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人生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稍纵即逝,有不可重复之美。童年不只是为成年做准备的,它是人生开头最美好的一段,要倍加珍惜。如果只是功利地把童年与少年看作为未来做准备,会使少年儿童的成长受到过多约束,失去童年的快乐,影响整个人生。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童年,但也有共通之处,比如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未来的向往和探索。相比于我成长的年代,现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也普遍提高,但少年儿童却并不见得更快乐。孩子们过分被关注,被“成年化”,安排了太多的“规定动作”,无形中限制了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童年应是快乐、自由、健康而积极向上的,社会和家庭都应努力呵护少年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
少年儿童应从小培养好的兴趣和习惯,因为读书可以为我们打开观望世界的窗口,读书本身就是快乐的,是童年生活很重要的部分,有书陪伴的童年是幸福的。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同时也在寻找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断丰富自己,让自己逐步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本领的人。
我们常说,“读书养性”。读书可以提升素质、养成健全的人格,读书让人终身受益。读书还可以有更高远的目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国人民的富强幸福而读书。
至于读什么书,语文教材会有推荐书目,老师也会开出书单。这样的引导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否则,把读书单纯当做任务,容易挫伤孩子阅读的兴趣。
回顾我的童年,物质生活非常艰苦,连饭都吃不饱,但还是比较快乐的。阅读是我童年生活中非常美好的部分,那沉浸痴迷的过程就很美,我很庆幸自己在少年时期读了许多书,养成了喜欢读书的生活方式,一天不读书就不习惯。
我上小学是上世纪50年代,那时也读很多流行的读物,主要是苏联的文学作品,还有革命英雄故事。《卓娅和舒拉》《绞刑架下的报告》《牛虻》《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我的一家》等等,都是我爱读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高小时读的。我很欣赏保尔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使命感。那段“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的名言,我至今仍能完整背诵。以我的经验,建议少年儿童可以多读一些传记读物。尤其是读英雄模范、科学家等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的传记,可以帮助少年儿童树立人生的目标和榜样。
记得当时除了读流行的书籍,我读得多的还有古典章回小说,这些书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现在使用的统编语文教材,很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收有很多古诗文。小学初中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多诵读、背诵古诗文,通过会意与感悟,可以领略汉语的音韵之美,探寻中华传统审美积淀之美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习得和传承,是流动在我们血液里的,在此基础上,民族的精神力量得以凝聚。少年儿童如能多接触一些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对于自身底蕴的涵养和文化自信的形成,大有裨益。当然,阅读面最好拓宽一些,比如历史、文学、科普作品、社会科学类读物,等等,多少都要有些接触,说不定在某些方面就能发现自己特有的兴趣和可能的专长。不能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那样会在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应有意识地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一些可能超越自己能力的经典,从而让自己的智识得到训练和成长。
祝愿所有的少年儿童爱上读书,在读书中收获快乐。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