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医农年谱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155 次 更新时间:2024-11-29 00:47

进入专题: 许医农  

子云  

许医农(1929年9月10日—2024年10月12日),1929年9月10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55年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编辑专业。资深编辑,因编辑出版《青年生活向导》、“传统与变革丛书”、《山坳上的中国》、《长江,长江》、“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宪政译丛”、“历代基督教学术文库”等上百种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尊敬。2024年10月12日永享安歇,享年95岁。

许医农年谱如下:

1929年,农历八月初八(阳历1929年9月10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父母给第二个女儿取名为许莉莉,其姐姐名许明明。

父亲许栋棵,贵州黄平旧州上塘公社人,1958年辞世。母亲李清贵,湖南新邵县孙家桥人,1997年元月11日辞世。父母在长沙经由热心人介绍相识,结婚。小时候,母亲很严厉,姐妹俩常与父亲结成联盟,以逃过惩罚。后来父亲瘫痪,全靠毕业于女子职业学校的母亲手工劳作养家。虽然自幼家庭经济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但受外祖父与舅父(舅父李柏荣[1],毛湖南一师时期的同窗)熏陶,和姐姐一块,牙牙学语便会背诵唐诗、古文,读孟子、论语。

1938年,长沙大火之后父母离婚,父亲由同乡送回了贵州黄平老家,从此中断联系(至1956年方得知父亲下落)。许医农和姐姐随母亲回到邵阳外祖母家,在邵阳念小学。

1943年,许医农从蓝田县(现涟源县)明宪女中初中毕业,因家境困难无法继续升学。当时年龄尚不满14岁,便回到邵阳家乡教小学两年,为自己积攒学费。

1945年,复学,仍入明宪女中读高中。同时抗战结束,学校由蓝田迁返长沙,于是随校返长沙。

1946年暑假,长沙市三青团区团部举办夏令营,许医农和张坤、陈继华等8位同学被明宪女中(今长沙四中)选派参加。(不料,这一在参军时已过政审的经历、在1961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时任领导已确认清白的经历,却在1968年由当时的革委会重新启动,1968-1978年长达10年的时间里,成为她被三番五次被审查、被揪斗、被隔离的主因,这噩梦般的审查直到1978年再次确认她“历史清白“才结束。此乃后话。)

1947年,因继父汤攻暇(母亲1946年经人介绍与之结合)乃湖南湘乡西汤春元中学教师,转学至春元中学,在春元中学期间,受历史老师柳思(地下党员)影响,接受进步思想。

1948年秋,自春元中学高中毕业,和姐姐同到南京投考大学未成,姐姐即返湖南。许医农女扮男装,留在南京闯天下。期间曾在一补习班学习中英文打字,在一书店当学徒。春元中学时的老师一直有书信勉励,并介绍她认识南京邮局工作的一位石姓地下党员。

这一年,因老师书信勉励“你要好好努力,争取用真才实学来医农、医工、医商,医国人困惑的心灵……”。据此自己改名:由许莉莉改成许医农。

1949年5月参军入文工团。随部队南下至浙江金华时,部队宣布“地方化“,进行整编,各师建立文工队,许医农被分到绍兴104师文工队。

1951年,由文工队调分区司令部工作,后建立速成学校,许医农被调去当教员。

1952年,华东军区从各部队抽调人员到南京建立航空工业专科学校,许医农被抽调到航校学习。三个月后,因患肺结核,停止学习。(此段经历在另外的文本中,许老师描述为11人参加南航抽调,结果10人合格,独自己因体检不合格被退)

1953年,遭遇车祸,严重脑震荡至瘫痪,卧床不起两年,一度陷入人生绝境,由中医诊治奇迹恢复健康。

1955年,痊愈后寻求报考大学,录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编辑专业三班,圆了大学梦、北大梦。

1958年,北大中文系新闻编辑专业整体合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转入人大。大学期间,一直女扮男装,即将大学毕业时才开始留长发。

1959年,从人民大学毕业后,到贵州省人民出版社工作直至退休。

回望早年经历,许医农老师曾自述:“这一家庭出身、成长环境、时代背景塑造了我的性格——强烈的个人奋斗,自强不息,不甘沉沦。这一性格特征贯穿了我从少年时代直到今天整个一生。回顾人生路,在每一个命运安排的十字路口,可以说都受益于我的性格而做了自己命运的主人。”

1959年至1978年,许医农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在时代的洪流中,写检查、劳改、被揪斗、下工厂,最宝贵的20年青春年华白白虚掷。她真正的编辑生涯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的1980年代。

1980—1983年,在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儿童文学作品若干,不少被称为小精品。

1984年,许医农编辑出版《青年生活向导》(上下册),作为编辑自己写了86万字中的13万字。该书三易其稿,首印20万,当年三印47万,出版后收到读者来信近9000封,名列1986年首届优秀青年读物奖榜首。

