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在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时,强调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首条原则,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
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其核心要求就是在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这里重点强调了三层意思:一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各领域和全过程;三是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目的就是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坚决防止改革过程走偏方向或出现颠覆性错误。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呢?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本质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方式和路径,它理所当然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什么必须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坚持不坚持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前途命运。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也是4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习近平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时强调指出:“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看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不仅是由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决定的,而且也是被4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宝贵经验。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清楚地表明,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为什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呢?首先,这是由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和立场原则决定的。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关键要看这条道路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次,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一条宝贵经验。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最后,从未来发展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牢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把“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为此,“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又一条原则,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呢?首先,这是由党的根本性质和初心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既然如此,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习近平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其次,这是由全面深化改革自身的目的要求决定的。习近平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改革“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性特征。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勇于开拓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历史伟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发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实践、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勇于开拓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特征,也是确保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内在动因。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呢?首先,创新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习近平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时明确提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的重要论断,他强调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之所以强调创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作用,主要就是因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真正解决深层次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其次,这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陷入战略被动,谁“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继续坚持结合实际开拓创新,惟有如此才能有效防止错失发展机遇,防止落后于时代。
五、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为什么反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呢?首先,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和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通过认识问题、发现问题,才能不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习近平强调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最终达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标。其次,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习近平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是帮助我们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从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所处的历史方位来看,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2024年3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再次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习近平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关键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六、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从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来看,解放思想每前进一步,改革开放就前进一步。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这“三个进一步解放”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一旦离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会停滞不前。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解放思想起步的。当年,如果没有那场声势浩大的以真理标准为主题的解放思想运动,我们党就不可能及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也不会有之后40多年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性成就。那么,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是否仍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解放思想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求,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如果人们的思想不解放,认识跟不上形势发展,那就不可能有效指导新的实践。社会实践不断与时俱进,人的思想也必须不断随之而解放和发展。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其次,解放思想是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的重要前提。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闯过每个改革的重要关口,都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突破。习近平指出:“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政党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探索优化方法路径,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各种思想上和体制上的障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当然,解放思想绝不是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通过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创新局面。
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和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法治根基。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改革与法治相统一”呢?首先,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须将其贯穿治国理政各个方面。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伟大变革,要搞好这场伟大变革必须把法治贯穿其全过程、各方面,一方面要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另一方面也要做到“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其次,法治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目标宏大、任务艰巨,完成每一项改革任务都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创新性探索。如何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除了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外,还要靠法治为其提供坚强保障,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秉持法律准绳,用好法治手段,充分发挥好法治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最后,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习近平强调指出:“‘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相融的辩证统一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推进改革和法治协调发展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全面深化改革要冲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必然会引发诸多矛盾甚至冲突,而法治无疑是有效解决和化解这些矛盾冲突的最有效方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和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八、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论。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必须坚持科学方法论呢?首先,坚持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要求。早在2015年1月,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指出:“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解决“过河”问题必须借助“桥”或“船”,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就是最好的“桥”或“船”。其次,全面深化改革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科学方法论。当前,世界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各种矛盾和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与此同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还要高度重视以全面、系统、联系、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和结合点,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九、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的一项重要任务,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不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为什么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呢?首先,改革与开放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习近平指出:“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党的二十大在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的同时也提出“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强调改革与开放协调发展、一体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也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整体谋划和一体推进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其次,强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也是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40多年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我们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
做好顶层设计重要,抓好贯彻落实更重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最后一条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要求“全党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做善为抓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贵在抓好落实。首先,抓好落实是确保改革取得实效的客观要求。蓝图再好、方案再佳如果不落实到位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习近平指出,“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格、敢碰硬,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其次,抓好改革落实贵在发扬钉钉子精神。习近平多次用“钉钉子”一词来比喻发扬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精神,他指出:“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要把这些目标任务落到实处,需要我们认真制定出务实管用、科学有效的改革举措,根据《决定》提出的“坚持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总而言之,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对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必将成为新征程上指导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坚持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际行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