信托有时候则是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需要职业道德,但是这没有和任何人签订契约,作为社会工作的一分子,职业报酬取决于社会总收入和纳税人收入。我们今天简单的把职业道德理解为服务,又把服务简单的理解为替别人干活,这些概念都是错的。事实上,无论是服务还是职业道德,都是维系社会最重要的品质。我们讲很多理想,实际上这些理想都不发挥作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很好的职业道德。一旦不履行职业道德,就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鼓励那些重要岗位上的人,要求他们讲职业道德,同样,我们对他的品格要求也会很高。

三、 信用与道德风险

1. 道德风险

不管你和任何人签订契约或有信托关系,这里都存在一种风险。第一个风险就是你判断失误,你找来一个人为你做事,可是他根本没有这个能力。那么看花了眼的责任由谁来承担?这就要看你们之间的契约。如果你是老板,同时聘用两个人,签了一年的合同,过了一段时间,一个人的才能和道德得到发挥,创造了80%的价值,这时他提出要涨工资,那么你将面临的问题是:要不要解雇另一个人?是否该给这个人涨工资?由于你已经和这两个人都签了协议,这时就要考验你的信用。如果你要维护你的信用,在一年内就既不能解雇另一人,也不能给这个人涨工资。问题是当初在协议里,你并没有说明要求一个人的信用和品德,这其实是已经假定的品德——这完全是一种信用关系,而这种信用关系就会带来很多风险。

除了判断失误,还有能力不足的风险。聘来的人做不好工作,你也要承担损失,今天有很多企业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此外,如果他卷走了你的钱,或出卖了你的情报,这些都是风险。我们以前总在讨论企业里是否存在剥削,其实我们可以把剥削看成是对风险的“预付”。校办企业创造了利润要上缴一部分给北大,因为北大为此支付了风险。风险在事实上是会转嫁的,一个企业办不好,很多员工都有责任,但是大家都会来找老板,追老板的债务,所有的风险都到老板或企业身上去了。同样的,一小部分人所造成的信用风险都转到社会上去了。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我们为什么现在都很难彼此信任,连钱拿到手里都要看看是不是假的,这不是因为某个人的行为造成的,也不是因为他不信任某人,而是因为他只相信有很多不好的人——这些不好的人的不讲信用转移到了大家的身上,责任就转到了社会上来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大家就学会了一个词:“道德风险”。同样,一部分官员的腐败使我们丧失了对官员的信心。

正因为此,我们要小心和别人签订任何契约。委托的时候,要做出很好的判断。这就是为什么企业要对所有员工负责,学校要对所有的老师和学生负责。这种负责,并不一定是出于关心。风险可以无限的转嫁。职业越重要,契约关系越重要,我们越不能掉以轻心,否则风险很可能会转到你身上来。

2. 如何辨别道德风险

第一, 信用关系差的地方,风险就大。风险与信用成反比。国外成立资信调查机构,就是要考察企业信用程度的等级,有经济和伦理双重的标准。

第二, 缺乏公共维护秩序的地方,风险大。在社会里,大家来来往往,今天他在这里,明天可能就到了另一个地方。假如我们可以随便移动的话,这种流动的社会秩序下,大家建立信用的信心就比较弱。一个同学想在北大里连续骗人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的监控体系,如果他分别到北大、清华、复旦等大学去骗,他完全有这个机会。还有一些看起来监督很严的地方,也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因为实际上那里并没有真的监督。比如上市公司伪造政府的批文,根本就没事,顶多批评一下就完了。所以必须要有监督,监督越严,对信用的支持度就越大。

第三, 个人的信用是可以测试出来的,比如人力资源中的心理测试和品德测试。这样的测试一般以心理系为主,主要测试心理素质和心理特征。但是企业真正需要的有职业道德的素质,这些测试还远远不够。我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信用标准,以此要求自己,以后工作也可以用它来测评你的部下。

第四, 能力强的人比较有自信心来维护信用。我们现在很流行的说法是“知识经济”,我觉得说“能力经济”更恰当。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功夫。北大的学生都很有知识,但是真正出去做事,创新、组织、领导的能力都有所欠缺,甚至不知道要做什么,怎样才能使自己得到提升。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一套机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凭北大学生的素质和聪明,两年就能做到部门经理,但再往上就很难了,这时就需要你的能力。有些人在第一天上班时和老板谈话的应对技巧都没有,给人的印象是一片空白。

3. 如何克服风险

第一, 不要人为的掩盖风险。无论和任何人建立契约,都不要认为有百分百的保障。过去外国人为我们广东投资信托有限公司投资280亿美元,现在都破产了,政府说这是地方政府的事情,所以不负责赔偿损失。可是当初外国贷款是因为政府总是给下面做担保。这件事不了了之,而我们的信用度一下子就降低了。我们做好多事就像想中六合彩的赌徒一样,只想着成功的一面,而把风险人为的掩盖了。为什么法轮功猖獗的时候,我们那么仓促被动?是因为风险都被一层层的掩盖住了。

第二, 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每个人的行为都有风险,我们承担风险的意识非常弱,总往好处看。最好的方法是你事先判断风险。

第三, 要做风险评估和监督的工作。道德风险造成的损失可能比事业风险的损失大。很多事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巴林银行的破产,在整整几年的时间内都没有对它的业务进行督察,其实只要核查它的业务往来,就可以发现它已经亏了。银行的负责人实际上是一种投机心理,一下子亏了以后就想用更多的钱来堵。在巴林银行之前,日本有个银行在美国损失了10亿美元,与巴林的情况非常类似。由于道德风险是可以转嫁的,所以它比经济风险更无处不在,所以更需要评估。

