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老师在2024年7月9日“为中国未来而读——2024阅读行动交流会”上的讲座发言。
老师们好,各位读者朋友好!
今天我就讲几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比较现实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2024年9月新学期使用的教材是修订版不是新教材。
老师们很关心,2024年9月份新学期是不是要用新教材?我可以跟大家说,不是新教材,是在原有的语文统编教材的基础上一个修订版。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教育部直接的组织下进行了修订,就是一个修订版,一年级、七年级先用,然后其他年级大概2—3年内铺开再用。为什么说它不是新教材,因为它变动不大,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完善提升,用教育部的话来说是“稳中求进”。三科统编教材中,思想品德、历史的教材变动是比较大的,语文的变动不是很大。课文、结构、体例,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基本上还是维持原样,课文做了一些调整。第一个,这次修订,主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贯彻体现党的二十大的精神,立德树人,更加突出文化自信,这是一个。第二个,是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了,那么现在要把语文课标的精神,更鲜明地、更切实地在教材中体现,所以要修订。
一线老师反映教材质量还是好的,还是比较好用的,也是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的,跟课标的精神也是吻合的,只是现在要更加完善提升。课文有一些调整,调整的幅度不大。古诗文基本上还是维持原样,初中占了50%了,小学也100多首,也没有大的变化。一些经典的篇目也保留。一些时文,当代创作的,还有外国的。有些不是特别适合教学,或者容易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那么这次就做了调整。大概小学调整了一部分,数量不是很多,初中也调整了一部分。增加了一些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课文。像当代的,有些是新请一些作家写的时文。占的比重大概不到8%。绝大部分课文,经典的课文,传统的课文,还是保留下来了。所以这个大家心中有数。
另外,在结构上它可能更靠拢课标,要增强综合性,增强实践性,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在结构上,小学的语文学习园地,有些题目它综合性加强了,栏目由原来的十一个砍掉为八个,合并了一些。初中每个单元增加了一个阅读综合实践,也就是单元的一个综合,事实上是把原来的习题加强它的综合性,学完一个单元以后有个回顾,有个总结,有个梳理,也是这方面有所加强。就是说更加完善了,像注解,像一些习题的设计等等,基本变动不大。所以以前培训说,建议大家怎么用这个教材,这几年老师们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还是管用的,不是说现在是推倒重来,又要有新教材了、新教法了,又要搞大语文、大情境、大单元的,没有这回事。我们还是得放心,安心,专心来做好教学。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谈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以前大家都知道,也都谈到,核心素养加了“核心”两个字,也不一样了。更凝练了,就把语文学科它是教什么的,它是学什么的,它的本质是什么,定位清楚了。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四个方面:语言文字运用,思维的训练,审美的培养,还有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自信。那么这四个方面,就是我们语文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语文干什么的,就是抓这四个方面的。这样说把语文的定位搞清楚了,甚至说终结了长期以来的一些争论,关于语文是什么,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是什么什么,现在就清晰了。提出这个概念,我认为很重要的。大家在教学中要认真去体会去学习。我们语文就是教语文核心素养。这也呈现了社会上的一些看法:语文有什么好学的,每个人都会说中国话。你是会说中国话,但是通过语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对思维进行训练,这点很重要。语文不光是学点文章,它是对思维训练,跟数学一样,数学是逻辑思维,语文也有逻辑思维,还有形象思维,还有直觉思维,它是综合的训练,也有审美,这是其他学科没有的,当然艺术它也有审美。还有文化自信,文化的传承。这就把语文要教什么,一个定位搞清楚了,要让我们老师心中有数。这是一个很核心的概念,也是很重要的概念。
