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文:中德关系的韧性依然强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04 次 更新时间:2022-10-30 22:43

进入专题: 中德关系  

田德文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0月28日宣布,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将于11月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朔尔茨因此将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在中共二十大刚刚闭幕、中国式现代化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时间节点,朔尔茨即将访华的举动表现出柏林对于推动中德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强烈意愿。

德国领导人上次访华还是2019年9月,时任总理默克尔在其16年任期内第12次访问中国。中德双方都展现了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责任担当,重申了秉持开放包容理念、扩大双向市场开放的共识,再次确认了中德进一步深化互利合作的共同意愿。三年以来,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世界经济复苏羸弱,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引起的动荡波及世界多个地区。乌克兰危机还在继续,两条“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爆炸后,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受到极大冲击。倘若失去俄罗斯稳定的能源供给,欧洲工业发展前景将更为黯淡,企业倒闭和外流形势也将更加严峻。

在这种局面下,“战略互信”成为欧洲稀缺的国际政治资源。欧洲和美国之间、西欧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甚至德法之间都存在不少矛盾、猜忌和争执。那么,如何与2019年就已被欧盟定位为“制度性对手”的中国相处,对欧洲国家领导人来说不是一个容易面对的问题。

以中企入股德国汉堡港为例。据外媒报道,中远海运港口有意收购汉堡集装箱码头35%的股份,德国联邦政府多个部门以此举涉及“关键基础设施”为由表示反对。德国媒体26日报道称,朔尔茨领导的内阁“力排众议”批准了此项收购计划,只是股份比重降为24.9%,以此将中企对该码头的入股调整为“纯粹的财务参与”。朔尔茨27日回应称,政府的上述决定“是正确的”,这明确表明朔尔茨政府对于推进对华合作的理性务实态度。在美国霸道干预欧洲对华合作、欧盟要求加强对外国投资安全审查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做法尤其值得肯定。

两个国家之间如果缺乏基本的“战略互信”,务实合作的交易成本将会因内耗而极大提高,最终损害双方的利益。近年来,一些欧洲国家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自信心明显下降,对国际合作伙伴缺乏信任是这种变化的一个结果。其实,对于欧洲国家而言,中国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一是中欧双方的经济合作深入,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2021年,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场。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中欧贸易总额在2021年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达到828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同年,中德贸易额高达2453亿欧元,占中欧贸易总额的30%,中国连续第6年保持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二是中国的对欧政策始终保持稳定坚韧,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这与欧洲面临能源价格上涨和经济衰退风险时提高油气价格的美国形成鲜明对比。随着能源危机不断加剧,包括德国在内的不少欧洲国家企业都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如果能继续拓展对华业务,对欧洲企业而言,将获得更多机遇。三是中国始终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开展对欧对话与合作。世行最新报告显示,中国2013年到2021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这一数字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就中德合作而言,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德国大型企业的重要投资目的地。当前,超过5000家德国企业在华发展。截至2021年年底,德国对华直接投资额超过900亿欧元。比如,奔驰在中国的汽车销量是在美国的近3倍,北汽和吉利都是奔驰母公司的大股东。2021年,奥迪汽车全球销量168万辆,其中中国市场销售约70万辆。今年6月,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总投资150亿元的沈阳里达工厂正式开业,沈阳也因此成为宝马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化工巨头巴斯夫投资100亿欧元在湛江建立一体化基地项目,这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

这些紧密的经济联系是市场规律和商业决策的结果,是经济全球化的缩影,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德国企业对中国的信任和信心。朔尔茨的即将访华恰恰说明中德关系的韧性依然强劲,中德依然有着广大的合作空间。(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进入专题: 中德关系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54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环球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