1985—1988年,参与主编“传统与变革丛书”。三年出版图书三批16种,印刷57万册。作为编辑,她为林毓生用英文写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的中文译文提出44处质疑与修改建议,42处被接受。这本书也成了这套丛书的重要学术支撑。贵州人民出版社也因这套丛书从一个地方社成为学术重镇。

1988年,许医农编辑出版《山坳上的中国》,“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动”。这是第一本为这个时代“唱哀歌的书”,“是刺破国人做不完的‘安乐梦’的蒺藜,是向心中只有‘美好蓝图’的同胞长鸣报警的钟声!是为不甘落伍的炎黄子孙书写的并非危言耸听的《盛世危言》!”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震动朝野上下”,出了日译、繁体港版、台版、英译、法译等多种版本。2005年,《山坳上的中国》被三联书城推荐为对中国近20年影响最大的图书之一。

1989年两会前夕,出版《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这是一本关于三峡工程的讨论与争论的书籍,汇集了在三峡工程规划阶段(尤其是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三峡大坝建设的不同观点与论述。它涵盖了环保、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讨论。这本书的推出,展示了许医农在编辑领域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责任感,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三峡工程的学术性著作,也是中国在发展与环保之间权衡的一个缩影。

1989年,“奉命”出任“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的终审编辑。其中美裔犹太哲学家、神学家赫舍尔的图书《who is man?》(《人是谁》),深刻影响了她个人的价值选择。这套丛书成为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又一个品牌,在业界和学界深受欢迎。

1993年4月到2001年,退休后的她,由北京三联书店返聘为学术编辑。在三联,七年多时间里责编了以“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历代基督教学术文库”、“宪政译丛”、“经营智慧丛书”四个系列为主的83种书,约三千多万字。

对于这段经历,她说:“难得遇到老董(董秀玉),让我加入到三联书店工作7年,这段经历是我作为编辑的一生非常重要的补偿”。

三联书店给她的评价是:她(许医农)为三联书店在90年代的“黄金十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参见文末三联书店2024年10月13日发给许医农老师姐姐及家人的唁电)

“历代基督教学术文库”:基督教学典是西方思想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在百年来的西典汉译事业中,基督教学典的译述却至为单薄。这套文库由刘小枫任学术编辑,通过系统地翻译和出版西方基督教经典著作,为中国学术界提供了深入了解基督教思想和神学的机会,从1995年起步,至1998年出13种(许医农老师离开之前)。这套文库不仅为宗教学术研究提供支持,还为那些在学术和信仰之间寻找平衡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宪政译丛”:这是我国第一套、迄今也是唯一一套以宪政基本理论为主题的系列图书。该译丛从多方面立论,其议论所要解决的不是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政体的问题,而是提供如何保持一个社会良性运行机制的理论 。

这几套丛书,尤以《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影响深远,浩劫之后的中国学术界,很多人都是借由着“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平台,正式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著作,而且大多都成为他们的成名之作。1994—2001年,许医农离开三联之际,“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已出六辑43种,一千多万字,总印数包括重印37万多册,平均每种印数达8000册以上;内容中西古今兼及,大体上,近现代四分之三,古代四分之一,中学与中西比较研究四分之三,西学四分之一。其中,盛宁所著《人文困惑与反思》、倪梁康的《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杨念群所著《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王振忠著《明清徽商与淮阳社会变迁》、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刘跃进的《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等八种获国家级、市级等优秀学术成果奖。诸多图书亦成为经典,多次重印。更年轻的一代学子,几乎都是跟随着这几套丛书,按图索骥去探寻、成长。

那几年,许医农平均一个礼拜阅读30—40万字,每天平均约5万多字的审稿量。“没人用鞭子抽我,我自己把自己绑在战车上,除了一日简单三餐和不足五小时的睡眠,我昼夜不停的运转:组稿、审稿、改稿、读书,与作者、读者保持广泛联系,写信、交流、探讨……对别人,事业是人生支柱之一,对我则是人生的全部。”

2001年,许医农以71岁高龄结束在三联的工作。

2000年—2001年之间,受哈佛燕京出版社杜维明先生等邀请,赴美访问。

2001年离开三联之后,她仍然活跃在编辑一线。

2009年,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品牌,编辑出版《许倬云观世变》与《许倬云问学记》等图书。同时,为锐老日记的编辑,也做了不少工作。(更多细节待补充)

2010年元月与四月,许医农不慎两次摔倒,第二次造成胸腰椎严重压缩性骨折,幸而一年后基本恢复自主活动能力。

2011年,《第十六届<读书解惑>有奖征文》是认助中国乡村教育的项目,许医农带着并未痊愈的腰伤,积极参与,负责征文的接收,再把1800份征文,并分给甘肃、内蒙、四川、新疆、辽宁、湖北、陕西、青海的志愿者。

