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共产党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143 次 更新时间:2024-07-13 16:57

进入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   共产党员  

迟福林 (进入专栏)  

 

今天是7月1日,是我们党成立103年华诞。作为一名有54年党龄的我,十分高兴。今天对我来说也很有意义。首先,今天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头版刊登了我的署名文章“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消费结构升级的结构性矛盾”。其次,40年前(1984年),我进入中共中央党校读书,并成为理论部学术研讨小组(后来改为改革研讨小组)组长。第三,33年前,1991年7月1日,在省委机关食堂,我在中改院建院筹备组及海南省体改办的同志们庆祝建党70周年的大会上作了题为“改革开放与中国共产党”的党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今天,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共产党员”为主题庆祝党的103岁生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献礼的一个实际行动。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了解中改院的宗旨,了解中改院33年为改革开放所作出的贡献,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就三个“坚守”与大家交流三点体会。

坚守改革自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1.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重要条件和前提。

这是一个大的判断。6月21日,我在浙江参加浙江省委和人民日报联合主办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论坛”,层次很高。我在专题讨论中提出,浙江的共同富裕是怎么来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国防大学工作时,看到修鞋的、弹棉花的大部分来自温州。浙江的民营经济就是靠这种不怕“千辛万苦”的精神发展起来的。今天,浙江城乡差距相对小,共同富裕的程度、经济社会水平比全国高一些。例如,2023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86:1,低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平均水平(2.39:1);与2004年2.43:1的差距相比,下降了24%。为什么?我认为这就是浙江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成果。我认为,如果没有“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创新,就没有浙江今天的发展局面。只要将“两个毫不动摇”贯彻到底,浙江就会走出一条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子,就会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将会给全国做出一个重要的示范和样板。

坚守改革自信,坚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2.全面深化改革要回答青年之问。

1995年出生的一名博士生问我,“我虽然在农村长大,但我生下来条件就很好,还要改什么?”2022年9月18日,我在一场大学的改革开放史讲座中,有个学生提问,“民营企业家统统都是资本家,为什么我们毕业后要给资本家打工?”全场给他热烈掌声,这让我很震惊:怎么能把民营企业家都统统当成资本家呢?我们不否认某些民营企业存在不轨行为,不否认某些企业家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表明了: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就没有大家的普遍就业,就没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民营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3.要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来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问题。

改革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关口,是用改革的办法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是用其他的办法?大家对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寄予很大期望。我坚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必将对这些问题作出很好的回答。比如共同富裕、贫富差距,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调整收入分配来解决,这样才更符合老百姓的利益。毫无疑问,大家希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来解决利益关系问题、收入分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

我2008年提出“让农民工成为历史”,这件事情直到今天仍未全面解决。再比如,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国有资本如何发挥作用,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如何公平竞争?6月23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式现代化论坛”上,我以“做优国有资本是篇大文章”为主题做了主旨发言。怎么做优,怎么使国有资本在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当中发挥它的作用,这确实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中改院是一家有33年历史的重要改革智库,影响力很大。“中国改革开放史料丛书”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举行了新书发布会,引起了各方面广泛关注。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更要强调坚定的改革意志、改革精神,坚守改革自信,坚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这正是中改院人的精神来源和精神力量。

坚守改革价值: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坚信我在54年前入党时的宣誓,为老百姓、为人民谋福利,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觉价值追求。

1.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各项改革措施之中。作为海南改革发展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我们深知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放在心上,使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改院建院第一天,就召开了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的研讨会。我当年就有个信念,若把海南特别关税区促成了,海南就大有希望,海南老百姓就会“买这笔账”,我去卖“大碗茶”也会有人要。我坚信,老百姓普遍都希望海南发展的更快一点、更好一点。6月28日,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在历史的关键当口”。我认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也正处在“历史的关键当口”。明年封关运作,年底前更是一个“当口”中的“当口。我们有责任坚持老百姓希望的“尽快发展起来、富起来”。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处在历史的当口,中改院责无旁贷。

1991年,中改院与国家体改委合作举办“全国体改系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培训班”。中改院和省体改办合作,提出了海南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当时明确地感到,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老百姓要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后来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城乡差距最大的问题在基本公共服务差距。2003年7月1日,我到儋州一个黎族农户家里调研,一家人残的残、傻的傻、病的病。一问同行的地区领导干部“这样的家庭有没有救济?”对方告知,申报最低社会救济三个月,才申请到5块钱。2006年,我们在甘肃一个贫困地区调研发现,一个村子上百户人家签了一个“村民条约”:为了使大家不被拖入贫困,只要是看病高于2万块钱,就出院在家里等死。为什么?因为在这个贫困地区,“2万元”会把几家农户带入贫困。

