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正人先正己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律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421 次 更新时间:2024-01-05 08:51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自律  

王杰 (进入专栏)  

 

摘要:自律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围绕着自律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阐发,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一个人要自律,必须心中有主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律对于领导干部尤其重要,它是为官清廉的保障,进而影响政风民风。要做到自律,必须秉持公心,防微杜渐,慎独慎微慎初,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刻刻严于律己。

 

自律,就是指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觉遵循和恪守道德与法律底线,用来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没有它,一切纪律都会变得形同虚设。真正的自律是一种素质、一种自爱、一种觉悟,它会让人淡定从容、内心强大,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自律的内涵和价值

“自律”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说的是孔子去世,鲁哀公致悼词:“尼父,无自律。”意思是孔老先生的离世,我悲痛得无法控制自己!古人讲究修身进德,自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认为,君子首先要严于律己,才能治国理政。“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中庸》中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强调个人在独处时的自律,特别是在人看不见的时候,在他人不容易注意到的地方,更应该慎独和自律。慎独是对于心中自律的坚守,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宋代大学者朱熹讲:“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如果个人不注意约束自己的心意,那么心思就会日益恣意放肆。近代文学家沈从文讲:“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每个人都有弱点,这个弱点在个人独处时更为突出,只有自己战胜自己,自己约束自己,才能成就一个人的伟大与高尚。

人有多自律,往往决定就能走多远。自律对个人的事业来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越自律,认知能力越强。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逐渐拉开的。在一个人的自律中,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个人自律的程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如果缺乏定力和远见,不懂得约束自己,生活的方向就很容易失控,以致随波逐流,迷失自己,成为受外在牵制的奴隶。真正能够登顶远眺的人,永远是那些心无旁骛、义无反顾、坚持向前的人。

成功的人,往往是持之以恒严于律己的人。著名教育学家张伯苓是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并长期担任南开大学校长。有一次,看见一个学生手指被熏得焦黄,便指着他说:“你看,把手指熏得那么黄,吸烟对青年人身体有害,你应该戒掉它!”但这位学生反唇相讥:“你不也吸烟吗?怎么说我呢?”当下张伯苓将自己所存烟全数拿出来,当众销毁,并表示再不吸烟。后来,张伯苓果真再没吸过烟。自律的人不一定成功,不自律的人一定会成败;不自律会让一个人原地踏步或屡屡后退,自律会让一个人走得更高更远。自律是通向人生的成功之路。它让人面对广阔天地而内心坦荡,能让人的心灵快乐、满足、平和。

心中有“主”能自律

自律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考验,由自己来控制自己,让个人的自由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言行。自我修养,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养心最难做到的,就是自律。要做到自律,就要心里有“主”,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由自己的良心来指挥言行。

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心中必定具有坚定的“定盘星”。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唯独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混乱的局势中,平日约束、规范众人行为的制度在饥渴面前失去了效用。许衡因心中有“主”则能无动于衷。在许衡心目中的这个“主”就是自律。有了自律,才能在没有纪律约束的情况下,亦能牢牢把握住自己。

心中有“主”的自律能让人自觉抵制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明代永乐年间,江苏常熟人吴讷任监察御史,人品刚直公正,从政廉洁自持,颇有美誉。有一次,他巡视贵州,返京时地方土司赠送许多黄金。吴讷接过黄金并未启封,而是在上面题诗一首,让来者带回。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这首诗是自警,是自律,是自省,也是对行贿人的奉劝。万历年间,山东泰和典史曹鼎负责维持治安、缉捕盗贼。一次,他赴外地缉捕一名女盗贼,由于路途遥远,来不及赶回县城,两人单独在一座荒山野庙里夜宿。夜间,女贼极力以色相诱,曹鼎担心自己抵挡不住诱惑,便在纸上写了“曹鼎不可”,贴在墙上,提醒自己守住底线。可那女贼依旧不停地以言行挑逗,曹鼎就揭下字纸烧掉,再写“曹鼎不可”,再烧……如此反复十余次,直至天亮,曹鼎终不为所动。“曹鼎不可”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学会如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莫行心上过不去事,莫存事上行不去心”。

