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萍:自行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59 次 更新时间:2023-08-08 22:38

进入专题: 自行车  

陈艳萍 (进入专栏)  

现在的孩子,自行车骑得满天飞。他们不用学,出生不久即有一辆童车。稍稍长大些后,又有一辆少儿车,他们骑着骑着,再顺理成章换成一辆成人车,在大街小巷里飞一般穿行。

我出生成长的七八十年代,几十户人家的一条小街,只有几辆自行车。那时,我们不叫自行车,亲切地叫它“钢 a(二声)车子”。不像现在这般有各种色彩各种款式,只是一种,黑色,载重型,得把后轮提起来支起站架才能放稳。

小街是附近村落里的人来来去去的必经之地,远远的,一辆自行车过来了。孩子坐在前面的横杆上,父亲骑着自行车,下巴顶着孩子的头,胸怀护着孩子的身体。母亲坐在后面,双脚悬着,手拉着前面男人的衣服后摆。

这自行车,载着一家人,呼呼地前行之中,有一种稳当和踏实,自由和依恋。

没有自行车的人家,要走远亲,就得借。知道这东西金贵,还自行车时,车把上吊一块肉,作为酬答。

隔壁李叔家儿子多,老二和老三合伙买了一辆自行车,经常为骑车发生矛盾。一个说,你经常借给别人骑,耽误我办事。一个说,你一骑就不放手,我根本摸不着车。兄弟二人吵得不可开交,找老父亲评理。老父亲说,你们两人已经成家了,老幺还没结婚,把自行车让给老幺,你们都不许骑。

李叔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幺儿子还没对象,有辆自行车骑着,可以为他加分。

慢慢的,条件好些后,自行车是嫁妆之一,谓之三转一响。三转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一响是录音机。那接新娘的队伍里,挑的挑,抬的抬,后面有一个人,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永久牌,挂着红绸。

禾场,是孩子的乐园。起先,我们在那里玩石磙、做游戏、讲故事。自从军军家有了一辆自行车后,大家就有了新项目,学骑自行车。大人当然是不会同意孩子随意推出来学,怕摔坏了。每次,军军总是趁着爸爸不在家时偷偷推出来。

十几个孩子,一个个轮流学习。自行车大,前面是直杆,大家先是滑,一脚踩在自行车上一脚落在地上,滑娴熟后,落在地上的脚能悬空滑行,这才是找到骑自行车的感觉了。龙头的把握很重要,有的孩子,总也不会骑,就是把握不住龙头。龙头歪,他也歪,也就连人带车倒下去了。

会滑了,孩子的腿短,却坐不上去,就从三角架子里伸进去一条腿来骑行。这样骑着,别扭而又费劲。技术越来越精湛后,猛一用力,屁股坐上去,就学会骑自行车了。

每个学骑自行车的伙伴,都要在摔过几次后,膝盖流几次血后,才学会。我胆小,怕摔,滑不会,就先跨上去,秋秋在后面用力地搬着扶着。我掌握不了龙头,也把握不了脚下,自行车歪歪扭扭,只几步就往一边倒去。

来到武汉后,自行车多,有一种斜杆的女式车,小巧,相对好控制些。陆陆续续学了一段,摔破几次膝盖后,终于上路了。

我兴高采烈地骑着自行车,从马房山去街道口买东西。那是一段下坡路,越骑越怕,正好前方有一块砖,不知如何避开,竟然惊叫着冲过了砖块,撞向一位行人的后背,连人带自行车倒在地上。

赶紧爬起来,慌得要命。心想,这怎么得了。撞人的医药费怎么办?万一伤得重怎么办?万一人家打我几下骂我几句,该如何应对?

这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人,戴着眼镜,斯斯文文,像是附近高校的老师。遭到袭击,他吓坏了。反应过来后,既没发脾气,也无指责,拍拍衣服笑笑说,没事,小心骑。随后,大踏步走了。

一晃近三十年过去了,时常会有场景的触动,引我回想起这段往事,这个人。

托尔斯泰的女儿在《遥远的回忆》里说,托尔斯泰很喜欢运动。当自行车流行的时候,他也弄到一辆去广场上骑。他说,只要我前面出现障碍,偏偏就会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使我的车子朝他冲去,最后准保撞在上面。由此,托尔斯泰经常反问自己,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吗?越是想躲开它就越把你吸引过去。

我一直以为是技术问题而撞上的那个人,看来不全是。有时,是一种执拗的难以回避的心理暗示作祟。当然,这也是缺陷,性格上的。

这次的撞人经历,让本不娴熟的技术又退了一步。在马路上骑行,远远看见人,跳下来。看见物,跳下来。一算,骑行比步行快不了多少。跳上跳下,急得一身汗。一惊一乍,还伤身体。

了解到自己的局限后,就放下了骑自行车的念头。长久不骑,也就不会骑了。

真没想到,现在满大街摆着各种各样的自行车,一元两元的租金就可任意骑。

骑自行车随意了,自行车也变得随意了。不经摔打,容易坏。楼下的树林,总有破自行车躺在里边。

再怎么色彩鲜亮和款式新颖,我依然怀念那种老式的永久牌黑色自行车,它笨拙,但是稳当可靠,可以承载一家人的温暖和希望。它结实,可以用二十多年。铃铛、挡泥板、后座以及链条板全都没有了,还可以骑行。

总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自行车。也以为,还是故乡人的叫法好。“钢a车子”,说不出的爱怜和动感。有的地方,叫它“溜机凳”,也有趣。

进入 陈艳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自行车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18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