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中改院完成了《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结尾我用了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深。我为了这段话从晚上8点写到下半夜2点:“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和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其所涉及的人口规模而言,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就其制度建设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意义而言,可以同近30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提并论。中国正在为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做出巨大努力。这将对中国人类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以人民为中心。

我小时候不理解:父亲是一个合作企业的职工,生病只能报销30%-50%,没钱就不一分钱都报不了;姐姐是在集体企业工作,大概能报60%左右;哥哥是人民医院的职工,100%报销。为什么三个人的报销标准不一样?后来从事了改革研究才知道,这原来就是城乡差距、不同所有制之间形成的一个社会问题。

所以,问题研究一定要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建立在对老百姓负责的基础上。“以人民为中心”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我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讨劳动力产权,随后研究员工持股、人民市场经济、民富优先,2014-2015年提出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农民土地财产权,到今天还在呼吁缩小城乡差距、带动共同富裕。归根结底,这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为了实现老百姓的幸福。我认为,坚守改革价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才能解决现实中的这些问题。

3.改革为了人民。

我们中改院人辛辛苦苦为了什么?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又在哪里?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核心宗旨。1998年,我院提出“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随后提出农民土地要用物权法保护起来。当时有人说这是搞私有化。如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都没有,农民能富裕起来吗?到今天为止,农民土地财产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农村集体用地、宅基地仍不能与城市国有土地一样在市场上实现应有的价值。我认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范围应当包括农村土地,但是有两个条件至关重要:严格的土地规划管理、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在这“两个严格”的前提下,农村土地资源可以由市场配置,以使广大农民享受土地的财产权。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讨论的重大问题。

坚守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改革一切为了老百姓、一切服务老百姓,这绝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实际行动。改革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我的改革理想、改革激情、改革坚守和力量,都来源于对国家的责任、对老百姓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改革事业的责任。如果成天只想着自己的小事,就做不了改革。中改院是改革研究智库,每一个人都应该想大局,这样才能够真正被称为改革研究智库。

坚守改革目标: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些话非常重要。

1.质疑改革的声音。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议论,说当初农村多好,吃饭不要钱,看病不要钱,上学不要钱,今天什么都要钱。

所以质疑改革搞错了。我1970年在农村支过农,从早上三四点钟去干活,中午吃点饭接着干到黑夜,工作一天只有几毛钱的工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十分普遍。我经常讲花生米的故事。当时为什么吃不到花生米?高度指令性计划经济条件下,副食产品种植面积严格受到控制。那个时候是普遍贫穷下的不要钱、绝对贫困下的不要钱。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与建立。

我们党从改革开始探讨的就是如何搞活中国经济。过去叫计划经济,20世纪80年代初叫“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叫“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手段”;到了党的十四大才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高水平开放的重点是制度型开放,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更多的集中在服务贸易领域,更多集中在服务业。核心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什么叫市场化?公平竞争叫市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叫市场化。什么叫法治化?严格的法治。什么叫国际化?按照国际标准来做事,符合国际惯例。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坚守改革目标,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永远在路上。

3.中改院人坚守改革目标。

我特别感触的是,6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改院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专家们普遍提出一个问题说“中改院就30来个人,怎么干这么多事?”几乎每位专家都讲“不可理解,实在佩服”。今天,我们更要以坚守改革的信念、责任以及行动来感动大家。

我作为一个老党员、老同志、院里的主要领导,我也特别感谢在座的很多骨干常年加班加点。若没有这些人的努力付出,中改院就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我认为,改革还在路上,改革还有很多事没有完成,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青年人的责任更大、更重。如何带出一支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改革研究队伍,如何使大家更自觉地投入到改革研究当中,如何把改革智库坚定地办下去,安全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

作为共产党员,尤其是改革研究智库的共产党员,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按照改革开放的要求,必须始终坚守改革自信、坚守改革价值、坚守改革目标,为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新的作为;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研讨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中改院就会成为一个自觉的、继续有作为和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智库,中改院的明天就会越来越好。

进入 迟福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   共产党员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39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改革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