第四, 建立信用约束机制。这是最主要的。比如学生助学贷款好长时间都没有开,因为学生毕业以后,有些同学出国,钱很难找回来。这个助学贷款又需要老师做担保,这些都不是很好的管理体系。信用诈骗最常见的一种是保险,而保险都可以防范,学生欠款为什么不好防范呢?因为他根本不想付出,他只想贷款,收钱。其实要监督他,建立一个约束机制,其实有很多办法:可以做保险,毕业后跟公司签订担保责任。这个责任不应转让给老师。

第五, 防止及消除欺诈。这一点非常重要。欺诈是一种欺负“弱智”的现象——当受欺诈的时候,这个人往往是瞬间的弱智。一个人的智慧为什么会降低呢?要知道现在很多都是农民欺骗知识分子。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不要认为知识分子就是聪明的,没有关于社会的基本知识就是“弱智”;还有一个原因是贪小便宜。其实很多人欺骗的水平一点都不高明,可是利令智昏,识别能力一下子就减弱了。

四、 个人行为及其伦理决策

1. 个人信用得失

下面我们从个人的角度来谈谈信用。信用是为人之本,这些我们不用多说。那么从长远利益来看,信用的价值远大于没有信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短期利益来讲,维持信用的利益结果得失参半。维持信用一方面可以带来好处,另一方面却是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容易造成不平等交易。

2. 利益决策与伦理决策

在与别人建立信用关系的时候,要考虑比如说别人给你带来好处的动机是什么。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不要轻易接受不明不白的好处,这样可以避免被欺骗——如果一个人常常被欺骗,那么他一定不可能去维护信用的,因为他对人已经没有信心了。

不要轻易许诺。许诺了又没有实现的话,你的信用就会受损。宁愿做的多承诺的少。

要学会拒绝别人的请求。有一些人脸皮很厚,总想从别人那里获得好处,这个好处是建立在你的贡献上,而不是他自己的。一旦承诺的话,你就不得不维护你的信用,可事实上你并不想帮这种人的忙。所以要懂得拒绝别人无礼的请求。

无论社会的信用有多差,你一定要相信人,否则将一事无成。当然不是盲目的信任人,相信人要有分寸,应该在战略上相信人,在战术上小心人。信用要建筑在互利的基础上。

做大事业的人一定要建立信用。我们看到一些历史上的皇帝不讲信用地杀人,但是他是在建立大事业以后才不讲信用的,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他是非常讲信用的——我们不是要学习他的狡诈,而是说没有信用的人不可能会有人对你的信赖,你就不可能通过群体的力量做成大事。

不要利用别人的仁慈占便宜。这个破坏性是最大的。别人本来愿意帮助你,但是当知道真相时,他再也不会伸出援手了。现在大家都不愿意给乞丐钱,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仁慈心,而是因为我们知道大部分乞丐是假的。这时真正的受害者是那些真乞丐。

五、 社会管理与政府的职责

维护信用不是搞精神文明建设,光是念一些口号,而是需要投资——社会的信用需要政府来投资。怎么管理呢?很简单,就是鼓励有信用的人,惩罚没有信用的人,这需要在现有的法律框架里进行。

中国自古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是尊崇仁治的。即使是法家,也是追求仁治的:法家要求皇帝以身作则,然后才能层层贯彻下去,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有道德的人来监督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社会体系一直是垂直型的,而不是牵制型的,缺乏管理。比如我们坐公共汽车一直很挤,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有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多开公共汽车——更好的办法是把公交业务承包给企业,不需要政府掏钱——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管理,政府不能什么事都自己干。管理使人们互相约束,不敢乱来。大部分的人并不是德才兼备的。不提倡管理,只提倡奉献,是不实际的做法。我们北大历来倡导民主,其实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民主是什么,民主需要一个顺序,每个人都乱发言并不是民主,管理后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

现在管理架构已经有了,只是还没有实施真正的管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管理系统,只是管理的人太多,出主意的人太多,做事的人太少。我们这些年来社会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都掉进了政府部门的窟窿里面,其中很少人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这是我们社会资源最大的浪费。事实上真正的问题不是明面上的贪污腐败,而是没有效率而且还渎职阻碍了我们的效率。这是人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而不是政治体制的问题。

另外,信用意味着要承担责任,一个人承担的责任越多,越应该给予爱护、支持和回馈。

社会的责任是不清的,因为社会没有一个实体,而是由许多人构成的。所以追究社会责人的时候要找政府,政府有义务建立和维护信用系统。

我最后想讲两个问题。第一,现在社会的信用是非常低的。究竟现在是不是信用最低的时候呢?我想是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充满信心,因为以后一定会比现在好。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信用度好,并不等于表示社会治安会比现在好。我们国家的漏洞不要给人太多的诱惑。

第二是能力的问题,我们有很好的天分,却很少在北大有能力的训练。不要瞧不起勾心斗角,为什么不拿你的本事让别人心服口服呢?让他觉得这样比勾心斗角更高明。我觉得很多人都怕风险,想转嫁风险——做复杂的事情时,说我不屑于跟你争,事实上你没有信心争得人家心服口服,所以就选择了逃避和傲慢。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要有能力把讲信用和不讲信用的人都组织到一起做事。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进入专题: 陈少峰   其他  

本文责编:王文佳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68.html
文章来源:本站首发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