以上的事例都说明,个人强烈的自律意识能有效约束个人的行为,进而避免做出违法乱纪违背道德的事情。

严于律己是为官智慧

古人讲“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道德防线失守的人,不应该让他当官管理百姓。孟子讲:“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一个不懂得约束自己的人身处高位,会把他的错误言行带给下级和百姓,带坏国风民风。清朝顺治帝钦定的《御制人臣儆心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意思是说,大臣如果贪赃枉法,不能廉洁自律,就不能给下属做出廉洁的表率,下级官员就会上行下效,贪污腐败;下级官员如果不能廉洁自律,就不能有效地治理百姓,社会风气一定会遭到破坏。

能否守住为官的底线,是官员是否拥有为官智慧的试金石。古代有一位名臣在谈及自己从政心得时曾说,老老实实为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然不满,但天天可以汲取,用之不尽。有道是:“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西晋大臣胡质、胡威父子,在中国历史上都以清廉而闻名。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我不如我父亲。”武帝又问:“你父亲哪些方面超过你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但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则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远远不如父亲的地方。”自古至今,一个从未被打破的历史规律就是:清廉者吃亏一阵子,安全幸福一辈子,不但自己能善始善终,而且多能荫泽后代子孙;而贪婪者侥幸风光一阵子,则坐牢后悔一辈子,且祸及子孙。古代贪官的后代,三代之内无权参加科考。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后,为了打击、遏制官员腐败,制定了非常严厉的惩治腐败的法律,但效果并不明显。经过观察,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新官刚上任,往往能把持住自己,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往往都会走向贪污腐化。为了遏制官员腐败,朱元璋采取了多次残忍的大规模的杀戮贪官污吏运动。然而,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贪赃枉法的官员仍然前“腐”后继。历朝历代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法律条款,不可谓不细密,却还是不能保证官僚队伍廉洁高效,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有些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不得不去执行,然而却并非其内心所愿。由此看来,单纯地依靠外在的法律法规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在提高官员的道德修养上下功夫,变他律为自律。

清康熙年间的于成龙是廉洁自律的楷模。于成龙从一个小小知县,最后做到巡抚和总督,并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他从政的二十多年间,廉洁自律,淡泊名利,去世时,属僚们为他清点遗物,只在一个竹箱里发现几件衣服,案头摆着一些饮食器皿,几罐盐豉。消息传出,百姓皆巷哭罢市,家家绘像祭祀。于成龙以其卓越的政绩和廉洁的一生,获得百姓爱戴,康熙帝以“天下廉吏第一”予以褒奖。

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制度下,有的人能廉洁自律,有的人则贪腐成性?这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修齐治平,修身是根本。官员要着重修养好自己的官德。

为官从政如何自律

意识到自律的重要性之后,如何身体力行是至关重要的。《诗经·大雅》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做事往往都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终。有些人在为官之初尚能守住道德底线,可在长时间的熏染与利益的诱惑之下,就会铤而走险,违背初心,走上贪腐之路。古代有“佩韦佩弦”的典故:西门豹性子急,就在身上佩带熟牛皮,熟牛皮柔韧,以此提醒自己;董安于性子慢,就佩带弓弦,弓弦常紧绷,以此提醒自己。只有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才会不断积累经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领导干部,当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己之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不会在各种诱惑前迷失自己。自律,要从小事做起。自古以来,严于律己的人都是注重小节的。他们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如果让小的缺点任其发展,不加以控制,那么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造成严重后果。加强自律不能纸上谈兵,要看领导干部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领导干部办事要在法规、纪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任何时候都要严于律己,不失底线,不该做的坚决不做,不该拿的坚决不拿。要做到公私分明,公款姓公,公权姓公不能忘,不被私心欲望所裹挟。

《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严以律己是领导干部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修身之本。领导干部要秉持自律的硬气,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从内心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精神堤坝,才能立作风,树新风,正党风,带民风,让党永葆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进入 王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自律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35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