老师们可能会问了,语文核心素养定位是清楚了,教学中,一线教学怎么转变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内容。所以我就建议,提出一个说法叫“以一带三”:一就是语言文字运用,三就是思维、审美,还有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就是说语文它是以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作为基本的,这个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以它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学习的过程中,把其他三方面,也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带起来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我也写过文章,叫作《语文核心素养和以一带三》,(收入《用好语文统编教材》一书中,商务印书馆2024年7月版)有兴趣你们看看。所以以这个概念、以这种说法抓手,来阐释语文核心素养。
在课标里面没有这样说,但有这个意思。就是说四个方面它不是并列的,在备课的时候、教学的时候没有必要一一去对标。每一块都要对标,没有必要,它是综合的,就是说我们教学坚持语言文字运用为本,整个过程都是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教学的学习的任务,同时很自然地很综合地把其他三方面都带起来。可能讲某一课、某一单元,它四个方面的某一方面、两方面,可能是比较有侧重的,这都是可以理解,不要一一对标。那么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它是以语文独有的方式,语文独有的方式是什么?就是熏陶、感悟,以特有的方式去提高他的思维,他的审美的能力,来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这就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这是语文特有的。所以我们语文课不管怎么改革都要特别重视,以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作为基础,这是个本位,这个本位它是引领的,它是覆盖的。这是一个常识,没有必要多说。但是我要提出以一带三,是因为现在看到我们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某些偏向,所以我们在贯彻语文核心素养时候要强调一下,现在出现什么倾向,就是说我们提出“以一带三”,是避免过于重视跟语文好像关系不大的那些活动,而忽略了经典课文的阅读和教学。
现在实施任务群,含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等等,老师比较关心怎么去组织学生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学,怎么营造那种学习的情境,怎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讨论、去解决问题,这是好的。而且现在学生的阅读量好像比以前要大一点,师生这个课堂也比较活跃。但是也有可能老师们是比较照顾到那种情境和活动,课文反而沦为讨论问题的支架或者材料,这样课文吃不透,语言运用这方面浮光掠影。所以你教学活动是很活跃,但是有点舍本逐末,特别是经典的课文都是多少代人,人类智慧的精华,选这些东西就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他有所接触,他以后可能都不会读了,为他整个人生打个底子的。所以经典它是有隔膜的,它是比较难读的。所以一定要在教学中先要读懂,先要引导学生去读透、读懂,然后再去组织活动,这样可能更好一点。要不你布置一个任务,然后就让他自己读,他课文也读不懂,半懂不懂,你活动搞得再活跃,语言文字运用这些基本的东西没有落实。这是可能是一个倾向,是应该注意的。以一带三,以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这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个现在搞群文教学,搞大单元教学,单元教学,都是一组一组文章,这是好的,综合性加强了,实践性加强了。但是在这个一组一群的文章里边,单篇教学还要不要,肯定要。多数单元组织教学都要重视,以单篇教学作为一个前提、一个基础。所以如果没有单篇教学,你这个活动也是虚的。所以单篇教学跟群文教学,它是可以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提醒。另外以一带三怎么带,我想提一些建议:首先应该让学生先正读,正反的正。正读,就是说精读了。先精读,然后再去延伸。对课文,无论是文言文、现代文,先正读,先精读、精讲。那么还有课文里面不是有略读吗,略读就可以按照精读,正读,正读是学生主要自己来读了,这过程中学到的方法把它延伸到泛读略读,然后进一步再延伸到课外阅读。所谓正读先让学生获取他阅读个人的第一感受,这是个基础,这是很重要的,原初的感受是整个阅读的基础,也是学习语言文字一个前提。现在老讲语感语感,学生自己没有先读,那是不行的。所以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这是不能丢弃的。无论是搞单元教学,勤奋学习,还有任务驱动都不应该掩盖了、忽略了、轻视了,课文的精读,特别是每个单元有一些标识出来是精读课,一定要精读、要精讲,老师可以多讲一点,那么其他再放开,要不然语文课可能语言文字应用会掏空。现在一般来说我知道,古诗文的教学大家还是精读精讲比较多,现代文现在就放羊了,这也是一个新出现的偏误,但其实古诗文现代文都是很重要的。而且学习古诗文,学习古典文言文,它的目标除了文化传承,很重要一点,也是为了学好现代文,它是现代文的源头、基础。所以现代文不能放羊,现在高考中考的现代文阅读它占分也是很高的。所以以后学生的阅读,它主要一般的国民公民大量的还是现代文阅读。所以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怎么以一带三,怎么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大家都很有一套经验,可以继续总结、提升,这是一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想讲讲学习任务群。
