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敏:老许:一架永动机停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94 次 更新时间:2024-10-16 14:27

进入专题: 许医农  

邵敏  

 

早晨打开手机,就看见朋友圈里的讣告:许医农老师走了!

震惊,虽然思想上应该有些准备。毕竟,她老人家今年96岁了。

许医农是出版界的前辈,也是我们夫妇的忘年交。我们在1987年的贵阳第一次相识,便一见如故。我从来不称呼她许老师而是直呼老许。九十年代,因为某种公和私的原因,我们来往甚密,她来过我家,我也去过她的家。大概是1998年吧,我的女儿幼升小时我们带她去了一次北京,到了北京自然会去三联看许奶奶,许奶奶立即带女儿去了楼下的书店买了大大的画册送给她,我记得是一本长鼻子的匹诺曹。老许没有孩子,但特别喜欢孩子,我从她嘴里听到过许多朋友孩子的故事。

就出版本身而言,她所编辑的厚厚的一部《青年生活向导》获得了首届全国青年读物的一等奖,那是1985年春,是拨乱反正后国家对“文革”后大众类读物的检阅,也是对1977-1984这八年出版成果的首次评比。彼时,出版界出现了第一次繁荣,限于历史条件,作为出版物包括青年读物,毫无疑问还是一些老牌出版社在引领风潮,比如身处出版重地的北京和上海,但是在仅有五个一等奖的作品中,却冒出了地处边远的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名字。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首届年会就放在贵阳召开了,我们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相识了,也因此结识了画家琼德、诗人亚平和出版人筑荣,还有贵阳系的老朱正琳和老伍祥贵。

但这最多只是一个缘由,真正让我对老许甚为敬佩的是两件事:

首先是她的传奇经历。她毫无疑问是一个很早就参与了后来被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那场运动,她是离休干部,在青年时期就参加了部队,重点是,她是女扮男装加入部队的,而且历经多年未被察觉。她是现代的“花木兰”,某种意义上也是小说《战火中的青春》里“高山”的真实版人物。

这样一个出身背景的“红小鬼”后来在五十年代居然考进了北大中文系,那个年代的北大学生可是天之骄子,再以后就一直在贵州人民出版工作。但那只是开始,只是她精彩的工作履历上的开胃小菜。她的力量是在“文革”后尤其是退休后爆发的,这才是无人可及。如果说《青年生活向导》只是以百科全书式的样貌向当时从荒漠中走出来的中国青年提供了某种知识,那么在1987年贵阳会议上她推出的《山坳上的中国》可谓提供了思考,令人振聋发聩,也是真正令我对这位前辈顿生敬仰之心的开始。同为出版人,我深知这一点的难得。在那个时代,也就是差不多距今四十年前,在中国刚刚走出封闭走出低谷一切欣欣向荣之时,这部书已经发出了警世危言,中国处在“山坳”上。而且老许的“编后记”就写了几万字附在全书之后,也开创了编辑之言的先河。我承认,我在再版《动物庄园》时也有了不吐不快的冲动、也写了一篇“编后记”就是来自她的示范。我想那个时候老许的胸中该有何等样的块垒,让她忧国忧民、让她辗转反侧啊!

有了这样的眼光和思考,后来她在北京三联组编了“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传统与变革丛书”、“宪政译丛”、“历代基督教学术文库”等一系列重磅书系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且不说每一套书系里面每本书的分量,仅仅看一眼丛书名字,再对照今天中国现实,就知道老许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和真正的初心所在,知道在老许心目中中国缺的是什么和急需补上的是什么了。

关键是,这些大部头著作、这些重大选题都在在她退休后被北京三联特聘任上干的,即使八十多岁了,她还在满负荷地干,其干劲让我们还在任上的小字辈都自叹不如,被大家称之为“永动机”。

在职时,去北京机会多,每次去北京总会去老许家吃午饭聊天。说是家,其实就是贵州人民出版社驻京办事处的宿舍。最后一次去她家是2015年我去参加意大利博洛尼亚书展从北京转道出发时利用了几个小时的空隙去看望了她。而这以后,随着退休和手术,我再也没有去过北京,也就一直没有见面,但邮箱里是常常收到她发送的信件和各种讯息,再后来这些信息慢慢也少了,以至于没了,但牵挂是一直萦绕在心头的。

直至去年6月初我因为自己的新书《重生的日子》去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参加活动,我呆了两天,曾经打过电话,但是一直无人接听。我以为老许换了电话。

今年8月我去贵阳参加老伍的新书发布活动,遇见老伍的妻子晓亚,她和老许是老乡也是忘年交,才知道老许已经离开了原来住址搬进了养老院,与自己的姐姐住在一起。我看了许多晓亚和老许一起的照片,要来了老许的电话,电话就是原来的号码,打了依然无人接听。晓亚说可能因为听力不好,她常常听不见或者平时就是关机的。晓亚还说下个月会去北京看望她,见面后会主动打电话让我们通话。

想不到才一个月,老许就走了。“永动机”最终还是停止了运动。这意味着,我再也见不到她了,每次在她家时她做完面条总要问我加不加辣椒这样的场面也只能成为永远的记忆了。

著名学者许倬云如此评价她:“许医农老先生是中国出版界的一面精神旗帜,其对生命的热枕与执著,对中国进步的反思与肩负,足以让她的许多时代同路人仰望。”

许倬云先生概括得极好。即使作为后辈,我一样仰望。

让我宽慰的是,8月在贵阳还听到晓亚说老许已经信主。老许啊老许,一个一辈子追求真理的人终于找到了真理,一直漂泊在外的心终于有了真正的家。

如此,我们还会相见,在天堂。

    进入专题: 许医农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73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