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臣:凭什么说中国的小额贷款扶贫到户已经失败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74 次 更新时间:2009-07-15 11:20

进入专题: 小额贷款  

赵俊臣 (进入专栏)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最近在2007年第9期《同舟共济》上撰文指出,我国统计在案的小额贷款有110个,没有记录的可能还有200个。这些小额贷款中,90%以上不能持续运行,要靠外面不断“输血”。因此他断言中国的这么多小额贷款都失败了。

我的看法却不同。我认为,中国的小额贷款扶贫到户不但没有失败,而且还在顽强地、不屈不挠地生存着。这300多个小额贷款扶贫到户机构显然是“星星之火”,但是它完全“可以燎原”。

首先,仍然存在的300多家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机构,是中国现在真正扶贫的民间机构,生命力无比旺盛。我们知道,所谓小额信贷,指的是以扶贫为目的,以小额度、短周期、高利率、无抵押、小组担保、整贷另还、贷女不贷男等为特征,以排除行政干预、排除富人和民间运作为主。因此,这种小额信贷的全称,应该叫作“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它和中国传统的农村金融信贷是完全不同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模式自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杜晓山教授等引入中国后,也曾出现过令人满意的高潮。但是好景不长,后来在“性质未定”、“合不合法”、“不好监管”、“不甚规范”等大帽子下,有的被“规范”成传统的农村信贷,有的干脆被取缔,只有国际组织援助的300多家才被保留了下来。这是因为,中国人无论如何难以对国际组织援助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机构下“取缔”之手。正因为如此,中国大地上才得以保留着300多家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机构。另外,茅于轼老先生自己掏钱在山西龙头沟实验的小额信贷,据说有关部门曾下“取缔令”,但被抵制着了,确是值得全国人民钦佩!这说明,小额信贷还是有生命力的。

目前,我国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形势比较严峻,主要是外部环境很不利于小额贷款扶贫到户机构的生存。虽然社会各界对扶贫攻坚早已形成了共识,没有一个人反对,但是在给予贫困户金融贷款的权力方面却存在很大分歧,其中在穷人需不需要贷款、要不要给予穷人贷款权力问题上,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在有的官员看来,有没有小额贷款扶贫到户机构无关紧要。在有的精英看来,穷人没有贷款需求和能力,因而没有让小额贷款扶贫到户机构存在下去的必要。在监管部门看来,对穷人小额贷款可能影响富人的存款安全。因此,现有的300多家小额贷款扶贫到户机构,既没有被政府监管部门批准(当然他们也不敢公开反对),更没有获得从人民银行再贷款“输血”,以补充所需要的“本金”。

不过,毕竟这300多家小额贷款扶贫到户机构至今还生存着,还在对穷人贷款。这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我们知道,在中国,农村中的穷人、低收入人群的比例很大。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数字,到2006年底,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550万人,合计有5698万人。另据有的专家研究,按世界银行人均每天1美元国际贫困标准,我国贫困人口有1.35亿人。这些人群和其他人群一样,也是想过好日子的;而要过好日子,就要发展家庭经营;只有发展生产,也才能不断地增加收入。而要作到这些,那就要投资,而要投资,就需要垫本。而要垫本,就需要有本,而问题是他们没有本,这就需要和先富裕起来的人群一样,需要从金融机构贷款。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没有任何高深之处。但是在我国,这个问题被搞得非常复杂、非常神秘、非常深奥、非常令人不解,其结果就是农村中的穷人、低收入人群根本就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贷不到款。这种状况的存在,显然与社会主义关于帮助穷人、共同富裕的原则不符,与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符,与“三个代表”的要求不符,与现代化国家的平常观不符,与当今世界大国的责任不符。因此,这种状况是一定要改变的。一旦这种状况改变,现有的300多个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机构的“星星之火”,也就“可以燎原”了。

更加令人鼓舞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为中国的最高决策层,给予了中国的小额信贷以明确地、强有力地支持。例如,2004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 2005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 2006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2007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2005、2006、2007年一号文件都支持了小额贷款,我想,小额贷款扶贫到户机构在中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日子,将不会让穷人等待很久。

近代以来,国际主流社会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穷人获得贷款是他们“天赋”的、与城市人一样的权力。这一观点传入中国后很快得到大家认同,成为谁也没有反对的真理。那么,在目前中国所有的机构、措施都不能满足穷人获得贷款权,而只有小额贷款扶贫到户机构能够给予穷人贷款权的情况下,小额贷款扶贫到户机构就是一种具有新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我们知道,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是一定要取得生存权的,原因就在于它受到了广大的农民群众特别是穷人的热烈欢迎,有广大的基础。这个理论,早已为古今中外的历史所反复证实。毛泽东曾经说过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指的受到农民群众特别是穷人热烈欢迎的事业,最终要取得胜利。

令人庆幸的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教授发起、并任会长的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于2005年10月在北京成立。网络是一个由100多家国内小额信贷机构、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共同发起组成的一个公益性组织。网络倡导的是为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和微型企业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其功能,主要是促进政策和监管环境改善、开展行业自律、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开展交流与倡导以及帮助会员进行筹资。网络每年召开一次年会。2007年10月27日,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2007年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65家小额信贷网络会员机构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的领导,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务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全国妇联发展部等网络发起机构的领导,以及网络赞助机构、花旗集团的代表。笔者作为“中国云南省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小额信贷子项目”的创始人、负责人,也出席了这次年会。会议高度评价了在过去一年里,网络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活动,为广大会员机构提供了培训和技术支持。会议要求今后,网络将在会员需求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和活动计划,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促进中国小额信贷事业的发展和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还有一个好消息,中国银行业协会(花旗集团)微型创业奖评奖活动轰轰烈烈。作为2005年联合国国际小额信贷年标志性纪念活动之一,由花旗集团基金会赞助的“2005年全球微型创业奖”,旨在表明和弘扬小额信贷在全球范围内减缓贫困方面扮演的突出角色,着意引起对为家庭和所在社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微型企业家们的认同。2007年中国银行业协会(花旗集团)微型创业奖(以下简称:微型创业奖),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花旗集团基金会赞助,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和中国小额信贷促进网络协办,小额信贷学生联盟参与,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CICETE)承办。微型创业奖的目标包括:提高对小额信贷的认同,尤其是唤起那些可能从中获益的微型企业家的认同;铭记和赞扬微型企业家们对世界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表彰微型创业中的最佳实践;突显微型企业家们的才能和成绩,以吸引全球投资者和捐助者对小额信贷的认同和支持;巩固和发展中国小额信贷网络,促进小额信贷政策的发展,建立普惠金融体系,为小额信贷产业的繁荣打下基础。微型创业奖的评选工作邀请农村信用社、城市下岗职工小额信贷担保机构及发放贷款机构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等参加,推荐其优秀信贷员和优秀客户参加评选。本年度微型创业奖设立乡村农业、乡村非农业、城市贸易、城市加工业、城市服务业、乡村信贷员、城市信贷员、小额信贷工作者奉献奖和客户特别奖共九个奖项。前七个奖项分设一、二、三等奖。获奖者总人数达100名。 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中央电视台直播,声势浩大,引人注目。可以说,从舆论上看,小额信贷不但并不沉默、不失败,而且是越来越显赫。

进入 赵俊臣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小额贷款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75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