因为也是大家比较有争议,有点模糊,有点麻烦。这个是课标提出的一个宗旨性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难,也要化繁为简。课标确实写得也比较复杂.要化繁为简,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标为什么要强调学习任务群,它是想通过这个方式把教学的内容结构化。因为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以前是分学段,列出了写字、识字、阅读、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等等方面,有很多,听、说、读、写还有篇章结构、语法修辞各方面。现在它把这些东西分为几个板块,也就是几个任务群,把它落实到、镶嵌到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单元里边。所以我们就这样来理解,学习任务群它就是教学的内容,它不过是把它结构化了,把它分为几个板块,小学初中分为六个,高中分的更多。把它体现在各个学段,各个学期,各个单元,这是因为现在课标表述的层次太多了,有点夹绕,大家看起来有点麻烦。化繁为简,大家理解什么叫学习任务群,就是教学内容,它把它分成几个箩筐、几个板块,让大家更清晰,教学中更集中、更凝练。就这样理解,这样就好了,这样可以克服我们以前语文教学的碎片化、随意化、多重复的那种弊病。
以前是学完一课又一课,学完一课又一课,学一个修辞,从小学学到高中。不是那样,差不多,这就是碎片化。现在有了学习任务群,它凝练了、结构化了,它梯度也比较清晰了,所以说有利于我们教学的。但现在为什么搞得有点糊涂?因为本来它是一个教学的内容的结构化,分块。现在变成好像学习任务群就等于用任务去推动教学,任务驱动。这样理解对不对?也对也不对。对就是说,现在确实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个性化的语言实践中,在跟同伴的合作中去学习语言。所以确实带着学习任务去学习,这是一个好的办法,但是这只是多种教学方法中的其中的一种。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学习任务群就单纯地理解为任务驱动,就是设一个项目、一个主题、一个任务,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去讨论,然后是总结,然后写一个心得等等。这就太简单了,这就可能会把课文经典的东西作为支架,把它淡化了,基础薄弱了。这个基础没有夯实,甚至虚化了。所以我们学习任务驱动,搞项目化的一种学习活动或者主题,大主题之下的一种学习活动,就是多种方法其中的一种。所以什么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单元,还有不同的学情,学生的情况,应该是不一样的。
老师有决定权,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来做。那么新修订版的教材,它还维持了每个学期有一个综合实践的单元,它综合性实践单元它也有课文。但是它有两个、三个任务放在前头,它是比较重视以这个任务,去带动这个单元的课文的学习。六个单元里面只有一个单元,老师是可以这个单元多一些任务驱动,多一些项目化的学习。另外还有每个学期还有一次叫作专题学习活动,就是围绕语言文字应用的某一个专题,让学生去调查,去广泛地阅读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小组的活动等等。这都是展开一个新的课型,大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用。但其实没有那么多时间的,全都搞成是项目驱动,都是主题学习,都是大单元,都变成任务驱动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还是要扎扎实实地教学,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根据学情。现在北京上海一些很好的学校,可能学生的自主性调动比较好,可能更多的一些学习的组织活动、一些拓展。一般的学校没有这个条件,就要根据你的学情,老师有权利怎么来教,怎么来处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把课文学好。有精读、精讲,然后又有略读,还有课外延伸的阅读,三位一体结合起来就可以了。所以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教学任务,是一种结构化,它也是一个方法,但是这个方法是多种方法其中的一种,不能一刀切,不能要求所有的学校,所有类型的课文,所有的单元都用这些方法,那是不行的。所以要实事求是。
我再讲下一个问题是整本书阅读。
也是大家关心的。其实它不是个新概念,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他是一本一本由浅入深读下来的。一开始读《大学》、《中庸》、《左传》一本一本读下来,似懂非懂读下来,整本书阅读。什么时候开始像现在的语文这样单元,一篇一篇课文地学习,这是一百多年新式学堂。但为什么要搞文选式,所谓课文这样的教学,因为现代人没有那么多时间,不像古人,一辈子要读那十几二十种书,现在要读的很多。其他科目的要求很多,语文只是其中的一块,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只好采取一斑见豹、举一反三,学一些课文,然后去延伸、去了解它的整体,采取这样的办法。现在因为这种方法,文选式的方法,特别加上现在这个应试教育,所以很多学生就不读书了。只是读课文、读教辅,怎么可能学好语文?
