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植物和蔬菜的时候,总有个声音在提醒我,一定不要忘记高粱。
高粱,禾本科草木植物,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史前传入埃及,再传入印度。什么时候传入中国,没有定论。黄河流域出土的三千年前的文物可证实,那个时候已经有高粱。高粱,古称“蜀黍”。明清之后,开始在诗词里出现“高粱”字样。
清代的张玉纶,写过一首《高粱》,前四句为:“芳名传蜀黍,嘉种遍辽东。盛夏千竿绿,当秋万穗红。”高粱,抗旱耐涝,耐高温耐寒冬,北方地区种植得多。青纱帐,说的就是北方的高粱地。
它大致有三个品种,食用高粱,可以用来烙饼,做馒头,酿酒。茅台酒,汾酒,就是以高粱为原料。莫言,山东高密人,他的作品《红高粱》里,那高粱,就是酿酒用的。糖用高粱,用来制糖。帚用高粱,专门扎扫帚用。糖用高粱和帚用高粱,籽粒也还是可以食用,也或酿酒。食用高粱,甜高粱,脱离后的穗子,也还是可以用来扎扫帚。
我的故乡在江汉平原,在我的记忆里,高粱就是农家的扫帚。奶奶的菜园里,有各种菜蔬,但那边缘地带,一定不会忘记种植一排高粱,好让家里一年四季有扫帚用,好让孩子有口甜高粱杆子吃。
清明之后,播下种子。到了夏季,高粱生长快速,抽穗,我跟着奶奶去菜地浇水,摘菜,总是会看着那高粱发呆。它和玉米相似,细细直直地立在旷野里,恍如人形。开始是黄白色,成熟些后,是青绿色。叶子是它的裙裾,飞舞着,沙沙响。
等到它真正成熟的时候,一根高粱,就是整个秋天的斑斓。杆子上,有黄叶子,有绿叶子。那高粱的穗子,变成了红色,又变成了黑色。因为饱满,垂得更厉害。正是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又洁净又动人。
调皮的孩子走在路上,看见菜园里的高粱,馋了,见四周没人,跑过去掰断高粱杆,找一个僻静处啃。傍晚,主人去菜园浇水,看见被糟蹋的高粱,只能对着旷野,喊几句,骂几声。
高粱成熟的时候,孩子们最开心。守在奶奶身边,看着她用镰刀从根部砍倒高粱,取走穗子后,连忙抢过高粱杆子,坐在地上啃。
大人们说,这不是甘蔗,是高粱,孩子不信,这么像一根甘蔗的样子,怎么会不是甘蔗呢?还别说,一嚼,满口甜水,但味道,到底不如甘蔗那么醇浓。
穗子上的高粱米粒弄下来,可以拿到酒坊换酒,也可以磨成浆,做汤圆,是红色的,味道不比白汤圆差。还可混在糯米里做高粱糍粑,可以煮稀饭。听说,还能熬麻糖,特有的高粱清香,比米糖粗糙,也很甜。
扎扫帚,还是帚用高粱好。它的茎皮柔韧,花序分支长,穗子里没有茎杆,制作的扫帚把手长,经用。保管好,可以用三五年。
我的故乡那儿,人们种高粱,原不是为了果实,也就种的少。高粱穗子晒干后,有时并不弄出里面的籽粒,直接扎成扫帚。刚扎好的扫帚,沉甸甸的,仿佛还长在杆上,很活气。鸡特别喜欢,知道是美食,总走过去啄。不长时间后,那籽粒就被它们啄光了。这时候的扫帚,也变轻了。
其实,高粱是好东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发青睐它,说它可减肥美容,说它可强身健体。北方人家,人们用高粱加工面条、面卷、煎饼、蒸糕、粘糕等。那高粱的穗子,除了做扫帚外,顶杆部分,还可以编织成花篮果盘等生活用品。孩子淘气,拿它编成眼镜戴上,很逼真。钓鱼的时候,可以用它做浮漂。
一年十月间,我回故乡,路边一排高粱,忙的下车欣赏,一位老者从高粱丛里钻出来,正如清代刘鹗的《过田家》:“村于丛柳疏边出,人自高粱绿里来。”
老者拍打了几下高粱杆上的碎叶后,高粱的身子轻盈了些,更亭亭玉立。想起城市花店里的情人草、满天星,和这高粱比起来,怕是逊色太多。
高粱,是很吉利的植物。民间说,如果哪家坟上长高粱,就表示后人出人头地,日子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