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吕有金: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路径探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60 次 更新时间:2022-12-13 19:11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高波   吕有金  


经过一个半多世纪的艰苦努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1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后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式现代化正处于关键决胜阶段,更要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第一,大力培育创新动能,创新成为引领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创新引领现代化建设,要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使创新要素资源不断向企业集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攻关,在市场上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进行联合创新,以新型技术平台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船小好调头,是天生的创新主体,要在税收、金融、技术等方面营造小微企业成长的环境。人力资本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大力培育人力资本,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和保护人们的创新行为。对于科技型人才而言,要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家声誉机制和科技奖励机制,实施创新导向的分配政策。对于企业家而言,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要为企业家充分施展创新才能,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二,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夯实实体经济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一是推动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按照高质量、高效益原则,通过创新引领,以数字化和绿色化为手段改造传统制造业,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变化。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航天航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另一方面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依托,在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中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新兴产业,避免无序竞争和产业同构。三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环节,不仅附加值低,而且阻碍了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发展研发设计、商务咨询、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其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相互渗透,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的“脱实向虚”需要强化实体经济根基,但“大而不强”的实体经济往往带来供需结构失衡,为了提高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需要形成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的第一动力,经济增长理论阐明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通过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促进实体经济的效率提升。现代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发挥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人力资源始终是实体经济的基石,既要加强高等教育,大力支持“双一流”建设,又要积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促进人力资源与实体岗位的有效匹配。

第三,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需要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同步发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从需求侧来看,一是将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结合起来,在稳步提升传统消费的同时,积极培育信息、数字、绿色等新型消费,以建设一批国际和国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打造消费新模式和新业态。二是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结合起来,以市民化推动“橄榄型”社会的形成,不断释放全社会的消费潜力。三是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与扩大新型基础设施结合起来,不断优化投资需求结构。从供给侧来看,一是提高供给体系的适配性,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需求结构的转变,面对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需求,要不断提高供给质量,有效促进供需匹配。二是提高供给体系的引领性,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加快产品的迭代升级,创造新的需求空间,实现高水平供需平衡。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需要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立足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对全球要素资源形成强大引力。一是继续扩大优质消费品的进口,为国内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示范和倒逼作用。二是更好地吸引外资和技术,有序推进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鼓励外资设立研发中心。三是积极吸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家和管理人才,推动中国的高科技发展。基于国际化标准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一是以扩大创新要素投入提高企业出口质量,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二是支持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不断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高跨国经营能力。三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由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建立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加强政府引导,制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和行政手段,为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引导,激励其采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方式。二是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于横向生态补偿而言,需要明确环境权力,通过开展多元化、市场化补偿机制,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工作。在纵向生态补偿方面,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地区,需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其次,强化企业主体,构筑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是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逐步淘汰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传统产业,加大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二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活动,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实现清洁式生产。三是培育绿色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最后,推动公众参与,倡导绿色发展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尽量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减少使用一次性制成品,同时在外出过程中,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另一方面在日常消费过程中,注重循环低碳理念,通过选择购买低碳绿色产品,倒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禀赋差距较大,不仅存在东中西、南北等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而且各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距,因而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是针对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需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政策措施,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发展;二是针对区域内的发展差距,需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大力推进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建设,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促进中心城市与大中小城市的联动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载体主要在县城,需要尽快补齐县域发展短板和弱项,提高县城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一是推进县域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不断下沉优质资源。二是推进城乡水电管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营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条件。三是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宅基地改革试点,提高农民的土地收益。

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制度。一是健全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初次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也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二是再分配更加强调公平和共享原则,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形式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保障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三是第三次分配在道德力量的推动下,倡导富裕群体主动自愿捐赠,而进一步改善社会分配。


作者: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波;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吕有金  来源: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2022年11月29日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13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