语文本身就是要读书为本,所以这些年又重新提出要有整本书阅读。哪怕是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能够读一些经典,把它完整地读下来,有个初步的接触。也许他以后上大学了,也许他以后工作了,他再也没有时间这样去读了。这就是年轻的时候,年幼的时候对经典有个初步的接触,所以要求整本书阅读。但是现在这个情况不是很妙,现在小学读书的还是比较重视的,家长也重视,到了初二以后一路下滑,高中基本上不怎么读书,都准备考试了。大学就更自由了,还怎么读书。现在我看大学里面搞专业课的,他都不怎么读书,他可能读书量跟我们当时上大学时,读书量可能1/10都达不到,我的估计,很多书大学毕业了他都没有读。为什么?因为现在人们获得资讯很方便,诱惑也很多,什么东西不懂,马上就百度,所以他好像觉得不读书了。这样的思想是碎片化、平面化,就彼此彼此,还有一个平庸化,这都是影响很大的。所以小学、初中、高中一定要认真读书,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他一辈子都有好处。
现在半强制,初中、小学就开始有很多读书的要求。小学生读书还是比较好的,初中也有,原来有名著导读,现在修订版把它改为整本书阅读了。原来每个学期两本是吧,然后再加上附加的推荐的四本,现在附加推荐的四本也不要求了,因为社会上好像现在接受不了,现在是要求读两本。你想想,也就初中阶段一共读了十一二种书,其中有文学的、有科技的、有议论文的。到高中事实上只有两种,一种是《红楼梦》,一种是《乡土中国》,都是很难读的书。所以整本书阅读,它的初衷就是说,要克服一点现在浅阅读碎片化的阅读,要有一点深度的阅读。另外让他在年轻的时候接触一点经典,要磨性子,读书要有耐力,要有专注力。现在人看手机,现在思维产生变化了,人的注意力不集中。以前小孩最多有15分钟的注意力,现在我看大人也差不多,一百字以上他都不愿意看了。所以深度阅读、整本书阅读也有一个磨性子,有这样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我想现在要求并不高的,初中就那么十多本,高中是两本,要耐着性子让大家读完。再一个要求不要太高,主要是课外阅读,不要要求在课内占用太多的时间,也不要把它跟讲普通课文那样,又要分析,又要写作,又要批阅等等,搞很多要求。最好是实行以课外阅读为主。一个目标管理,能够在多少时间内读完就及格了,能培养起兴趣最好。
比如说读《红楼梦》,很多学生不喜欢的,不喜欢也是一个收获,他起码读完这个书,他有一个初步的感觉,他感觉可能不一定是对的,但是它是一种经历。人要有一些经历,他读过了,起码《红楼梦》我读过了,我不喜欢。他以后读得多了,各种书读得多,回过头来他一想,《红楼梦》还是不错的,所以要求不要太高。我建议实行目标管理,就是说能够大致读完,老师用一节课两节课或更多的时间,点拨一下它的难点,阅读的方法,应该注意的事项,规定完成就可以了。目标管理以读完为要,大致读完。像读《乡土中国》,就大致上学生能够结结巴巴读完,学术著作嘛,知道人类的研究,社会生活的研究也是科学,也要调查,也要搞样本,也要进行分析。他就知道有这么一种研究、一种类型,对他锻炼脑子也有好处的。所以整本书阅读要求不要太高,要实行目标管理,就是大的管理,不要过多地(进行)过程上的干预。这个要求写作,那个要求考试,他就没有兴趣了。另外反正经典的阅读都是很难的,都是年轻人不太喜欢的,没有说经典我特别特别喜欢,但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必须要过一遍。所以中小学规定阅读的一些经典,还是非常有必要。所以重点我想整本书阅读就是激发兴趣,减少规定动作,允许学生自己选择教材书目之外的书来读,也应该允许读闲书,包括读一些现在消费性的娱乐性的书都是可以的,但是有主次之分。现在把整本书阅读搞得有点玄乎,又有点繁琐,给人的感觉是太难了。所以我前些时候也提出过要降降温,也提出过这样一个建议。
我最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两种书,一本是《温儒敏谈读书》一个增订本,加了一些内容,是新的。再一本是比较重要,就是《用好语文统编教材》,里边就有大量的怎么用统编教材的文章,高中的、初中、小学的,它的编写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怎么形成的,里面都有。所以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看一看。这些年我自己主要干的是这些工作,汇集成两本书。今天我讲四个问题,统编教材的新的修订、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这是一种个人看法,仅供参考,谢谢大家。
(根据作者在2024年7月9日“中国未来而读——2024阅读行动交流会”上的讲座视频整理,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