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经济研究圈子后,接受课题、申请项目、寻找资助、主持研究成为家常便饭。其中就有一个如何当课题组长的问题。
我一辈子从事研究,曾先后申请成功、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21项、国际合作课题16项、横向课题59项(其中原云南省科委课题5项)。人近黄昏,喜欢忆旧,现在行将就木,回忆起我当研究课题组长的几个具体作法,可供同行们评议、参考。
一、课题组长负责制是被逼出来的
我在专职从事经济研究时,恰逢国家科研体制改革,我也就在大气候囊括下,认真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就我们研究所来说,课题组长负责制也是被逼出来的。那时,刚从计划经济体制出来,一是上级科研计划题目“断粮”,改为申请评审,有的还是招投标,由于竞争,只有个别人才能有课题做。那么,所长就只能和科研人员一样的申请、投标课题,科研人员申请、投标来的课题,所长也就只能是服务,当然多数时候的服务也就不能不是多余的。为此,在所长和科研人员平等申请、投标课题的情况下,课题组长负责制应运而生。
所谓课题组长负责制,指的是,凡申请、投标课题被批准者,理所当然的是课题组的组长,享有研究人员组合权、课题经费开支签字权、成果发表权和署名权。这样一来,所长其实就当的很轻松了。
鉴于能够申请或投标成功课题立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问题,绝大多数学者都不得不参与别人课题,即承担别人课题的子课题研究。而参与别人子课题研究,当然要志同道合,双向选择。在我们研究所,由于较早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一方面,大家都能不放过申请课题的机会,另一方面所内再也没有出现过去计划经济环境下的争计划下达课题、争经费、闹矛盾等现象。
听说,在有的研究所,名曰课题组长负责制,实际上课题经费报销还需要所长签字。我就不明白,所长怎么就知道人家课题组调研出差的每一张发票才是课题研究的所需所不需?!
二、对各个子课题报告“一遍通过”
作为课题组长,一方面要对整个课题立项负全责,特别是对立项者负全责,即课题完成后能够被立项者所成立的专家组评审鉴定通过,顺利验收。另一方面,有一个组织课题组调研、写作、完成总报告,并对各个子课题成果的鉴别和认可的问题。
我多次看到,有的课题组长为显示自己水平高,总是对子课题成果百般挑剔,有的子报告按照组长的意见修改好几遍还不通过。
我当组长的做法是,只要按照课题组开题时得要求进行调研和写作,组长就必须对所有子报告一遍通过,随课题总报告一起付印,如能出版则一起出版。我的想法,一是各个子报告作者对总课题有自己理解,都有自己的道理,有时虽然和组长的想法不合,但是说不定符合立项者的要求、或是其他同行专家和读者所喜欢、所需要的;二是他们在调研、写作成文过程中已经付出大量心血,理应得到尊重;三是不随便对子报告“打回去”,可以增加承担者的信心;四是允许各个子报告不同风格的存在,也是符合国家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学术的方针,何乐而不为!?五是组长不对子报告吹毛求疵,将可以节省下大量时间,用于总报告和咨询报告的思考和写作;六是我多次看到,有的组长对子报告挑三拣四,而子报告承担者后来做了组长,又对其它子报告百般挑剔,以至于没完没了。
三、尊重并保护各个子课题的署名权
过去,研究成果的署名普遍的做法是,凡参与的人员都要一个不拉的列入,而且按照职位或职称的高低,排列先后次序。如遇级别更高的人物,则将他们以课题顾问或指导的身份,排在最前边。
我很早便接受了署名权的理念。对于上述不成文的潜规则,我当然不能反对,而且也得适应与遵守。我的处理办法是在罗列各位课题组人员之后,署上执笔者的真实姓名。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
一是便于各个子课题执笔者以后申报成果时的方便。我多次看到,有的课题署名没有具体执笔者,那么具体执笔者在以后申报职称、评选先进等时候,不得不由单位临时开具书面证明。这一运行机制,为有的人可能弄虚作假、侵占他人成果,提供了便利。
二是这当然成为对各个执笔者很大的激励动力。在科研究界谋生,职称是攸关个人学术水平、社会地位、名誉评价、收入福利、生活改善的大事。我看到,有的课题组长在最终总报告中采纳了各个子课题执笔者的调查发现、提炼观点、统计数据和对策建议,但是却不署他们的名字,以至于这些执笔者申报职称时无法证明那些是自己的成果。这其实是变相侵占了子课题执笔者的劳动成果。
三是避免了以后涉及署名权时的麻烦。我退休后曾在微信群中一篇学术回忆录中提到早年执笔的一份研究报告,后来有人在微信群跟帖质疑是他的成果,我翻箱倒柜找到这篇报告的刊发稿,并公布出来,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四、让较多的学者轮流享受排名占先
承担者的排名,反映了每个人的实际贡献,因而也决定了享受本项课题成果的产权,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与责任。我们国家科研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评价成果水平与贡献时,往往是取排名前两名。我曾记得,有关部门曾代省政府为省级科研部门学者们团购商品房(价格低于市场价,又有补贴),规定必须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并排名第二以上,才有资格纳入,我就曾和我一个课题组排列第二的学者,得到了这个机会。
我主持的课题的承担者当然以我的同事为主,我的同事们当然都有一个分享产权利益问题。我的办法,是在贡献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让各人轮流享受排名前两名,注意照顾到团队中的各个成员。
五、重视成果推介
过去,一项课题研究完成,专家组评审鉴定通过或立项者验收,也就大功告成。有人把此比喻成科研人员自己“唱卡拉OK”,是很贴切的。
后来开禁了封冻数十年的职称评审,教育了我。因为评审需要提供论文、著作等成果。例如具体到我们社会科学界,条件一是成果数量,主管部门要一篇篇、一页页的数成果字数,达不到者不予受理;二是看质量,即在那一级报刊发表或出版。由此,长期来诱导几乎所有学术期刊都要为争核心期刊而费尽心机。
这种导向,就逼着各个研究单位、研究课题组长转变观念和行为:一是申请课题优先选择国家级;二是成果出版当然选择高一级;三是想尽办法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我由于较早评上正高研究员,做课题时就需要为同事们评职称着想。现在回想起来,我做了以下努力:一是在主持一个国际项目时,利用课题经费资助同事的成果在出版社出书,以增加他们的成果数量,而我却没有出版。二是利用课题经费资助同事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有一个同事有一年申报正高研究员由于核心期刊文章不够而没有被批准,下来后我协助让其在核心期刊连发两篇,第二年再申报就顺利评上正高研究员。三是课题成果要尽量公开出版,如有一个课题成果我已经感觉到其分量不轻,经联系全国最高级别的人民出版社出版,使各个子报告的承担着都获得了一篇高层次发表成果。四是绝大多数子课题成果做到了边成稿边发表,既及时宣传了课题组贡献,又为子课题承担者积累了评职称所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