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既符合现代化一般规律,又是具有独特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蕴藏了深厚的历史主动意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展现了对充分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之科学精神的历史主动、对全面坚持和践行人民至上之人本精神的历史主动,还展现了对敢于直面和战胜问题挑战之斗争精神的历史主动,以及对积极开创和引领文明新形态之创新精神的历史主动。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广泛践行中国式现代化蕴藏的四重历史主动意涵,不断增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自主和战略自信,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四重意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广泛彰显了我们党在探索现代化建设中对科学精神、人本精神、斗争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历史主动。在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深刻把握和贯彻中国式现代化蕴藏的四重历史主动意涵。其不仅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也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还为这一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正确径路。在实践中,要立足于此,不断增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自主和战略自信,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现代化谱系中的应有作用,为人类现代化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对科学精神的历史主动
充分认识和积极运用社会规律,即切实践行真理,是中国式现代化对科学精神历史主动的集中体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彰显了我们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用以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主动性。就人类思想史而言,马克思主义真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间正道。中国式现代化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对各种理论和思潮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在这一理论指引下充分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而探索开辟的现代化新路。正因为在现代化探索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才不断显示出广泛独立自主性和广阔发展空间性,其道出了“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的真谛。
在现实中,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对待真理的历史主动。这主要表现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由此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日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正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础上,以及在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这一“思想真经”积极学习、深刻把握和主动创新发展中,成功探索和开辟的体现中国风貌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根本性上是基于对本国历史文化和本国建设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整体认识、深化探索和主动实践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对人本精神的历史主动
全面坚持和践行人民至上,即广泛彰显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本精神历史主动的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不照搬照抄西式现代化的经验和做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本精神”而非“资本精神”为导向的现代化。我们党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历程中,始终保持这一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本精神导向,其历史性和主动性体现在对人民至上的全面坚持和践行上。
从探索开辟看,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斗争,积极主动贯彻人民立场、推进人民解放、增进人民福祉而逐步探索开辟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其不仅是围绕政权的斗争,也是立足政权斗争基础之上为广大民众创造福祉的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斗争,是自觉斗争与自主建设的齐相并进。正如党的七大指出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
从实践推进看,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中,立足对人民生活的切实改善,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找到了改革开放这一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党深刻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才能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改变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现状,使人民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这其中,我们党广泛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精神,坚持以“资本”服务“人本”的价值遵循,积极防止两极分化,着力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共同富裕。
从继承发展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而“一代接一代”“一棒接一棒”的现代化,而非“推倒重来”“互相割裂”的止步于既有成就的现代化,展现出我们党对所走过历史的自信和面向未来的自觉。尤其是步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两个大局”基础上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进程。
总之,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接续奋斗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积极探索实践的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彰显了对人民至上这一人本精神历史主动性的充分贯彻。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对斗争精神的历史主动
敢于直面和战胜问题挑战,即努力攻坚克难,是中国式现代化对斗争精神历史主动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是我们党在探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对斗争精神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自觉把握和主动贯彻。正是基于此,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后“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一奇迹背后所展现的就是在现代化的探索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斗争求发展、通过斗争求稳定、通过斗争求进步的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鲜明品格。
明确斗争的方向立场性,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建设,存在各种对改旗易帜风险的担心,也面临诸多对来自西方打压阻挠的担忧。对此,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扬斗争精神,牢牢把握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方向不动摇,牢牢把握与贯彻人本价值和人民至上这一立场不动摇,有力保证党的初心使命和历史任务不变质,进而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不变色。
坚持斗争的问题导向性,攻克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随着“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危机冲突和风险挑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对于这些艰难险阻,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积极应对、主动应战,敢于直面和战胜问题挑战,坚持“以斗争求发展”“以斗争求和平”,通过发挥斗争精神来化解和克服矛盾危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
抓牢斗争的主体责任性,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这艘巨轮行稳致远。在中国,党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前途命运——党亡则现代化事业亡、党兴则现代化事业兴。对于自身所处的这一地位和担负的这一责任,我们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敢于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的决心战胜各种问题挑战。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我们党依靠斗争精神探索开辟中国式现代化,也将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中赢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为中国式现代化这艘巨轮掌好舵、领好航。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对创新精神的历史主动
积极开创和引领文明新形态,即勇于探索人类现代化新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创新精神历史主动的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我们党立足自身建设、放眼世界发展,在对“独立自主”和“守正创新”精神自觉把握和主动贯彻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而来的。这一现代化不仅超越于西方现代化,而且开创和引领文明新形态,广泛展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中对创新精神的历史主动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自觉”和“先觉”,即在对西方现代化本质加以揭示和批判的基础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本国现代化事业展开积极探索、深化建设、创新发展,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不同于西方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有效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积极探索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路,致力于推进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旨趣和趋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超越西方依照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单向推进与渐次发展的“串联式”现代化,成功开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与良性互动的“并联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世界共同繁荣进步,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渐进性和交互性、多样性和多层性,尤其是集成发展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还积极克服西方现代化这一文明形态的傲慢与偏见,努力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但同时既不输出植入中国模式,也不欺压霸凌其他国家,而是致力于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共存共荣,展现了对“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的深刻认识和主动践行,彰显了文明发展的包容互惠性。
总之,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探索开辟的这一日益开创和引领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正越来越彰显出强大优势和进步意义,不仅为人类现代化谱系的建构、发展和完善融入了中国元素和中国情怀,更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即与西方不同的新选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权力治理的逻辑图谱研究”(项目批准号:20BKS02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