2020年,将锦绣馨园家里的图书24箱,交由理想国的刘瑞琳处理,这是一件让她安心、放心的大事。

2021年,许医农离开锦绣馨园(实为贵州人民出版社驻京办事处的宿舍)的家,入住姐姐家附近(海淀世纪城)的曙光养老中心。

2024年7月,转至纳兰养老公寓

2024年10月12日,因心衰永享安歇,享年95岁。

2024年10月13日,三联书店致唁函给许医农姐姐许明,高度评价许医农在三联期间的贡献。贵州人民出版社则由总编辑谢丹华亲赴北京,主持悼念活动。

2000年6月29日,在与三联年轻编辑的一次交流中,她曾阐述自己的人生信念,她说:

“我的第一个偶像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笔下那个多余人罗亭——一个雄辩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个个人奋斗的典型。”

最早成为我人生信条的是莎士比亚在戏剧《一报还一报》中的那句名言:“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这比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罗亭高了一个境界。

1989年,许医农终审“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书稿,读到美籍犹太教哲学家和神学家赫舍尔的书《who is man》(《人是谁》)。赫舍尔提出,理解人类离不开对上D的理解。人类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这种神圣的联系赋予了人类道德与伦理的责任。他从人的本源意义——人怎样才能有资格成为人——来自审,认为:动物只关心自身的需求,而做人的程度与关心他人的程度成正比。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与超越自我的事物相连,如果生命没有为他人或自我以外的更大的目的服务,那么,生命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由此他把幸福定义为“确信自己被别人需要。”

许医农的一生,是满怀热忱、追随信仰的一生,是“不为攫取为奉献,不为自己为他人”的一生。作为一名编辑,她把自己藏于幕后,从不邀功,甚至不愿意接受一次正式的访谈,让自己所作被历史记录。然而,她却是一个真正可称为编辑家的编辑。她曾说:“我确信,如果当教师,我会是最好的教师;如果当医生,我会是最好的医生。但是教师不过面对学生,医生不过面对病人,唯有这编辑职业,一本书推出,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关联到万千人的忧乐与成长……为这样的事业绞尽心血,哪怕以身殉道,值得!如果有来生,我还愿当编辑,当更好更优秀的编辑。”

箴言里说:“智慧人的法则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脱离死亡的网罗”。(箴言13:14)许医农老师的一生,都行走在图书编辑这一看似平凡、实则非凡的Calling之途,她的人生信念和生存法则,是生命的泉源,她也因之脱离了死亡的网罗,永享安歇!

 

第一版,子云整理撰写于美东时间2024年10月12日。

第二版,子云整理撰写于美东时间2024年10月14日。

(感谢子寒友情编辑)

 

附:三联书店发来的唁电(电文中的许明,是许医农老师97岁高龄的姐姐,家人分别是两个外甥女和一个外甥)

许明先生及家人:

许医农先生是我们尊敬的前辈。在1993年加入三联书店、致力于学术出版之前,已经是业界翘楚,名满中国知识界。在为贵州人民出版社工作的近三十年中,许先生编辑出版的《青年生活向导》、《山坳上的中国》、《中国意识的危机》、“传统变革丛书”等,就在1980年代引发广泛影响,深入参与了时代的思想进程,读者遍及全中国。1993年接受董秀玉先生邀请加入三联书店编辑部,到2001年正式退休,8年间编辑出版了包括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宪政译丛和历代基督教学术文库在内的众多学术图书,并与学术界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为三联书店在90年代的“黄金十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许先生一生致力于出版事业,热爱编辑工作,她说“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当编辑,当更好更优秀的编辑”,因为“唯有编辑职业,一本书推出,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关联到万千人的忧乐与成长。为这样的事业绞尽心血,哪怕以身殉道,值得!”。这是她的肺腑之言,她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工作信念,也时刻激励和鼓舞着我们这些后辈。

许先生为人为事认真笃实,勤勉敬业又胸怀天下,永远以一颗赤子之心对待朋友、对待作者、对待工作、对待事业。襟怀磊落,坦荡一生。她是中国出版人的旗帜和榜样!“书比人长久”,许先生精神不死,会和她全力付出的书籍一起,继续贡献于中国的学术思想事业,不断启迪后生的读者。

永远怀念许医农先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年10月13日

 

注[1]许医农二舅,李柏荣(1893—1972),别号日涛,湖南邵阳北路孙家桥人(今属新邵县)。李柏荣先生是20世纪中叶著名的学者,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语言文字学、文学、考古学各方面均有成就,其著作不下50种,手稿146册,均收藏于邵阳市松坡图书馆。尤其对家乡先哲魏源先生研究用力极深,他所编纂的《魏源师友记》一书,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

编者补注:1、此份小传主体内容基于2007年许医农老师交由杨子云整理打印的4份文稿整理而成。这4份文稿分别是《我对编辑事业的理解与体会》《致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编委会报告》《关于我在三联工作的总报告》《子规夜半犹啼血》,还有一份《我的申诉》,2、此番更新,订正了第一版的两个错误,参考其他师友的纪念文章,补充了更多细节。3、附加了许老师照片若干。

    进入专题: 许医农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65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